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2-07-14 10:05:00

浅论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素质的培养

摘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治素质,是推动法治社会建设、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具体体现。高校要根据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加强法治理论教育和法治实践锻炼,帮助大学生掌握法治知识,增强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质。

关键词:依法治国 大学生 法治素质 培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战略部署,对于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深远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高校在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作用和任务作了明确规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要深刻认识提高大学生法治素质对于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认真研判大学生法治素质的现状,探索全面提升大学生法治素质的渠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推进依法治国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提高大学生法治素质的必要性

(一)培养大学生法治素质,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需要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大学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担负着法治社会建设的重任。他们法治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他们在推动法治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大学生的法治素质,不仅体现在掌握必要的法治知识,更体现在培养法治精神,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大学生法治知识的多寡,体现的是他们对于法治建设的认识水平,影响着他们参与法治建设的深入程度。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强弱,反映的是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的信仰水平,决定了他们信守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程度。大学生依法办事能力的大小,凸显的是他们的法治实践水平,决定了他们参与法治社会建设的实际效果。

(二)培养大学生法治素质,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良好的法治素质,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之一。具备良好的法治素质,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他们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质,从本质上讲,属于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的重要方面。首先,培养法治素质,能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法治素质,大学生可以加深对社会主义法治本质的认识,了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情况,主动承担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责任。这也是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由之路。其次,培养法治素质,能够正确维护自身权益。在信息化社会,人们的社会活动日益频繁,自身权益难免会受到侵害。具备良好的法治素质,大学生才可以自觉通过法治途径维护合法权益。第三,培养法治素质,能够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增强依法办事能力,大学生才能够有效规避风险,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从而避免给家庭、社会和个人造成伤害。

(三)培养大学生法治素质,是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需要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有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作为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校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做出了明确要求。《决定》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和后备力量。高校是培养法治人才的重要机构,就要遵循依法治国对于法治人才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和突出的依法办事能力的法治人才。坚定的法治信仰和突出的依法办事能力,是对法治人才的具体要求,也是其法治素质培养的具体内容。

二、当前大学生法治素质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中出现了不少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如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事件,陕西音乐学院药家鑫杀人事件,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事件,等等。这些比较典型且产生较大负面社会影响的案件,反映出不少大学生法治知识极端缺乏,法治观念极其淡薄,依法办事能力严重不足。这些极端事件,让世人震惊之余,更引发社会各界的深刻反思。当前大学生法治素质整体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治认识有限,法治知识欠缺

具有一定的法治知识,是大学生提高其法治素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大学生培养和提高法治素质,首先就是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法治知识。大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法治知识,就很难判断哪些属于法律问题、哪些属于法律事务,需要通过哪些法律渠道去解决,也就不能认为具备了一定的法治素质。2002年2月23日,刘海洋为“考证黑熊嗅觉是否灵敏”,在北京动物园用硫酸泼向黑熊,涉嫌以故意毁坏财物罪,被北京西城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一个月,同时被学校处以留校察看处分。当前,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特点和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大学生应该掌握的法治知识包括法治基本理论,宪法所确立的制度,我国当代主要法律部门基本框架,深入学习法律的途径、办法和获得法律服务、帮助的途径等。大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这几方面法治知识,需要通过系统的法治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才能实现。

(二)法治观念淡薄,规则意识较弱

当前,不少大学生还存在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薄弱的问题。一是不重视法治。有些同学认为法治离自己比较远,和自己关联不大。由于法治观念淡薄,有的学生容易意气用事、不计后果,导致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爱慕虚荣、贪图名利,做出危害社会和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倒被害人张妙后,又持刀将张妙杀死,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故意杀人罪犯药家鑫2011年6月7日在陕西省西安市被依法执行死刑。这一事件,曾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争论。但从事件本身看,药家鑫身上表现出来的法治观念淡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由于他的残忍行为,直接导致了两个家庭的悲剧,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反省。二是不按规则办事。不少同学受社会和家庭影响,在求学、求职、评奖过程中,不按制度和规定办事,迷信权势和金钱的作用,相信所谓的潜规则,请客、送礼、造假、拉关系、走后门现象尤其突出。漠视规则的后果,就是容易导致违法乱纪,扰乱社会秩序。

(三)法治实践环节缺失,依法办事能力不强

高校教育仍处于一个相对独立且封闭的环境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缺乏与社会的联系与互动,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以学习知识为主,很少有机会去实践和检验所学的知识。法治教育同样如此,学生学了有限的法治知识,但却没有机会了解当前的法治环境、维护合法权益的途径、法律援助的作用等。由于缺乏必要的法治实践和体验,因此难以培养出依法办事的能力。有的同学不按法律规则办事,常常投机取巧、心存侥幸,犯了法而不能察觉。有的同学不了解触犯法律的后果,恣意妄为,最终自毁前程。有的同学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不会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合法权益,要么忍气吞声,要么不知所措。

三、大学生法治素质培养的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现象不断增多,暴露出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存在不少问题,表明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高校进一步提高在大学生中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改进法治教育方式,扩宽法治教育途径,提高法治教育成效。

(一)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感知相结合

《决定》要求,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对于高校而言,更应该把好出口关,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努力抓好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1.实现理论教育系统化。要根据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确定法治教育的重点。同时,要注意各个阶段法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实现各个教育阶段的有机衔接。对于低年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点是加强理论教育,传授法治知识,增强法治体验,树立法治信仰。对于高年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点应集中在具体的法治实践上,如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产生的法律责任、按照学术规范撰写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合法使用网络、拒绝考试作弊等等。

2.实现实践锻炼机制化。首先,要加强角色体验。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他们的角色扮演,引发他们对涉及法治问题和法治现象的思考和讨论。还可以组织开展情景剧活动,全过程、全方位展现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案例,使他们加深对法治的体验。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法治的感受能力,从而提高对法治的认识水平。其次,要加强警示教育。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监狱及看守所,深入了解我国的监狱系统;组织学生听失足大学生忏悔报告等活动。第三,要加强实践锻炼。可以在公检法系统建立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参观考察、实习锻炼。可以每学期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理案件,亲身体验案件审理过程。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法律的程序,感受法律的作用,从而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知法、用法和守法。

(二)坚持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

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近年来在大学生中间出现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法治问题或道德问题,而是要从法治和道德这两个角度辩证地分析和对待。道德是实施法治行为的基础,法治是实施道德行为的保障。2013年4月30日,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他投毒的原因是想让其室友黄洋“只是想要他难受”,“严重后果确实没想到”。由此可见,他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如此淡薄。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质,就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同时,要加强法治教育,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三)坚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法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相关机构和部门齐抓共管,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大学生法治教育和实践的开展。《决定》要求,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在普法教育中发挥职能作用。

1.发挥高校的主阵地重用。首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教育氛围。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电视广播播放法治节目、宣传法治知识,充分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国际禁毒日”等重大节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的法治建设情况,掌握法治知识,增强法治意识。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要充分发挥法学专家在学科专长,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治理论教育。可以定期邀请法律专家和法律工作者开展法治讲座,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些法治热点问题和大案要案进行深入解读。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教育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对法治的重视程度,加深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第三,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作用。可以在校园网上创办法治教育专栏,及时对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犯罪的案例进行报道和解析;在专栏里设置交流区,学生可以把自己在法律方面的疑惑提出来,由学校的法学专家适时予以解答。

2.发挥社会的助推器作用。首先,要净化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对大学生增强法治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法治意识薄弱、犯罪现象攀升的主要问题在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法治环境的恶化。因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人人知法守法的良好局面。其次,要强化法治权威。要“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今年以来,演艺界丑闻频发,一些演艺明星纷纷因吸毒、而被拘留。最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做出决定,对于有污点的演员,不再使用。让违法者付出代价,有利于形成威慑,彰显法治威严。会对大学生形成警戒作用。三要加强普法活动。法治教育机构要主动承担起普法教育的责任,定期走进校园,开展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活动,帮助学生不断扩充法治知识,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质。

上一篇:刍议歌唱中的紧张与放松 下一篇:利用体育游戏发展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