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大别山区山洪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07-14 11:15:22

皖西大别山区山洪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 以实际工作数据为依据,结合皖西大别山区地质地貌特征,对该地区山洪进行类型学分析,并总结和讨论山洪暴发的特征与成因,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该地区防治山洪暴发的措施。

关键词 山洪灾害;类型;特点;成因;防治;皖西大别山区

中图分类号 P426.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236-02

皖西位于大别山腹地,全市面积17 976 km2,其中山区面积8 236 km2,人口670万人。由于种种原因,山洪灾害在该地区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几乎每年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需要注意的是,该地区70%以上的山洪主要是由工程兴建和森林过度采伐造成的。据地质灾害汛前排查统计,2016年皖西大别山区共有地质灾害隐患429处,其中崩塌147处,滑坡177处,泥石流8处,不稳定滑坡97处。据2016年六安市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数据,在这429处地质灾害隐患中,因筑房修路、矿产、水利开发等人类活动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约占80%。地质灾害的增加会给国民经济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正确认识皖西大别山地区地质灾害的现状、成因及发展规律,对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1 山洪灾害的基本类型

山洪主要发生在山区流域面积比较狭小的河流或周期性流溪中。一般来说,山洪暴发时间比较短暂,但危害极大,会导致诸如房屋田园被毁、交通通信中断等后果。山洪可分为一般性山洪、稀性泥石流、高含沙山洪和稠性泥石流。一般性山洪流体密度小于1.1 t/m3,稀性泥石流的密度为1.3~1.8 t/m3,高含沙山洪的密度为1.1~1.3 t/m3,稠性泥石流的密度大于1.8 t/m3。

结合皖西大别山区域的地形与地势,将山洪灾害分为2种类型:第1种为溪河洪水灾害。由于用水和交通的要求,沿河两岸是最易遭受洪水威胁的地区。第2种为泥石流灾害。2010―2015年间仅金寨县汤汇等8个乡镇发生较大山洪泥石流的就达38处,冲毁农田约433.33 hm2,其中2015年6月28日强降雨形成的山洪灾害在汤家汇镇境内还造成了自2005年“泰利”台风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员伤亡事故,2016年6月30日又在金寨县吴家店镇境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从分布上看,皖西大别山区的金寨、霍山、舒城三大山区县为山洪重灾区。

2 山洪灾害的基本特点

皖西大别山区的山洪灾害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

2.1 山洪突发性强,预报预防难度大

山洪灾害多由暴雨所致,由于暴雨强度大,导致山洪发展迅速,突发性极强,从而对山洪的预报与预防难度加大。

2.2 山洪破坏力强,易造成人员伤亡

由于山洪冲击力强,破坏性大,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根据金寨县“6・28”救灾时不完全统计及后期调查数据,以2015年6月28日皖西大别山境内的汤家汇发生的山洪为例,3 h内降雨量达370 mm以上,局部甚至可达500 mm以上,仅此一次就导致地一个小镇发生大小山体滑坡180余处,崩塌320处,形成大小山洪泥石流7处,强降雨引发山洪造成的各类伤亡人数达7人,金寨县城至汤家汇乡镇公路多处崩塌致使交通中断,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 000余万元。

2.3 山洪灾害发生的季节性强、频率高,具有周期性特点

降雨量的多少与山洪暴发的频率具有显著相关性[1]。皖西大别山区的几次规模较大的山洪均发生在6―9月降雨高峰期,山洪灾害发生时间也与降雨同步,比如2015年6月28日和8月10日,大别山腹地金寨就连续发生2起较大山洪,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2.4 山洪灾区数量多、损失重,灾后恢复困难

由于地形等原因,皖西大别山区山洪分布广、来势猛、涨水快、流速大、破坏力强,其突出表现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房屋倒塌、耕地被毁、交通中断等,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 山洪灾害的成因

3.1 降水是引发山洪灾害的最直接原因

皖西大别山地区位于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季节气候突出,年平均降雨量900~1 600 mm,极易造成山洪灾害。根据山洪灾害的分类统计,长历时、高强度的降雨会使山洪暴涨,加之雨水沿岩石裂隙渗入地下,导致溜塌、蠕动、浅层滑坡及泥石流大量发生[2-4]。

3.2 复杂的地层岩性是导致山洪灾害的基础因素

地质构造是导致山洪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皖西大别山地处我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山体主要由元古代―中生代的变质岩、严重风化的石灰岩、片麻岩等组成,岩层以褶皱为主,并处于弧形构造带和新华夏接合部位,活动断裂发育。陡峭的地形地貌(坡度一般为1/500~1/50)为洪水、泥石流、滑坡提供了强大的势能,进而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的发生[5-8]。

3.3 人类活动是引发山洪灾害发生的重要诱因

植被破坏会加重水土流失,下游河道淤积抬升,降低调洪和过水能力。由于人类挖坡开荒、村镇建设、挤占河道等无序的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环境的持续恶化。此外,改河造地、缩窄河道等人类活动也会加剧山洪灾害的发生。

4 山洪灾害的防治

根据皖西大别山区的地质条件和灾害成因,对山洪等地质灾害的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治理时可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4.1 工程防治措施

4.1.1 对山洪沟和泥石流沟应采取疏浚河道、开辟泄洪道的工程措施。一是可以采取在上游建库拦蓄、修建堤防等措施;二是对存在险情的水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三是可采用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等措施防治山洪滑坡[2]。

4.1.2 混合应用植被修复和截水沟等措施保持水土治理。一是可以采用植树种草等植物措施以及等高带状耕作、等高沟垄种植、横坡栽植、间作套种等保土耕作措施。二是可以修筑山坡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等工程措施。

4.2 非工程防治措施

4.2.1 政府重视,加强宣传。各级政府应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知识,增强全社会保护地质环境和防灾减灾的意识,使广大群众懂得如何进行山洪的自测、自报、自救、自治,化被动治灾为主动防灾,从而使防灾减灾工作走上日常化、社会化、法制化轨道。

4.2.2 做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继续坚持“_发利用与保护环境并重”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利用谁补偿”的方针并切实执行到位,以此增强治灾责任和减轻国家负担,特别是城镇扩展规划、大中型工程、新农村建设规划点等人类重点活动处,必须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和防治计划,以把人为活动带来的灾害隐患降到最低。

4.2.3 运用高科技建立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灾害决策等支持系统。建立准确高效的采集、传输系统,收集流域内降水等信息;建立气象水文监测、数据处理、地质预报和灾害的预警、通讯、防治指挥以及灾害评估等系统,以便快速、准确、详实地提供各类数据,以提高防灾救灾能力。

4.2.4 完善山洪灾害防治的法规政策体系。强制性进行山洪灾害风险区控制和管理,防止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特别要使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退耕还林和移民搬迁、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与完善。

5 结语

山洪灾害本身非常复杂和艰巨,防治山洪在做好预防措施的同时,更重要的在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够实现山洪防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6 参考文献

[1] 张志彤.我国山洪灾害特点及其防治思路[J].中国水利,2007(14):14-15.

[2] 周后福,吴文玉,江双五,等.大别山区山洪灾害预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灾害学,2012(2):49-53.

[3] 樊建勇,单九生,管珉,等.江西省小流域山洪灾害临界雨量计算分析[J].气象,2012(9):1110-1114.

[4] 唐余学,廖向花,李晶,等.基于GIS的重庆市山洪灾害区划[J].气象科技,2011(4):423-428.

[5] 赵然杭,王敏,陆小蕾.山洪灾害雨量预警指标确定方法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1(9):49-53.

[6] 王仁乔,周月华,王丽,等.湖北省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及降雨区划研究[J].高原气象,2006(2):330-334.

[7] 姜智怀,章毅之,蔡哲,等.基于嵌入河道栅格的山洪灾害淹没模拟[J].气象,2014(8):1013-1018.

[8] 任洪玉,张平仓,杨勤科,等.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划理论与实践初探[J].中国水利,2005(14):17-20.

上一篇:防雷装置检测仪器设备管理措施及方法 下一篇:普洱市思茅区生猪屠宰检疫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