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学化学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时间:2022-07-14 05:06:05

刍议中学化学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摘 要】在中学化学体系中存在着很多或隐或现的情感因素,例如化学物质、化学反应的美感以及科学家勇于探索和奉献的精神等。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运用情感教育的方式将化学体系中的情感因素进行加工后再传输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会了解化学中的情感,进而内化为学习和对待生活的积极动力。

【关键词】中学;化学;情感

化学教学是认知与情感的教学,情感贯穿着教学的每一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积极的情感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作用。情感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情感的培养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够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开端,正如宋代朱熹所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学生一旦对知识产生了兴趣便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得认真,长此以往便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调节教学活动。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正如《学记》中所讲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运用情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感化学生,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这就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基础。另外,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与实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和学习化学不可缺少的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化学发展的每一个里程碑都伴有成功的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有直接的情感体验,从实验中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化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增加学生将知识与社会结合起来的意识,有利于学生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化学教学是将人类已知的化学知识和蕴含的智慧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并内化为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能力,形成服务于社会的情感、意志和性格。

教学策略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功用分为:组织、传播和管理策略。组织策略强调的是教学内容要素在空间上的组合;传播策略强调的是教学手段、方法在空间上的组合和时间上的排序;管理策略侧重的是将教学中的各种元素综合。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在情感和认知上得到发展和提高的策略有:

(一)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多感官协同教学

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使教学手段变得丰富,过去无法用图像描述的抽象知识现在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形象的图像进行反映。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媒体能够在视听等多种感官上给予学生刺激,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知识时,由于参与的感觉器官不同,记忆的保持效率也不同。如果只靠听,3小时后能保持70%的记忆;只靠看能保持72%;视听并用能保持85%以上。由此可见,在学习中,脑、手、口等多感官协同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在教学中提供视、听、说等方面的支持。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学生的学习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活动中产生的。在压抑紧张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导致厌学、学习效率不高等现象;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可以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愉快、效率高。根据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积极气氛,把握住知识的直观形象并参与到学习当中,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快乐高效学习。

(三)将教学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化学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与化学紧密相关。在进行化学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以缩短知识与实际的差距,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从而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运用,在运用中学会学习。

(四)发挥化学实验的魅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手段。课堂演示实验能够直观地给予学生感官上的刺激,不仅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理论学习概念,也能够让学生在观察教师实验时学会实际操作,提高科学素质。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上,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实验,能够很好地理解实验原理,提高自我实验探究能力,同时也能学会很多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实施实验探究和开设化学实验课,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

(五)建构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感情的人,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前提。师生关系融洽能够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减少甚至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教师甚至“爱”上教师进而爱上化学。所以,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期望。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但由于中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健全,因而教师处在主导的地位上,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的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差异,主动采用相应的情感交流途径与方法,主动积极地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田晓梅,陈经涛,周青.化学教学中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和培养[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1(4):76-78.

[3]黄梅.以人为本的高效化学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0(8):39-42.

上一篇: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的探究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馆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