让抽象的数学变的生活化、形象化、通俗化

时间:2022-07-14 02:46:56

让抽象的数学变的生活化、形象化、通俗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在学习别的学科中表现得聪明、机灵,对数学学习却不感兴趣,总是说数学枯燥无味,没有趣味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的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领到生活中去,切实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学生才能真正地爱数学,用心学好数学。

一、教师的教育意识要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生活实际中培养创新能力,养成一种生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教育的核心是注重知识的来源,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正由原来的系统太强,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密切,向实际生活相联系靠拢,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达到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教学的同时,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生活,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把教学归朴实践,归朴生活。

二、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过生日时的情景,我们切生日蛋糕,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学生讨论,然后自己动手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每人一份,分得一样多,这叫“平均分”。这样,利用平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

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三、创设生活情景,使生活经验形象化。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数学表象,因此,在数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的内容,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趣为实例。使学生感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样,需要大家一起来研讨解决,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集体的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学习结论。

如在“不同方向看”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之初步的空间概念,教学中,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选定一个建筑物,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建筑物,体会从不同角度看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画下来,这样,学生就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又如在“比多少”的教学中,用教学符号“>”、“<”或“=”来表示两数的大小,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景,如“猜小棒”、“参观水族馆”、“到花店走一走”等,描述性的语言“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来表达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原来呆板的数字和符号在这样的设计下鲜活起来,学生轻松自如地参与到教学中,学生主动地学数学,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都得以提高,建立起较强的数感。

四、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俗化

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下课的时候,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啊?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学谁重,谁高……,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的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利息,日常购物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总之,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从而让数学生活化、形象化、通俗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知识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上一篇: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下一篇:有准备的物质环境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