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成效

时间:2022-07-14 04:59:26

阜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成效

摘要 阐述了“十二五”期间阜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十三五”阶段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做法;成效;问题;建议;安徽阜阳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27-03

1 基本情况

1.1 农村劳动力结构状况

阜阳市是农业大市,总人口1 0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93万人,农村劳动力53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60.1%。农村劳动力按性别分:男性279万人,女性258万人。按状态分:在家务农人数260万人,转移城镇务工人数277万人。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程度为7.9年。

1.2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户情况

全市共有适度规模经营户10 860人。其生产经营规模、土地流转年限、年龄和受教育情况如下。

1.2.1 生产经营规模情况。全市共有适度规模经营户10 860人,其中,粮食种植6.67 hm2以上的有2 520人,占23.2%;经济作物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1 909人,占17.6%;畜牧养殖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4 606人,占42.4%;水产养殖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362人,占3.3%;农机大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1 059人,占9.8%;植保服务经营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158人,占1.5%;其他经营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246人,占2.3%。

1.2.2 土地流转年限情况。粮食种植1~3年的有1 570人,3~5年1 955人,5年以上323人;其他流转年限1~3年4 048人,3~5年2 033人,5年以上931人。

1.2.3 年龄和受教育情况。35岁以下1 637人,占15.1%;36~55岁7 818人,占72.0%;56岁以上1 405人,占12.9%。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 928人,占63.8%;高中、中专3 284个,占30.2%;专科以上648人,占6.0%。

从以上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阜阳市适度规模经营户以种养大户为主,占总数的82.2%;粮食种植流转年限以5年以下为主;适度规模经营大户以中青年为主,占87%;但适度规模经营大户受教育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占64%,大专以上仅占6%。

1.3 培训情况

2004―2015年,阜阳市共培训新型农民逾41万余人,已培训农民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6%。

2 主要做法

2.1 建立健全社会组织

阜阳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建立了由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农委、财政、教育、人社、科技、金融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协调解决职业农民培育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合力推进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2.2 积极开展培训

阜阳市始终把开展对农民的培训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抓手,自2004年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来,阜阳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逾41万人。一是依托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开展对一般农民和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科学种养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二是依托皖北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工程,开展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的培训,发挥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做到3个结合,即理论培训与实践实训相结合,本地培训与异地考察学习相结合,与农业农村的重点工作相结合。

2.3 加大政策扶持

阜阳市及各县市区都出台了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阜阳市政府出台了6条硬性措施,扶持各类经营主体的发展。一是支持土地规模经营。对当年在本市区域内新增流转土地6.67 hm2(含本数,下同)以上的种植大户,按900元/hm2标准补助。对当年流转土地6.67 hm2以上的种植大户,按600元/hm2予以补助。补贴资金由市、县(市、区)按1∶1承担。二是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对新建蔬菜、瓜类、草莓、食用菌、苗木花卉、果木经济林等标准园的,分类型和规模予以补助。三是支持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市财政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对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予以补助。四是支持农民组织化建设。对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的,一次性给予5万元补助;对成立并规范运作的各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一次性给予5万元补助。五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市财政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贴息和奖励。六是支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对被评为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县)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10万元;对评为四星级以上“农家乐”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获得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或国家湿地公园的,一次性补助20万元。颍州区对全区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户,区政府分门类制定奖补支持政策,鼓励有规模、有发展前景的经营户更快、更好发展。全区常年落实兑现的惠农优惠扶持政策已达23项,营造了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长的政策环境。

3 主要成效

3.1 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

通过新型农民培育,提高了农民科学种养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阜阳市在实施新型培训过程中,结合农时、农需,因村制宜,因时制宜,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使部分学员很快学到了一技之长,成为当地的“田秀才”“土专家”。参训的农民充当了“二传手”的角色,将学到的种养技能、实用技术传送给未参训的农民,起到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3.2 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在实施新型农民培训过程中,阜阳市围绕粮食生产四大行动等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推广了小麦高产攻关技术、玉米振兴计划、超级水稻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畜牧养殖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40余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并通过试验、示范、引进适合当地生产的小麦、玉米、大豆等几十个主推品种。目前,阜阳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8%。通过培训一部分农民掌握了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并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阜阳市粮食总产连续8年超100亿元,连续12年夺丰收,“百亿江淮粮仓”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3.3 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没有现代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仅使受训农民掌握了农业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等知识,而且让农民了解了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改变了传统种养观念,树立了现代农业意识,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结构调整,推动了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截至目前,全市流转土地23.53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2%。其中仅2016年以来就新增流转面积逾8万hm2。土地流转呈现出以租赁经营为主、以规模化经营为主、以新型经营主体流转为主、以流转期限5年左右为主的4个特点。阜阳市现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 022家,比2010年新增近3 000家。目前,注册家庭农场296个,符合家庭农场条件的大户7 244个。目前,全市经营33.3 hm2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240个,共经营土地1.93万hm2,其中66.7 hm2以上的合作社87个,经营土地1.33万hm2。全市66.7 hm2以上经营大户84家,经营土地2.29万hm2。

3.4 促进了农民创业就业

2009―2015年,阜阳市经过新型农民培训的学员中,有7 900人创办了企业,占培训人数的3.6%,带动逾5万人就业。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培育各类农民创业带头人12 100名,其中,省级110名,市级310名,辐射带动694万农民勤劳致富,带动农民增收30亿元。农民创业带头人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97个,会员逾9万人。某省级农民创业带头人系颍泉区闻集镇火营村农民,现任颍泉区草莓协会副会长,火营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7年,其带领全村150余户种草莓41 hm2。由于种草莓技术含量高,果种更新换代不及时,出现了种植品种杂乱,产量不高,价格过低,收益不大,致使该村草莓生产步伐缓慢。2009年以来,区农广校在该村和周边村举办了几期新型农民培训草莓种植技术培训班,吸收草莓种植户和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班聘请专家授课,面对面现场指导;通过培训,其干劲更足了,当年组建了火营果蔬专业合作社;到2011年,该合作社草莓面积扩大到333.33 hm2,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3万元。通过新型农民培训产生的效果,部分外出的农民工纷纷返乡种植草莓。火营村的草莓生产带动了周边村的产业发展,并辐射带动了全区。截至2015年,闻集镇草莓面积已扩大到1 200 hm2,此项收入逾3亿元,解决农民就业逾2万人。

4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学员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学员遴选困难

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妇女、老人,农民参训目的不明确,真正愿意学又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非常少,影响了培训效果。

4.2 培训方式有待完善

新型农民培训在政策设计上,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弱化了现场教学和观摩学习环节。从调研看,参训农民认为比较直观的现场教学和观摩学习方式,更容易接受,效果更好[1-2]。

4.3 培训对象亟待调整

在目前参训农民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文化程度偏低的情况下,撒胡椒面的培训方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效果,需要从实际出发,减少培训人数,遴选优化培训对象。重点培训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民合作社领办人、家庭农场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4 培训能力亟待提升

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多年来,参与新型农民培训授课的农业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忙于事务,外出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的机会较少,一部分人知识老化,不能与时俱进;同时,由于各级农技推广等部门没有自己的试验示范基地,致使一部分农技人员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少,培训中不同程度上存在就理论谈理论的现象。二是培训机构教学设施亟待改善。培训机构的电脑、投影仪、照相器材等教学设施少,已有的教学设施,也因多年使用折旧较快,省新型农民培训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又不允许培训补助资金节余用于改善教学条件,制约了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建设[3-4]。

5 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

5.1 有利条件

5.1.1 领导重视,政策支持。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每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要求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作为推进阜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提上农业部门的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市及各县市区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5.1.2 基础较好,年龄结构优。据统计,目前阜阳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户有10 860个,其中,中青年占87%,这些经营户年龄轻,观念新,经营意识、市场意识强,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的能力强,发展势头较好,具有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条件。

5.1.3 具备良好的培训基础条件。经过10年新型农民培训的磨练,阜阳市已锻炼成长了一批优秀的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培植了几十家职业农民培训实训基地。

5.2 限制因素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要参加必要的教育培训,通过调查了解,这些规模经营户大都经营一定面积的土地,虽然渴望更新知识,参加培训,但他们纷纷表示并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长期学习。

6 发展建议

6.1 明确培训重点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重点应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常年稳定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且年龄轻、文化程度高、学习积极性高的农民。

6.2 创新培训方式方法

坚持“项目化管理,按需求培训,小班化组织,竞争式推进”的原则。一是科学安排培训方式。对职业农民培训采取分期分段培训,理论教学与观摩学习相结合,本地培训与异地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二是合理确定培训时间。

6.3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开展师资培训。省财政每年应列出专项资金,组织新型农民培训骨干教师到涉农高等院校等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新型农民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二是通过举办新型农民培训教师教学研讨会、观摩会等方式,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三是完善新型农民培训讲师团队伍。吸纳一部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龙头企业负责人以及山东、河南等地设施农业、养殖企业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土专家”,充实到新型农民培训讲师团队伍中。

7 参考文献

[1] 王珍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教师,2015(24):109.

[2] 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4):107-112.

[3] 胡德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创新对策:以浙江省为例[J].成人教育,2012(11):85-88.

[4] 李金文.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2007(11):21-22.

上一篇:教育客户 一起成长 下一篇:厂商合力整体提升行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