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忆广州访鱼行

时间:2022-07-14 03:06:41

康宏志 《前线》杂志副总编辑,曾担任北京日报编委,评论部主任。1979年1月调入北京日报社。初任理论部编辑,1982年3月调入评论部,在评论员的椅子上一坐26年,曾获全国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和8个年度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我们国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战略道路――通过改革开放,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脱离的进程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我们沿着这条路,已经走了整整30年。

30年改革开放,30年波澜壮阔,30年铸就辉煌,我们每一个亲历者无不实实在在地感受着当代中国于不断前行中永在奔腾的精神血脉。

这30年,对于笔者来说,更是别具意义。幸运得很,我的新闻生涯恰恰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落幕不久,可谓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

翻检这30年来自己撰写的稿件,思绪又回到当年。

1984年初,时任北京日报评论部主管领导的是李志坚同志,他非常重视培养多面手的年轻记者,而且很放手。他让我自己任选一地一题去采访,如能就某一有意思的题材写点系列性的东西最好不过,不写也没关系,权当走走看看,开阔视野。

领命之后,我翻看羊城晚报时,发现有条全国城市水产品产销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的短消息,讲的是江河纵横且临海的当地却一度食无鱼,而一经改革,1983年鱼销量人均32.5公斤,居全国大城市之冠。如此鲜活之“鱼”,立即激起了我强烈的采访欲望。

大年初三晚上,我便踏上了南去的列车。

岭南春早。那一年珠三角地区更因元月邓小平第一次视察深圳、珠海,而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

抵羊城后,我即穿街走巷逛市,投入紧张的采访。那里的菜市、鱼档鳞次栉比,人群熙来攘往,叫卖声不绝于耳,真是鱼跃人欢。

为了赶上成交高潮的早市,我天未亮就赶到珠江边的河鲜贸易货栈。但见货栈门口灯火通明,一辆辆满载塘鱼的卡车正在卸货,工作人员忙不迭地归拢活蹦乱跳的鱼儿,过秤、报价,骑着摩托车、自行车的个体户买主接踵而至,争先恐后地进货……

实行产销见面,随行就市。货栈勤于在产销之间穿针引线,是个热心肠的“红娘”。广州市民食有鱼,就得益于产销渠道的畅通,形成了少环节、多渠道的水产品流通市场。

市场是生产的一面镜子。我兴致勃勃地走访了广州市附近的著名塘鱼基地――顺德县勒流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这里的塘鱼生产长期徘徊不前,1978年时平均亩产只有235公斤,而到1983年平均亩产则达到416公斤,盖因实行并逐步完善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将鱼塘全部承包到户,实行议价收购。农民吃了“定心丸”,养鱼分外精心,出现了不少亩产超千斤、收入过万元的养鱼专业户。

农民养的鱼越来越多,当地的供销联营公司便大力开拓流通渠道,与农民签订收购合同,预付订金,并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抓好养鱼专业户前产、产中和产后的综合服务,使其无后顾之忧。农民得到了实惠,激发了生产积极性,上市的鱼自然就会多起来,价格也就会顺势而落。

渠到水自来。货畅其流,广州市民的“吃鱼难”问题随之而解决。这,显见是改革开放的功效,是商品经济规律的作用。

此次广州访鱼行,成稿三篇,见于北京日报“兄弟城市新经验”专栏后,中国日报予以转载,想来是看中了广州经验所蕴含的非比寻常的时代意义。这年秋天,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许多问题上,特别是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这些大问题上,冲决“左”的思想束缚,抛弃长期视为正宗的清规戒律,澄清了许多人存在的模糊认识,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使改革逐步深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发展之路。

于今回首,尤为让我感喟的是,认识事物需要时间。当初农村刚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时,人们曾有多少不理解甚或痛心疾首呀!“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云云,不时可闻;广州水产品市场刚开放时,也有不少人发出“价格偏高,谁买得起呀”的抱怨声。这些原不足怪。个中原因,无外乎在客观上,变革的好处是逐渐显现的,从实施新政到开花结果,非经一个过程不可;在主观上,人们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尝到甜头之后的理解,必得假以时日,时间会作出最好的回答。

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是一步步地推进和展开的。改革目标的探索,从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十三大“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再到十三届四中全会“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至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功能大大增强。绰号“吴市场”的经济学家吴敬琏激动地评论道:“这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情。”

在这不平凡的1992年,主流媒体全部跟上来为市场经济叫好。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阶段》、《论解放思想》、《鼓励农民走向市场》、《坚持伟大理论争取更大胜利》等社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办的《半月谈》杂志豪迈地喊道:“让改革开放的旋风来得更狂烈些吧!”笔者撰写的长篇评论亦发表于北京日报一版头条。

张也的甜美歌喉中荡漾着的那个“新时代”,整个中国社会充溢着炽烈的激情,商品市场的风水也开始转变成“买方市场”。

至今记忆犹新――1994年11月初的一个周日,笔者在家休息时看参考消息上一则外电以《沧桑变化大白菜》为题报道:曾经长期占领中国北方冬季餐桌的大白菜,在迅速富裕起来的北京,已不能称王称霸了。最近几年每年传统的大白菜供应,不像往年那么热闹了。感于围绕大白菜发生的变化,我提笔以“弘之”署名写了一篇言论《话说大白菜》(发表于1994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人民论坛”专栏,后收入《人民论坛选粹》一书)。因为以往每年秋后京城街头巷尾码放着的那如山的菜垛、在寒风中排队凭本候购的人群,由副市长挂帅指挥和每年搭进去大笔财政补贴的阵势,留给我们那代人脑海中的记忆实在是挥之不去。而大白菜观念之变,及随之而来的市场之变,不啻是一册生动而耐人深思的市场经济教材。这种恍如隔世的变化足资引以自豪,给人们奋进的力量。

一位世界银行专家曾评价说:“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诚如斯言。气壮山河的改革开放,在神州大地创造出了多少人间奇迹!

流年似水。改革开放30年,“我们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总理语)。梳理30年的历史脉络可以看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个结论来之不易,以后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

温故是为了忆往更是为了知新。抚今追昔,30年前,谁能想到我们的生活能有今天这般幸福美好,我们的祖国能有今天这般繁荣富强。当下,我们正处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关口,我们的改革,将更加兼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更广泛地具备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更大程度地体现公平和正义,更多地注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今日之改革,已经与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靠着一股子气和劲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大不相同了。

改革开放已到“而立”,笔者的新闻生涯也至“而立”之年。写下上述回忆,既是记录下成长发展,亦用以复命。我为自己作为改革开放30年风云际会的一名小小记录者和见证者而感到莫大的荣幸和自豪。我愿意稍加修改人民日报同行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抚摸改革开放30年的年轮,触摸到的,不仅是一段回忆、一段记录,更能感受到其间的温暖、力量和血脉的贲张。

上一篇:应似飞鸿踏雪泥 下一篇:经济形势严峻中国传媒如何“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