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论补白在品德课堂中的运用

时间:2022-07-14 12:59:52

例论补白在品德课堂中的运用

摘要:追求高效的课堂是每一个教师共同的心愿,本文笔者以一堂赛课为例撰写教学论文,试图把“留白”补充方法用于教学过程中,通过导入处“补白”、取生活资源“补白”、在认知盲点处“补白”、在情感激发处“补白”,四处补白设计,阐述补白在品德教学中应用。

关键词:留白;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28-01

品德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它结合语言文字、图片资料于一体,就内容上来看是薄薄一张纸,如何让这张纸丰满,就需要老师去填补教材空白,重整教材信息,优化教学设计。“留白”一词原来是书画家在进行书画艺术创作时为了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协调精美特意留下的空白。在这里笔者引用了这个词语来形容品德教材中的空白之处,那么如何对这些空白处进行处理?笔者认为教师要清楚两件事情。首先是认清楚“补白”的出发点和终点。教学形式为教学任务服务,教师在品德课堂上的补白,要建立在教师认真分析学情、精心解读教材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比如在教学《56个民族是一家》导入环节,笔者是考虑到学生对此项学习任务没有知识前置,所以有必要为他们补充关于中国民族情况资料。品德教材是很好的教学材料,笔者以教材为蓝图在此基础上增设其他内容这样既不脱离教材又丰盈教材。其次,“补白”用在刀刃上。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笔者以为巧补留白也要用在刀刃上,用在教学的关键点上。如何让它用得恰到好处,这就要考验教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业务水平是否过硬。

下面,笔者就通过《56个民族是一家》(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过程谈谈几点做法。

1.在导入处“补白”授知激趣

品德教学教师要把握学情,考虑到笔者是抽班上课,上的内容是当前学生所没有接触的,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准备一些知识储备。这些材料的选取可以是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也可以是本课前后安排的教学内容。其作用有两点,一是拓展学生知识面,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加深对本课内容的记忆;二是关注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愚教育于活动之中。”活动性是品德课堂的一大学科特点,基于此特点,笔者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三块内容。

1.1 歌曲导入。播放《爱我中华》让学生在聆听优美的旋律时关注歌词讲了什么?把歌词引入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从听歌的过程中知道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个多民族国家,知道各民族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亲相爱,知道尽管它们有各自的语言,但是56个民族有共同的一句话共同的一颗心――“爱我中华”。

1.2 导语补白。让学生自由学习单元导语,在这段导语中搜集哪些信息?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包括知、情、意、行四个过程,而这些过程是相互结合互相转换的。其中,“知”是基础,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前提……学生的"知"可以通过教师教授,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解读材料中获取。四年级学生已经有很好的获取信息能力,他们在快速阅读后完美地表达自己对导语的理解。

1.3 学生练习――“少数民族我知道”。让学生拿出笔在书上写出自己能写出的少数民族名称。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又进行一次补白,让更多学生知道更多少数民族的名字,真正感受到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2.在可取资源处“补白”强化体验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决定品德教学内容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因此在课堂所呈现的学习内容,不应局限教材,更因该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当成学习资源。在《56个民族是一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中笔者把教材"民族文化长廊"和"智慧谷"整合成一个"汉族文化知多少"的知识抢答游戏。因为作为一位汉族的孩子,他们从接触文字开始就对汉族的文化进行广泛学习,有通过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课程学习,有通过电视传媒的学习,又通过自己阅读课外书籍习得,他们在璀璨的传统文化中长大,不缺教师再在品德课堂上讲解。把握W情的课堂是成功的,笔者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成功的。在课堂上,实验小学的学生们纷纷讲述自己对汉族文化的了解,有的学生向我们补充指南针的发展历史,有的学生向我们讲述王献之练字刻苦的故事,有的同学能如数家珍地说出我国四大名著及里面主要人物和有关的故事……那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不以言表。

3.在认知盲点处“补白”开阔眼见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是品德课程总目标之一。品德课程强调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长能力,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习。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不仅是汉族,少数民族也为祖国灿烂文明留下很多瑰宝。作为汉族的一员,笔者和学生一样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只是皮毛,如何在般的少数民族文化中选取补充教材,对这些材料是浓墨涂抹还是轻笔细描,让笔者为难。最后笔者以品德教材为基础,在音乐、建筑、风俗上做文章,给学生呈现一份有声、有色、有味的大餐。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导语:55个少数民族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们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比如服装、音乐、建筑、风俗等丰富这国家的文化宝库。下面我们就从服装、音乐、建筑上去了解各族风情。瞧,我们正赶上少数民族服装会,这是他们今年流行的民族服装。

(1)服装秀。以课文48页教材为素材,让学生合作完成猜出他们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服饰,共5幅图片,全都猜出的得到5颗星的奖励。如果能补充介绍这个民族的其他特点的可以适当奖励。

(2)建筑群。通过小导游图文讲解了吊脚楼――苗族的吊脚楼、蒙古包――蒙古族、布达拉宫――藏族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和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更多的知识,体现了趣味性与知识性。在学生交流感想环节,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一次涌上心头。

(3)音乐厅。主要介绍了蒙古族的马头琴和傣族的葫芦丝。学生在一节课的体验后身心可能有点疲惫了,此时送上两曲不同风格的曲子,放松了心情,活跃了气氛,满足了学生猎奇心理。

4.在情感激发处“补白”升华主题

《56个民族是一家》(第一课时)第二个课时目标是培养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祖国各民族的特色和传统文化。为了落实这个目标,笔者设计了单元导语导入,在地图中感知分布,汉族文化知识抢答,浏览少数民族风情园环节,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答一答、听一听全身感官投入其中,这些材料都是通过书籍、网络等形式让学生接收的,总体来说离学生较远。随着社会发展,民族间更加融合,其实就在天台这个小县城里,就在学生们的身边就有许多少数民族的特色。所以这个环节笔者又引着学生的视角去关注天台,关注天台的民族特色。学生们爱吃的羊肉串、肉夹馍、土家饼、兰州拉面,这每个小吃后面都包含着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学生在走访中顿悟,原来我们与少数民族人民是亲密地生活在一起,好像一家人一样。这个情感的升华为第二课时“民族团结百业兴旺”打下伏笔。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良好。

参考文献:

[1] 张茂聪.林治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究与实施[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2] 田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

[3] 刘德芸.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

[4] 朱小曼.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参考用书[J].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上一篇: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 下一篇:中专中文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