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我国大众体育研究走向

时间:2022-07-14 03:25:29

近20年来我国大众体育研究走向

摘要:本文通过对《体育科学》杂志相关内容的计量分析,探索改革开放后我国大众体育的研究特点和发展动向。研究得出:近20年来我国大众体育研究分两个阶段,1997年后研究比重迅速上升;研究人员集中化趋势显著;研究方法多元化、实证化取向明显;研究内容呈多样化走向。

关键词:大众体育;研究特点;研究走向

中图分类号:G8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6-0049-05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methods of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 visiting methods and methods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 this thesis explored the research characteristic and developmentpulse about mass sports for 27years in china.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have two moments about research of mass sports since the reform in China. The research proportion increases rapidly, the research personnel focuses marked , the research method is diversification and demonstration ,the research content tend towards diversification.

Key words: mass sport;research characteristic;research current

1 前言

我国大众体育发展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历经了解放后的迅速起步与创业、波浪式前进与提高、与挫折阶段后,改革开放以来得到恢复与发展,进入了全面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国家有关机构制定了相关的体育改革政策和法律法规,促进和带动了大众体育的发展。200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面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的第10个年头,这两部法律法规确立了大众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伴随着大众体育事业的阶段性发展,大众体育受到研究者关注,受研究者关注如何?其研究水平如何?研究有何特点?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索性研究。

由于《体育科学》是国内体育界权威性的学术刊物,其创刊于1981年,至今27年的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时期体育研究的发展脉络。我们以其中研究大众体育的论文为分析对象,以改革开放后至2007年5月为分析的时间界域,初步分析27年来我国大众体育研究和发展的特点,探寻我国大众体育研究走向,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众体育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中大众体育即社会体育,不包括学校体育和军事体育。本文从研究论文比例、研究人员、研究方法、研究内容4方面来分析大众体育20多年来的研究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体育科学》自1981年起,至2007年5月共出版了159册。我们对这159册杂志中大众体育的论文进行统计,共计147篇,即为本文的分析单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查阅了《体育科学》的159本杂志,并对其中大众体育的论文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检索相关研究类的论文,为本研究提供了资料保证。

2.2.2 专家访谈法

对大众体育研究和发展中的问题及大众体育研究的内容分类,访谈了10余名该领域专家教授。

2.2.3 数理统计法

对147篇论文按需要进行了数理统计,进一步分析其研究中存在的特点。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众体育研究分两个阶段,1997年后研究比例迅速上升

孙葆丽等人将新中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分为5 个阶段,即开基创业(1949 年~ 1957 年) 、波浪前进(1958 年~ 1965 年)、10 年挫折(1966 年~ 1976 年)、恢复发展(1976 年~ 1995 年)、全面发展(1995 年~ )。其中改革开放以后包括恢复发展和全面发展两个阶段。对上述改革开放后研究文章的统计显示,我国大众体育的研究与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阶段基本是一致的。

依据其的数量与比例,我们可以将大众体育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即1981-1996、1997至今。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体育处在恢复时期,体育研究也处于边缘化状态,我国大众体育研究起步较晚,1981年至1984年几乎出现空白状态。1985―1996年为局部零散的研究阶段,论文数量每年持续在2―4篇左右,占该年总刊发数量的4%以下。1997年进入大众体育整体研究阶段。1997―2003的7年中, “群众体育”始终是杂志的一个重要专题,论文数量也大幅度上升,除2000年外,年度研究比例均超过5%。以1999年为例,每期都出现“群众体育”研究专题,共载有13篇相关论文。2004年,“大众体育”继续成为研究中的一个受关注的领域,全年共发表相关论文27篇,研究比例达10.4%。从统计结果看,2005年以来,“大众体育”的研究又呈现下降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两个阶段的研究比例呈上升化走势。1997年后数量和比例之所以上升较快,这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有着密切关系。经过1995―1997年大范围的推广以后,全民健身计划受到广大群众的重视和认可,大众体育意识逐渐提高,参与情绪愈加积极,研究者的研究热情日益高涨,特别是伴随着体育商业化的进程,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被广大体育消费者接受,这一有潜力的健身市场将为大众体育研究带来很多新课题。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大众体育研究论文的数量及比例呈上升趋势,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可看作是其研究的转折点。大众体育的主体是广大居民,居民体育发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大众体育研究也密切关注现实。特别是随着法制性、政策性文件的导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农村体育年的开启以及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启动,大众体育发展和研究呈现新的趋势,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课题,这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大众体育的研究必将出现繁荣的局面。

3.2 研究人员年龄、职称结构分析

就研究者的年龄分布看,55岁以上的研究者比例为15.5%,46-55岁研究者的比例最高,占统计总数的43.6% ,35-45岁研究者的比例为36.9%,35岁以下的研究者比例为10%。笔者认为,35-45岁研究者应该是大众体育的研究的主力军,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精力旺盛,社会阅历丰富。35岁以下年轻的研究者应进一步提高科研素养,努力提高研究水平。见图2。

我们把职称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统计显示,助教的比例为2.9%,讲师的比例为14.6%,副教授的比例为46.5%,教授的比例为36%。副教授的比例相对最高,他们拥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是大众体育研究的中坚力量,应该充分发挥高级职称的带动作用,鼓励年轻的和职称较低的研究人员,多参与课题的研究,多提高科研素养,提升大众体育研究的质量。

从表1可以看出,来自高校研究者最多,超过一半以上,其次是来自体育学院的研究者,其比例也达到30%以上,来自体科所和机关的研究人员较少,这可能与体科所的研究导向与科研立项有关,研究人员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较少。作者的地区分布主要在北京、江苏和广东3省。这3省有较好的经济条件,拥有较多的高等院校,吸引大量的人才,科研氛围浓厚,科研成果明显。

3.3 研究方法多元化,实证化取向明显

研究方法对于一项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可信度、规范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研究中必须强调突出的一个环节。若一项研究的研究方法交代不清楚、不具体、不规范,则将直接影响读者对论文研究结果的接受程度。

3.3.1 方法种类多样性

从分析的结果来看,41篇论文未交代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106篇论文交代了使用的研究方法。在未交代研究方法的论文中,我们分析认为其大多属于一般理论性的探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说,其对方法的要求比较单一,格式上一般不出现研究方法的部分,笔者只能根据其文章中的资料来源判断其收集资料的方式。

对于106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分析得知,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最多,其次是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运用较多。此外,访谈法、逻辑分析法、观察法也是大众体育研究中经常运用的方法。这些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与研究问题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研究问题所决定。在大众体育研究的领域中,研究方法基本上是采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所谓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就是选取大规模样本,用问卷来收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并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以此来得出结论。资料分析显示,一些传统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也在被研究者关注。所谓传统研究方法就是通过选取若干典型 (比如一个或几个地区、社区、小城镇),采用座谈会、无结构访问等方法收集资料,并利用当地已有的基本统计资料,以主观的定性分析得出结论。如王永等 “论城镇化对农村体育的影响――上海市张江镇农村体育发展的启示”一文就是采用了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相结合。

图3显示,文献资料法使用频率较高,这是因为任何一种研究必须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我们可得知该领域的研究情况,即前人曾做过哪些研究、使用过哪些方法、得出哪些结论等,这一方面为我们研究的选题做出参考,同时也为我们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提供借鉴。

3.3.2 研究取向实证化

统计显示,60.3%的大众体育研究论文使用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是社会研究中收集资料最经常使用的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其使用要遵循一定的、严格的程序和方法,收集资料的科学性将为后来准确地分析资料提供基础和保证。资料分析显示,特别是近10年来,大量的针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大众体育的研究,多是采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以了解状况、描述状况为目的的“状况调查”。这一时期的大众体育研究具有“大规模、大样本、重描述、浅分析”的特征,这可能受社会学界研究方法对社会体育学科的影响。为此,“以问卷调查为基础撰写的各级别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似乎成为体育学界的一个时尚。”(卢元镇,2006)研究者对定量的问卷调查方法的认识存在表面化、简单化现象,导致在研究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和问题,似乎只有抽样问卷调查才具有科学性,只注重运用其抽样法和问卷法,而忽视了与之配套的统计分析和理论解释,厚于资料收集而薄于理论概括。造成描述性研究较多,解释性研究不够的现象。

另外,我们在统计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调查研究论文中,未交代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如何抽样、如何实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其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对一项调查研究来说,清楚地说明整个研究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卢元镇教授提出尽快实现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的标准化、规范化,对当今的大众体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综上看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是大众体育研究中运用最多的方法。其中调查研究的研究方式运用最多,这种研究方式对于对象广泛、形式多样、地区不同的大众体育状况的了解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大众体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实地研究的重大价值。通过实地研究,我们可以对特定地区、特定层次、特定水平的大众体育有深入的、来自实地的相对真实的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更有说服力。目前这种方法在大众体育研究中运用还相对较少,本次统计显示,现场观察法的比例占6.1%。以定性研究为特征的实地研究是与以问卷为主的定量的调查研究相并列的一种社会研究方式,实地研究是问卷调查研究的不可缺少的补充(风笑天200。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结合起来,运用实地研究的方法,发挥实地研究的优势,弥补定量研究的不足,或许将是提升大众体育研究水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3.4 研究内容多样化走向

3.4.1 区域研究明显

从地区分布来看,大众体育的研究涉及地区范围较广,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北京等省市地区。如田雨普先生的“长江三角洲示范型社区体育的观察与思考”一文,对长江三角洲相对发达的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社会体育进行了多方位的观察和比较,概括出该地区在我国社会体育发展中的10个示范性特征,为进一步发展和提高长江三角洲的社会体育建议,构建社会体育服务网络、社会体育科研网络、社会体育培训网络、社会体育教育网络;许永刚等人合作的“珠江三角洲群众体育社会需求特点的研究”一文,采用文献资料、访谈法等, 对珠江三角洲群体的体育的消费、闲暇时间、体育锻炼的项目、地点、形式上的选择进行了相关研究;芦平生等人对我国西部地区居民体育参与的基本状况、价值观念、特征及其影响西部地区城乡居民体育参与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研究,为有关部门了解制定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大众体育发展对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我国是一个区域差异较大的国家,这些区域性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对整体推进中国大众体育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3.4.2 农村研究薄弱

从城乡比例来看,大众体育研究中城市体育研究比重远大于农村地区的研究比重,这与城市大众体育发展较好有关,一方面城市居民的经济条件、场地设施有保证,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城市居民的体育意识、生活方式。相比之下,农村体育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分析显示,1990―1992年间,我国曾出现一些研究小城镇及农村体育的论文。这是因为当时第一个地方体育社会学团体成立――江苏省体育社会学研究会成立,以历鼎禹先生为代表,一定程度上受费孝通先生的影响,积极的进行农村体育研究。而后随着社会学等领域广泛关注小城镇改革与发展、城镇化发展,体育研究领域也对小城镇给予关注。直至2004年,“农村体育年”使得广大研究者更加关注农村和农民体育。统计资料显示,随着近年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农村体育年的开启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二期启动,关于农村体育的研究相对增多,研究者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关注着农村体育,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体育研究的内容,扩大了农村体育研究的范畴。但相对而言,对农村体育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研究者还应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农村体育。

3.4.3 现状研究居多,理论探讨不足

从大众体育的具体领域构成来看,我们可以把它划为:一般理论研究、场地设施、组织管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消费、体育人口、农村体育、体质与健康。这种研究的划分并不是学科意义上研究领域的划分,只是对某些相对集中的研究的总结和提炼。我们对147篇论文进行统计,结果见下表。

从表2可以看出,一般理论研究44篇,其所占比例为29.9%,这里的一般理论研究指的是没有进行实验或问卷调查、以论述为主的研究。理论研究内容基本涉及到全民健身理论、小康社会与大众体育、新农村体育、居民体育需求等,如李瑞年的“试论全民健身”一文,全面阐述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其开展的重要意义,指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提出对策和建议;田雨普的“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一文,针对城乡存在的8个差异,剖析了产生差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原因,进而提出了扶持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胡庆山的“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一文,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农村体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大众体育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始终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政策及其它体育形态的影响,因此,一般理论研究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结合体育领域的纲领性文件或法律法规,有针对性的对体育领域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年来的分析资料显示:有关大众体育的研究基本属于现状调查类型,其中包括综合性的现状调查,这类研究主要涉及到各级、各类人群的体育综合现状,包括健身活动状况、体育认知、体育行为、体育消费等,如黄静珊的“陕西省农民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一文,对农民体育的组织管理状况、农民体育锻炼的情况、农民对体育的认知、农民的体育消费等进行调查研究;史兵的“陕西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一文,采用文献综述、调查访问、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的方法对陕西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客观的分析陕西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后的体育人口、体育经费、组织管理、场地设施、体质监测等情况,分析存在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此外体育组织管理、体育消费和体育人口研究也占较大比重。组织管理主要涉及基层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方面,这是保证大众体育活动进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李树怡曾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及体育活动点的状况。

体质与健康也是研究者较为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体质研究自1981年起就成为大众体育研究的一个方向,其研究对象涉及到各种群体。如吴丽君“山西省成年人体质状况调查与分析”一文,研究和探讨了成人的体质特征和变化规律。近年来,健康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受到广大群众的高度重视。体育与健康有着天然的关系,因此体育领域研究健康的课题将会越来越多。

总的看来,大众体育研究的领域中,研究内容涉及范围较广,现状调查较多,但对调查所得数据的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不够,对调查到的和观察到的社会事实,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概括的层次,而是应该提升其理论归纳的层次,使得理论研究更加深入,应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关注大众体育的实践。

4 结论与建议

4.1 众体育的研究趋势与大众体育的发展阶段是一致的,可分为三阶段。改革开放初,大众体育的发展和研究都处于低落的状态;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经过2年的推广和实施,伴随着全民健身热潮掀起的同时,研究热情也不断升温,论文比例成上升趋势。

4.2 重视农村体育研究。城市大众体育研究涉及到体育消费、体育健康等多方面;而农村体育研究,是在2004年“三农”问题受到密切关注之后,才受到体育界进一步重视,大众体育的研究也达到了高峰。体育科研部门要积极引导大众体育研究的方向,加强政策扶持,弥补农民体育、西部大众体育等研究的薄弱环节。

4.3 积极加强基本理论探讨。对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背景下大众体育研究中的许多基本问题、基本概念进行探讨与澄清,加强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理论解释和理论归纳,而不是将研究结果停留在理论概括的层次,应使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互为补充与促进。其理论研究要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相配合,关注大众体育实践。

4.4 注重研究方法的适宜性和规范性。现状研究的论文决定实证性的研究方法较多,而深入的实地研究则很少被研究者运用。我国大众体育的多样性、多元化决定了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结合的必要性。广大研究者依研究问题,适时地把调查研究与实地研究结合起来互为补充,在方法的运用上要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这样将有利于提升大众体育的研究水平。

4.5 加强研究人员的合作。我们可以充分发挥高级职称研究者的带动作用,鼓励年轻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提高科研意识与素养。同时跨学科研究者、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将提升大众体育研究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葆丽.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J].体育科学,2000,20(1):13-16.

[2] 风笑天. 社会学方法二十年:应用与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00, (1):1-11.

[3] 王永.论城镇化对农村体育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6,26(1):31-36.

[4] 卢元镇.关于社会体育现状调查标准化的问题[J].体育科学,2006,26(1):3-5.

[5] 风笑天.近十年我国社会学实地研究评析[J] . 社会学研究,1998,(1):104-110.

[6] 田雨普.长江三角洲示范型社区体育的观察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4,24(6):1-4.

[7] 许永刚.珠江三角洲群众体育社会需求特点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1):17-19.

[8] 芦平生等.我国西部地区居民体育活动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4):8-10.

[9] 李瑞年.试论全民健身[J].体育科学,1998,18(5):23.

[10]田雨普.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J].体育科学,2005,25(4):3-6.

[11]胡庆山.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

2006,26(10):21-26.

[12]黄静珊.陕西省农民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6):9-11.

[13]史兵.陕西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6):5-8.

[14]李树怡.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J].体育科学,1999,19(4):9-12.

[15]吴丽君. 山西省成年人体质状况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4,24(3):47-50.

上一篇:体育保险欺诈及其防范方法探讨 下一篇:从大阪 望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