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农民增收意见

时间:2022-07-14 10:40:59

市区农民增收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省人民政府《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纲要》和省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一)粮食生产。

1、发展现状。

2004年以来,我区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实现丰收,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4年—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7.2万亩—47.9万亩,总产依次分别为10.1万吨、9.69万吨、10.2万吨、10.3万吨和9.68万吨,其中:2007年小麦面积24.2万亩,总产4.68万吨,平均亩产193公斤,玉米面积16.42万亩,总产4.88万吨,平均亩产300公斤,2008年小麦面积24.2万亩,总产5.4万吨,玉米16.5万亩,总产3.96万吨,平均亩产240公斤。全区粮食布局区域化日趋明显,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市近50%,居全市第一。

2、主要问题。

粮食生产基础设施薄弱,中低产田面积较多,耕地质量不高,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创新不够,现有技术规范化和熟化度不高;高产典型带动作用不强,没有充分发挥新品种,新技术的辐射作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薄弱,经费保障不力,科技成果转化难,关键技术到位率低。

(二)特色果业发展。

1、发展现状。

截止2007年底,全区以苹果、核桃、花椒为主的鲜干果面积发展到72.4万亩,其中:水果16.4万亩,干杂果55.97万亩,产量分别为9.688万吨和0.5万吨,鲜干果品收入达1.5亿元。2008年,特色果业面积发展到80.57万亩,其中:干杂果60.27万亩、水果20.3万亩,水果产量11万吨,鲜干果产值4亿元,果农人均来自果业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特色果业已成为全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2、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影响产业稳定发展;栽植干杂果经济林的地块立地条件都比较差,栽植干杂果的地块大多数为荒坡,耕地也多为无人愿种的弃耕地,是制约效益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果农整体素质不高,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缺少懂科技、会经营的科技管理人员,不能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三是投入不足,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日常管理措施跟不上,抚育、防虫、嫁接等关键技术不到位,重造轻管现象严重,影响果业现代化建设。

1、发展现状。

2007年底,全区肉牛、奶牛、肉羊、猪和鸡分别存栏7.52万头、1.3万头、6.99只、3.46万头和41.5万只,肉类、奶类、禽蛋类产量分别为5782吨,17166吨和2401吨,畜牧业产值1.258亿元。2008年,全区肉牛、奶牛、肉羊分别达到7.7万头、1.3万头和7.2万只;生猪达到3.7万头,其中:能繁母猪达到4271头,300头以上规划养殖户达30个,鸡存栏43.2万只。肉类、奶类、禽蛋类产量分别为6082吨、17958吨和2499吨,畜牧业产值5亿元,畜牧业已成为全区农民增收的“希望之光”。

2、主要问题。

一是畜牧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二是畜牧良种繁育,动物防疫等基础设施薄弱,重大动物疫病存在隐患,时有发生,仍然威胁着畜牧业安全健康发展;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四是畜牧业投入不足,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需要。

(四)中药材发展。

1、发展现状。

区素有“药材之乡,天然药库”的美誉,已查明有野生动植物药材800余种,年野生中药材收购量达500多吨,野生药材资源非常丰富。人工栽培药材已达百年之久,2008年底,全区累计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3.1万亩,种植品种主要是黄芩、柴胡、黄姜、天麻、山茱萸、板兰根、杜仲等10多种,生产销售各种中药材3000吨,销售收入600万元,全区农民人均增收30余元。

2、存在问题。

一是野生药材资源受损严重,由于人为的无序采挖和滥砍,部分物种濒临灭绝,保护、利用任重道远。二是药材市场波动大,人工种植药材面积时起彼伏,有卖药难的现象,致使其经济效益不高,难免挫伤了药农种植GAP中药材的积极性。三是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步伐缓慢。GAP种植要求严、起点高,现有的技术力量不足,加之药农的技术管理水平低,难以适应现代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五)蔬菜生产。

1、发展现状。

我区蔬菜生产历史悠久,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城郊附近的农民就有传统的种菜经验,六十年代随着城镇工矿事业的发展,蔬菜生产种植规模迅速壮大,八十年代成为渭北商品蔬菜生产的重要基地,其中:生产的辣椒、大蒜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拳头”产品,“线辣椒高产栽培和人工干制技术”、“豇豆、‘洋葱’等高产栽培技术”分别受到全国和省科学大会的奖励,培育出了“国光一号”等优良品种和杂交组合,为发展新菜区的蔬菜生产作出了贡献。截止2008年底,全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5万亩,种植品种主要有辣椒、萝卜、甘蓝、番茄、洋葱、大蒜、豇豆、茄子、黄瓜等近三十余个,以露地种植为主,兼有日光温室、大棚,形成了多种模式并存,多种蔬菜周年生产供应的良好格局,年产蔬菜7万余吨,产值近亿元。

2、存在问题。

一是总量不足,生产规模小,结构性矛盾突出;二是加工龙头企业少,加工发展滞后,产业化水平低,三是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信息不灵,经营分散;四是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影响蔬菜产业发展。

(六)水产养殖。

1、发展现状。

区渔业生产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2007年底,全区水产养殖面积264.67公顷,其中:池塘64公顷,水产品402吨,渔业生产总值482.4万元。

2、存在问题。

一是渔业基础设施落后,池塘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无进排水设施及电力不配套,有些设施已不具备生产条件,致使渔业水面得不到有效利用。二是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执法管理手段不强。三是渔业投入不足,影响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七)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创业工程。

1、发展现状。

2007年底,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万人,其中,有组织转移就业1.5万人,劳务收入突破2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劳务产业已成为全区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

2、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素质普遍较低,有一技之长人员相对少,导致外出务工找工作难,务工收入不高;二是农民工培训力量薄弱,定点技能培训机构布点少,且均在城区,培训规模和力量有限,培训科目设置与市场需求有差距,培训形式单一,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技能培训科目;三是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力量薄弱,专职人员仅1—2人,日常管理、服务等措施滞后。四是经费保障不力,有效就业经费投入不足,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务输出)工作主动性不够,影响我区劳务产业的规模化,技能化发展。

二、以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省委《实施意见》,省政府《增收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稳粮、优果、兴牧、扩菜”的思路,以大农业思维谋划农业,以工业化手段改造农业,以项目承载提升农业,以板块化方式推进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广科学生产模式,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升级,壮大区域板块经济;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以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促进区域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依据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注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快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

坚持项目承载原则。依托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细化规划,谋划项目,把农民增收目标落实到产业发展规划中,把产业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以项目为载体,带动做大产业规模,支撑农民增收。

坚持集约经营原则。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广种植业高产创建、畜牧健康养殖、设施农业等科学生产模式,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集约投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坚持板块推进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实施典型示范,形成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板块联动的发展态势,提高产业区域聚集度,建设优势产业板块。

坚持产业化开发原则。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形成市场引导企业,政府扶持企业,企业带动合作组织,基地和农户的发展模式,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坚持资源整合原则。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对省、市、区各级农业财政专项资金按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捆绑使用,集中支持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三)发展目标。

1、粮食单产提高工程。

发展目标:到2012年,粮食单产提高到300公斤,总产达到12万吨以上。

建设内容: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以小麦、玉米两大作物为重点,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测土施肥和高产创建活动,推广集成配套技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2、果业提质增效工程。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鲜干果总面积发展到100万亩,其中:干杂果稳定在65万亩,以苹果为主的鲜果35万亩,实现全区农民人均5亩果。总产达到22万吨,其中:苹果20万吨,干杂果2万吨,实现果业产值30亿元。

建设内容:适度扩大规模,着力提质增效;优化区域布局,形成板快优势,以苹果、核桃、花椒为重点,建设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加快改造低产果园,推广四项关键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坚持果畜结合,发展绿色有机果品;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打造果品品牌,不断提高果品市场竞争力,强化营销网络建设,发挥果业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提高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

3、畜牧业收入倍增工程。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肉牛、奶牛、肉羊、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10万头,3万头、10万只和100万头,鸡100万只。肉类、奶类、禽蛋类产量分别达到2万吨,6万吨和1.2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5亿元。

建设内容:创新畜牧业发展模式,实施板块推进,促进规模扩张。以生猪、奶牛为重点,加快启动已建成的奶牛小区,建设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村,提升畜牧产业发展水平,实施畜牧业生产向技术密集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的转变。

4、中药材产业工程。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野生护改10万亩,农民从中药材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达到0.5亿元。

建设内容:积极实施木本上山、草本入川和野生资源抚育工程,大力发展黄芩、柴胡等道地中药材种植,推行中药材GAP种植,推进中药材品牌化,规范化和规模化建设。

5、万亩蔬菜设施工程。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蔬菜面积发展到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万亩,产量达到10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

建设内容:积极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辣椒等名优蔬菜,积极开发具特色的蔬菜名优品种,加快推进设施蔬菜建设;建设高标准、高产出、高效益示范园,实行标准化生产;支持设施蔬菜重点区建设,加强社会化服务和市场体系建设。同时,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

6、水产养殖工程。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475.52公顷,水产品达到503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955.7万元,渔民人均收入达9557元。

建设内容:大力发展渔业生态养殖和综合养殖,积极开发精养渔区、发展休闲养渔业;引进商品鱼新品种,推进池塘改造,实行标准化,集约化养鱼,推广养殖新技术,提高养鱼经济效益;建立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发展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7、农村劳动力转移创业工程。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业人数达到6万人,新增2.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亿元以上。

建设内容: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加强职业培训,继续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等项目;搞好就业服务,打造劳务品牌;支持农民创业致富,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三、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

(一)粮食。

小麦以前塬灌区和后塬旱原区两个区域为重点,面积24万亩左右,加大良种补贴力度,全面实施良种统繁统供,着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建立10万亩优质强筋小麦基地,前塬灌区推广适时播种、机械条播、氮肥后移、早冬灌技术,后塬旱塬区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山区小麦推广旱薄地新优品种,力争2012年小麦单

产提高到260公斤,总产6万吨以上。

玉米主攻前后塬夏玉米和后塬山区川道春玉米,推广紧凑耐密型品种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加大地膜玉米推广力度,稳步增加前塬夏玉米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北部山区春玉米生产水平,调整种植模式,力争到2012年玉米面积稳定在16万亩以上,单产提高到320公斤,总产5.2万吨。仅小麦、玉米两项产值达到1.62亿元。

(二)特色果业。

1、干杂果。

到2012年,全区干杂果经济林新发展10万亩,其中核桃5万亩,花椒2万亩,柿子3万亩。干杂果经济林总面积稳定在65万亩。

①抓好北部山区核桃“四镇二带十二村”示范园建设。四镇是:瑶曲、柳林、庙湾、照金。两带是:小丘镇白瓜至山家坡村核桃带;关庄镇雷击沟至金马村核桃带。十二村是:杨塬、北窑、柏树塬、范村、神湫、京兆、木章、光明、沟西、阿姑社。发展总规模5万亩。

②抓好中部塬区花椒“五乡镇十村”示范园建设,五乡镇是:孙塬、董河、关庄、小丘、石柱、十村是:焦坪、石塬、贺咀、丁山、董寨、金马、麻子村、中原、阿古、生寅十村。发展总规模2万亩。

③抓好前塬川道柿子“三镇六村”示范园建设。三镇是:寺沟、坡头、关庄三镇,六村是吕坡、白莲、元古、雷击、牛村、上楼六个村。发展总规模3万亩。

核桃以香玲、鲁光、辽核、清香等为主,选育扩大抗晚霜品种;花椒以狮子头大红袍为主;柿子以尖柿子为主,到2012年,干果良种率达到40%。

2、苹果为主的鲜果。

到2012年,以苹果为主的水果新栽15万亩,达到35万亩。2009—2012年各年度产量分别达到14万吨、16万吨、18万吨和20万吨。

①集约发展。以全区8个苹果主产乡镇为重点,以专业村为核心,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加快栽植,集约发展,到2012年,建成鲜果专业乡镇2个,鲜果专业村20个。

②区域布局。石柱、演池、关庄、柳林、小丘北部各乡镇、村以发展中晚熟苹果,酿酒葡萄和加工专用果为主;坡头、寺沟、董家河、小丘南部各乡镇、村以发展早、中熟苹果,大樱桃等时令水果为主。

③优化品种。苹果栽植以早中熟秦阳、玉华早富等新优品种为主,到2012年,苹果早、中、晚熟品种结构调整为10:40:50;大樱桃以新优品种为主,按成熟时间形成梯次结构;葡萄以酿酒品种为主,加工专用果以澳州青苹为主。

(三)畜牧业。

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坚持前塬乡镇、街道办以发展奶牛和城郊型畜牧业为主,后塬山区乡镇以发展秦川牛(肉牛)、肉羊为主的原则,在前塬的董河、寺沟、坡头、小丘、关庄、石柱、天宝路、永安路办事处及周围乡镇重点发展生猪、家禽等城郊型畜牧业和特种养殖业,在后塬山区的瑶曲、庙湾、照金、柳林等乡镇,重点发展秦川牛,肉羊生产。

到2012年,建成3个千头奶牛小区,建成6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形成2个万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建成2个出栏肉牛300—500头场,建成10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积极实施百万头生猪大区建设,全区建成2个万头生猪示范村;建成以金圣生态农业出栏在1000—2000肉羊场,辐射带动3镇7村的肉羊产业。重点做好庙湾镇绿色蛋鸡生产基地建设,全区规模化生产提供的畜禽产品占到畜禽产品总量的50%以上;继续扶持和倡导特种养殖业,适度扩大小丘镇梅花鹿养殖规模,梅花鹿存栏力争达到1500只以上。

(四)中药材业。

立足区域自然生态资源等优势,北部山区的小丘、照金、庙湾、柳林、瑶曲、关庄等乡镇,应坚持野生资源保护利用与开展人工种植优势道地中药材并举的方针,在利用野生中药材资源优势的同时,发展黄芩,柴胡,天麻、黄芪、板兰根、丹参、连壳、枣仁、山桃仁等药材,实现生态与资源,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部丘陵塬区的石柱、演池和南部台塬区的坡头、寺沟、董家河等乡镇,坚持以人工种植药材为主,黄芩、柴胡为重点发展品种,发展地产的防风、远志、瓜蒌、山茱萸等中药材。

孙塬镇以建设千亩中药材旅游观赏园为重点,根据各种药用植物的生态习性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建成集园林景观,融生产、科普、赏景于一体的观赏园区,弘场“药王”神奇医术和传统中药文化,促进现代中药材产业发展。

(五)蔬菜业。

坚持“科学布局、集中发展、发挥优势、注重特色、提质增效”的原则,在寺沟、坡头、小丘、关庄、董河、天宝、永安等乡镇发展以辣椒为主的蔬菜业,在寺沟、董河、天宝等乡镇重点发展高效设施蔬菜。

(六)水产业。

1、庙湾生态渔业发展区,主要包括玉门、走马两个村,现有面积680亩,它是我区唯一被省上认定的无公害商品鱼基地,具有丰富的水源,良好的水质条件,茂盛的草原,发展生态渔业优势强。

2、综合养殖区。主要包括小丘的红岩村,现有养殖水面75亩,照金镇现有水面10亩,主要品种有鲤鱼、草鱼、鲢鱼。本区域水质优良,注排水方便。

3、精养区。本区包括友谊水库,豹村水库、高尔塬三个水库,区域有良好养殖条件,按照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思路,充分发挥区域水资源优势。

(七)农村劳动力转移创业。

以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促进就近就地转移,推动农民创业致富,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企业化运作、规范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考核。

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增加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来抓,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干部配备上体现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工作,特别是各乡镇、街道办主要领导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抓发展,促增收上。区上成立机应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层层分解量化、细化工作任务,做到权责明确,责任到人。区农业、林业、水务、果业和科技等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主力军作用。要建立考核机制,建立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绩效考评体系,把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任务指标纳入年度考核范围,严格考核,奖优罚劣,确保农业产业化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同时,各级政府领导和区级各相关工作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密切与农民群众的联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中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二)落实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投入。

一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扶持。认真贯彻落实2004年以来连续出台的六个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中省、市、区各级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按照中省市区各级制定的有关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意见、规划和规定,落实粮、果、牧、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扶持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兑现于民。同时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相应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落实农业产业化项目配套资金,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实施项目资金捆绑,集中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建立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协调推进,市场运作的农业保障制度,健全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机制,实行金融服务。二是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投资,发挥农民投资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投、融资机制,最大限度地增加资金投入。同时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投资参与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三是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精心谋划农业项目,组织推介重点项目,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和活力。

(三)依托科技支撑,强化优质服务。

依靠科技进步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动力。区级各相关工作部门必须把工作着力点放在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上来,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提高科技贡献份额。同时要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以产品开发为单元,以优势特色产业示范村和科技园区为平台,强力开展农业产业化的技术引进、示范和推广,进行现场培训,咨询、宣传,全力搞好优特色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通过进村入户,举办技术培训班,组织技术观摩等形式,力争在3年内,全区80%以上农民基本掌握农作物载培管理、畜禽科学饲喂、无公害化生产及农产品产后处理技术。要继续实行区、乡镇各级领导抓点,科技干部包示范村制度,抓点带面,落实人员、责任、措施和指标,充分发挥典型样板的示范推动、效益诱导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加强和完善科技推广队伍建设。重点要加强区、乡、村三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稳定和壮大科技队伍,建立成果转化,技术培训,信息传播,试验示范、人才培养“五位一体”的新型农村推广机制,强化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用好土地资源,搞好土地复垦。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等合作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利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收入,搞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修和改造提高基本农田。

(五)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双赢”机制。

要抓好区内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不断升级和改造,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和扩大生产能力。突出抓好创汇龙头企业,着力在果、菜产业深加工上下功夫,精心锻造“出口”龙头。要延伸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双赢”机制,形成互惠互利,配套联动的经济共同体。三是要积极组建和发展“龙”型专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培育一批从事农产品营销的农民经纪人,壮大营销队伍,拓宽市场流通领域,发展社会化经营,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充分发挥龙型专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六)发展一村一品,突出优势特色。

加快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提升示范村,带动推进村,推动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一县一业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争取到2012年,将全区40%的行政村发展成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专业村,形成3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争取一县一业示范县区,使一村一品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促进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乡村饮水安全构建通告 下一篇:加快水利整改评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