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与战略方向探讨

时间:2022-07-14 03:05:52

庆阳市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与战略方向探讨

摘 要:对甘肃省庆阳市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研究。分析了制约庆阳市经济发展的9个方面的制约因素,研究概括了庆阳市面临的5个战略发展机遇期,思考提出了庆阳市实现快速振兴和健康发展的8个方面的战略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庆阳市;经济发展;制约因素;战略方向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046-02

0 引言

近几年甘肃省庆阳市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快速的发展,经济总量指标、增量指标和人均指标均有大幅度的增长。然而,庆阳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对于如何克服困难实现庆阳市经济良性发展,国内一些学者做了较多的探讨研究。许红花(2011)从加快城镇化进程角度,赵维峰(2005)等从金融服务角度,尚海龙(2010)、方创琳(2002)等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邓荣霖(2008)从企业角度,方海君(2006)从战略发展角度对促进庆阳市经济发展,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

本文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庆阳市经济发展现状、制约因素、战略机遇、战略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意在结合形势快速变化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整补充的情形,提出更具指导性、时效性、实效性的战略措施和建议。

1 庆阳市经济发展概况及评价

根据庆阳市的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30.2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93亿元,增长9.2%;第二产业增加值329.50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126.87亿元,增长14.5%。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2.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4.0%。

(1)经济体量(economic volume)相对较小。2012年庆阳市GDP为530.29亿元,进入甘肃省经济前3强,但是甘肃省GDP在全国也只排倒数5名;就区域内城市相比,较庆阳市自然环境、发展条件差的陕西延安市2012年GDP则为1271.02亿元,后者为前者的2倍以上,庆阳的经济发展总量依然较小。

(2)经济结构(economic structure)比较单一。农业占比仍然较高,产业化程度低,生产率低,劳动力不足;工业产业增加值增幅较高,但主要集中在涉油中央企业长庆油田,“一企独大”、“一油独大”现象突出,庆阳市工业企业仅有81户,平均产值仅为1.03亿元、增加值为0.32亿元;第三产业方面,主要依赖于传统服务业,传统服务业发展缓慢,现代和新型服务业正在孕育起步阶段,带动能力弱。

(3)经济发展发展质量(developing quality)较低。2012年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26.05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9.3%。地方工业企业数量少,没有形成多产业有效支撑和实现规模发展的格局,对庆阳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拉动明显不足。

(4)经济发展时空(space-time)受限。庆阳地处陕甘宁区域,周边城市发展迅速,东边的榆林、延安,南边的咸阳、宝鸡、天水等城市目前已各具优势,西侧、北侧为六盘山区,自然环境较差,庆阳的经济发展空间较为受限。

2 影响庆阳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影响庆阳市快速、永续、科学发展的战略角度综合分析,笔者提出了以下9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1)思想动力(ideology force)。由于处于山区革命老区,交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比较闭塞,人口教育水平较低,观念相对陈旧落后,竞争发展的思想意识不强。

(2)经济基础(economic foundation)。庆阳目前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但经济发展的经济起步晚、经济底子薄、结构不合理、增长质量不高、发育程度不高,经济发展的基础依旧薄弱。

(3)人才支撑(Talent support)。庆阳市高层次人才一般为省内、省外全国名牌高校的毕业生,这些人才当中仅有一小部分回本市创业发展。就市内而言,庆阳市仅有1所高校陇东学院,且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较低,缺乏实现市域振兴和发展的人才体系;各类职业技术类院校数量有限,本市人才消化量较小,人才和劳动力大量外流,因而缺乏高素质、成体系的产业劳动力资源。

(4)产业支撑(industry support)。除了“一家独大”的中央油企长庆油田外,庆阳没有其他知名领头企业,规模以上企业较少,企业数量少,产业化集群程度低且未形成规模经济。

(5)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庆阳辖区山区塬地面积占比大、平原面积有限。北部、东部为山区,较为缺水,自然条件较差。

(6)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庆阳生产服务体系仍旧短缺,公共服务体系仍不完善。2011年以来福银高速公路(庆阳段)、庆阳机场、西平铁路(庆阳段)等项目的建设缓解了基础设施长期落后的窘境。目前筹划的西银高铁、甜罗高速、庆阳石化600万吨等重大项目还未正式实施。

(7)金融保障(financial support)。金融服务体系仍相对不完善,金融企业较少,体系化服务能力有限,本市产融结合的效率和效益不高。

(8)科技水平(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地区科技发展落后,农业、工业产业的技术从业人员数量较少,素质较低,现有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9)区域竞争(regional competition)。周边城市经济发展已占优势,本市发展空间和潜力遭受挤压。除面临省内城市间的竞争外,庆阳还面临着同外省陕西、宁夏的城市之间的竞争。

3 庆阳市面临的战略机遇及时间窗口期

目前,随着国家宏观层面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任务的补充完善、区域协调力度的加大,庆阳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处于正当作为的发展窗口期。

(1)推进建设美丽中国(Beautiful China)的机遇。十提出“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庆阳的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推进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战略无疑为庆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绝佳机遇。

(2)全国城镇化(Urbanization)加速发展的机遇。城镇化加速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2000年至2010年,全国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7亿,城镇化水平由36.22%提高到49.95%。而同期庆阳的城镇化率则由13.33%提高到23.79%,与全国水平相比,庆阳仍然落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宏观形势也为庆阳加速城镇化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战略机遇。

(3)统筹区域发展(regional development)与振兴的机遇。中央层面高度关注支持陕甘宁革命老区经济建设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批复》(国函[2012]16号),2012年3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发改西部〔2012〕781号),这为包括庆阳在内的陕甘宁革命老区的经济腾飞规划了蓝图。

(4)西部大开发(Western Development)不断深化的机遇。自2000年以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持续深入推进实施,在12年的实施过程中,庆阳市也吸收积累了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经验,为在西部大开发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提升经济活力和发展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5)东中部产业优化转移(industry transfer)的机遇。我国东中部产业持续优化转移,西部省区也都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2011年,同处甘肃的酒泉市积极承接东部项目66个,总投资815亿元,玉门市承接19个项目,投资金额247.25亿元。庆阳也应以此为参考加大东中部转移产业的争取和承接力度。

4 庆阳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及建议

(1)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抢抓机遇,赶超发展潮流。庆阳面临着上述的五大战略机遇,也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政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战略机遇,争取在重大战略措施中扮演先行先试的角色,敢于发展,敢于实现跨域式发展,进一步优化投资和市场环境,优化各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

①尽快研究落实《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以点带面,尽快启动实施西银高铁、甜罗高速、庆阳石化等重点项目,通过一大批战略性基础项目的实施,为庆阳经济的腾飞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②尽快推进落实国家“撤县设市”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即将颁布,庆阳应在此项工作中,认真准备,积极推进。

③科学规划,市、县、镇紧密联动组团发展,进一步增强市域-县域-镇域的三级联动能力。在大力推进市县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小城镇建设,鼓励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

④推进市域优质企业重组上市。作为甘肃省“东翼”发展的重点城市,庆阳目前还未有优质企业在上交所、深交所上市。庆阳应积极推进市域优质企业的重组,努力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促进本市形成产业优势和规模经济,并争取推动企业上市。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东中部转移的产业。在全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逐渐形成“产业西移”的浪潮,中西部地区面临着东部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在如此绝佳的机遇下,中西部城市间必将掀起抢夺产业落地的激烈竞争。庆阳市应认真梳理、组合现有的政策、人脉、技术等资源,认真谋划,明晰职责,统筹推进,力争在招商引资和争取东部产业落地的“战争”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3)引才引智,优化人才结构,提升劳动力素质。

①“贤者上,庸者下”,严格实施岗位竞争,坚决杜绝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裙带关系和庸政、庸绩的作风,努力营造能者上、庸者下,以政绩、业绩为主导用人氛围。

②以竞争性的待遇引进高端人才。在重要产业、重要岗位和关键领域的用人方面,应面向全国、甚至全球招揽人才。在引进高端人才上,应敢于以竞争性的待遇吸引海内外的优秀人才到庆阳创业发展。通过2年左右的努力,打造本市经济竞争发展的人才阵地和关键人才的高地。

③引进外脑,构建市域经济发展的“智库”。积极引进省内外科研院所、咨询机构的研究和思想,并与之建立紧密牢靠的合作关系,努力构建本市经济发展的“智库”。在本市与“外脑”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庆阳经济的更好和更快发展。

④鼓励回乡创业,促进资本和人力回流。庆阳应加大宣传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本市籍的人才回庆阳创业发展,并通过其带动更多的人才和资本回流庆阳。

⑤加强培训,提升素质,优化产业员工结构。

(4)提升产业规模,扶大做强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

立足现有资源,以打造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为契机,提升能源化工产业竞争力;以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契机,培育农、林、牧、副产业集团;以建设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为契机,联动发展旅游产业;以庆阳本土文化独具特性和快速发展为契机,培育产供销一体的文化产业集团。

(5)创新机制,广引资本,植树造林营造绿色人居环境。构建“多层次、广参与、资本足、效益好”的自然环境循环发展的格局。按照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精神,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应进一步改进现有机制、创新现有机制,努力引进多样资本参与本市生态环境建设。优化政策,增强吸引力,引进社会资本承包经营山地、林地、牧地。

(6)吸引社会资本,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如前所述,庆阳应增加本市资本结构的多样性,增强本市资本的活力。一般性基础设施项目,尤其是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项目,都可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一方面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增加当地就业。

(7)加强引导和监管,提高金融服务支持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梳理、优化本地金融监督、服务体系,发挥金融在促进实体产业发展、提升产业集群和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水平。

(8)区域合作,差异竞争,形成先占发展优势。在周边城市已经形成先占优势的领域,以本市资源为基础增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力度,必要时形成捆绑开发和运营格局,如旅游产业、石化产业。在城市间优势差别不大或区域空白的领域,应加大规划和扶持力度,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如民俗文化、精细煤化工等领域。

总之,庆阳经济既遭受着诸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也面临着区域竞争的压力和挑战,实现经济快速赶超压力巨大。然而,庆阳市目前也正面临着众多的战略发展机会,庆阳应抓住绝佳的战略机遇,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体系以及全市的努力,其经济社会将实现更好得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红花.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庆阳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J].城市探索,2011,(10):36.

[2]赵维峰.对加快庆阳经济发展的金融思考[J].甘肃金融,2005,(3):50-53.

[3]尚海龙.甘肃省庆阳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究[J].北方经济,2010,(10):82-83.

[4]方创琳.庆阳市新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沙漠,2004,(24):51-55.

[5]邓荣霖.以企业为主体发展庆阳经济[J].人民论坛,2008,(6):55.

[6]方海君.庆阳市经济发展战略思考[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2-39.

上一篇:武汉市节能型住宅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个体工商户发展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