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农业科技推广的因素及服务机制研究

时间:2022-07-14 11:57:02

制约农业科技推广的因素及服务机制研究

摘 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是实现农业科研与农业应用衔接的桥梁,而对于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制,其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益分配及决策导向机制失衡,科技推广资源多受到上层权力机构所拥有,而对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及目标农民来说很难获得相关利益;二是在科技推广实施中强调知识灌输,而忽视了知识共享与创新,未能从协作服务中增强科技推广的针对性,不利于农民从中获得认知和能力的提升。为此,改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必然需要从根除弊端中,明确农技利益导向,完善农技资源分配,优化决策运行机制,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制;制约因素;完善对策

农业科技推广是实现农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实践中,由于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复杂性,对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整体效率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有些地方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陷入鸡肋境地。反思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造成其转化难的问题究竟是那些?细化来讲,与当前农技推广服务利益导向、资源分配及运行服务过程有关。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资源分配及利益导向机制

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管理机制来看,其资源分配决定了农技推广活动的利益导向,也决定了农技推广中权力、资金的流向。我国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仍存在条块结合、学科分类特征下的机构设置模式,从而决定了农技推广服务活动的方向及内容,尤其是对于农技资源分配更倾向于权力拥有者。如从中央、省级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及农技推广部门,占有较多农业科技推广资源,而对于基层农技服务中心及人员,尤其是广大农民却未获得应有的服务利益。这一弊端不仅降低了农技推广服务效率,也阻碍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有序展开。同时,针对农技推广资源配置方式,遵循传统自上而下、业务分类方法,依照各项目设置,从农、林、牧、渔等类型部门进行分配,显然对于低层次的学科与业务的分割,无形中限制了农技推广服务的广度,不利于农民从中获得应有的积极性。如鉴于部门利益冲突,对各自领域内的管理仅限于本领域内,无法实现领域间及更高层次的广泛参与,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动力和潜力的挖掘。尽管,随着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不断改革,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也获得了重视,但实际上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其利益调整微乎其微。也就是说,对于广大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及广大农民群众来说,农技推广服务的权力、资源、利益等无法实现其公益性目标。

二、制约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主要因素

农民作为农技推广服务的最终目标,其认知及行为方式关系到推广服务策略和方法的成败。总的来看,对于当前农技推广服务实践工作,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农技推广理念过于强调成果而忽视农民自身认知实际

从知识传播实践来看,对于农业科技推广多强调对成果的推广,并未关注农民的认知实际。尽管农技推广人员相对而言比农民拥有更高的文化素质,但对于农业科技推广来说,农民才是农技推广的接收主体,对于先进的知识、技术,农民在接受方法、外在干扰等因素下,其接受能力呈现递减过程。再加之科技人员自身在知识编码、传递中表达能力的不同,也会给农民的知识接受带来影响。

(2)传播方法忽视对农民的协作与互动

对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不同的传播方法将带来不同的推广效果,错误的传播方法不仅不利于传播科技成果,反而影响农民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错误认知。尽管在多年农业科技推广实践中,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是主要传播者,其对农村农业的发展较为熟悉,而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说,由于知识文化水平局限,对培训的参与较少,加之缺乏冒险精神、生产改良资金,往往在农业生产上保持粗放方式。整体来看,农民在科技认识、农技素质方面表现欠缺,而科技传播方式要兼顾农民实际,注重课程教学与实地指导相结合,避免单纯性的发份资料,缺乏互动,导致农民对农业科技认识不全面,未能理解和吸收农业科技的真正价值。如有些农技推广机构依照上传下达的方式,一味地向农民灌输所谓的先进科学技术,而未能走近农民生产实际,了解农民在种植中面临的具体难题,对于这类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与传播,只能起到显性认识,而无法真正促进农民认知行为的改善。

(3)在农技传播上重信息而缺失智慧

农民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接受者,其自身的文化局限性是影响农民认知行为的关键。而对于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多数情况下在传播内容上强调显性知识,忽视农民的隐性认知和智慧。如对于农技推广中的养殖技术,这些知识看起来很有实用性,但缺乏与养殖过程的结合,知识信息处于静态条件,不能反映养殖业实际,在农民遇到的问题中,不知道如何运用,而对于所谓的一些问题及概念,农民又记不住,听不懂,导致农技推广服务与农民的智慧和认知并非成正比,传播效果不佳。归结其因素,主要是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对于农民隐性认知的忽视,将科技知识、语言、文字作为有形的物质载体,忽视了知识与情境的融合,不利于农民从中将知识进行转换,起不到推广作用。另外,对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来说,因过于急功近利,未能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先进科技的传播,也会给农民的接受能力带来影响。

(4)农技推广目标偏离实际需要

就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目标来看,主要是从农业生产需求出发,利用先进生产技术和方式来带动农民致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然而,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实践中,其传播对象并非是广大农民,而是农村精英,偏离了服务农民的初衷。其表现有:一是对于农业科技推广活动评价机制缺失,尽管农业科技推广是以农民数量、推广面积来进行衡量,而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其所掌握的农业资源有限,相反,对于乡村精英,因农业面积大而更有利于提升推广成绩;二是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主要是围绕示范推广+培训服务,由于乡村精英具有较高的认知力,能够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在争取示范推广、培训资金、物质支持上更有优势,而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因缺乏示范性,无法给予广泛兼顾。这种情况下,导致政府及科技推广部门更倾向于对少数乡村精英的培训,偏离了对广大农民服务的推广目标。

三、改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优化农业科技推广资源配置导向,增强农民的积极性

针对农技推广资源配置问题,要增加农民在农技推广中的主体性和利益导向性,完善农业科技推广职能,鼓励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中。另外,对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进行改革,提升其公益性水平,为更多的农民提供服务。

(2)完善农技推广项目申请、决策、运行机制

真正发挥农民在农技推广服务中的本体性,要增强农民的发言权、参与权和管理权,保障农民的权利和利益,提升农民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的积极性,让农技推广项目服务更多的农民群众和农业活动。

(3)改革农业科技推广理念,实现知识共享、传播

针对农民认知、行为实际,对现有农技推广理念、方法进行改革,强调农民的参与性,注重对农民隐性知识的传播,多从互动探讨、实例讲解中来传播科技成果。整合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资源,结合农村农业生产实际,构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解决农民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发挥农技推广机构的科技示范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守军,刘士国.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农业灾害研究. 2015(12).

[2] 邹文涛,刘湘洪,杨福孙,刘玲.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多元”与“秩序”――基于农技服务商品属性分类的分析[J]. 农业科技管理. 2014(05).

上一篇:新时期基层政工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应具有... 下一篇:关于空调压缩机内部生锈的生产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