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产生首批47名学部委员

时间:2022-07-14 03:00:58

中国社会科学院产生首批47名学部委员

2006年8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首批经该院院务会议审议批准产生的47名学部委员(见附表),同时公布的还有95名荣誉学部委员的名单。这一消息引起了海内外留学人员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学习社会科学的留学人员,他们更希望了解该举措的实施经过及其背景情况。

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是两个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内的最高学术职务和荣誉称号。

首批47名学部委员均为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作出重大成就和突出贡献,学术水平为国内或国际学术界公认,作风正派、学风优良的在职知名学者;95位荣誉学部委员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威望、对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离职资深学者。

学部委员制度相对应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部改革。2006年8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学部成立大会上宣布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原来的6个学科片,改为5个学部,即:文史哲学部、经济学部、社会政法学部、国际研究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院)。

创新学部委员制度是一项重大改革

“学部委员”这一称号曾经是中国科学工作者向往的荣誉,在学术界具有相当重的分量和相当高的认可度。

1955年,中国科学院设立学部委员制度,并正式成立哲学社会科学部、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四大学部,在首批233名学部委员中,由郭沫若、陈寅恪、吕叔湘等学术大家领衔的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占总数的26%。至今健在的还有季羡林、骆耕漠、于光远3人。1977年,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从中国科学院中分离出去,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此后没有增选过哲学社会科学的学部委员。1994,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强调,此次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学部委员,并不是延续上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学部委员称号,而是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内的最高学术职务和荣誉称号。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奎元院长指出,社科院成立几十年来,只有研究员、副研究员的职称,不分级别,没有“突出”与“一般”的标志,缺乏学术大师的培养机制。社科院的用人制度和学术职务管理状况30年来不曾改变,已经明显地落后于自然科学界。此次中国社会科学院推举学部委员,意在肯定社科院资深或有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的成就和价值,以培养和鼓励学者刻苦钻研、自强不息的精神,是社科院内部管理体制和对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一项重大改革。

努力开创社科院工作的新局面

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其中提到,要“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2005年5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汇报,总书记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对社科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同志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代表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进一步认清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发扬成绩,总结经验,抓住机遇,奋发进取,努力开创社科院工作的新局面。”政治局常委会议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要着重研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自主知识产权”、“金融改革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国际能源外交”、“农村税费改革”、“政府机构精简”等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据了解,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组织编发一批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建议的基础上,分专题组织并报送了多组针对性较强的应用对策性研究成果,为中央决策提供了科学的参考建议,如就制定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社会保障、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能源、金融政策、流动人口、服务业发展等向中央报送了517篇各类研究、分析和信息方面的报告,比上一年增加22%。

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度重视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工作的指示精神,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学习、研究和领会,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行部署、检查和督促。经过努力,一些工作初见成效: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改革科研管理体制、组建院内学部的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认真研究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草案)和各研究机构及单位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开展了聘用制试点工作;启动了国情调研项目工程;等等。

新的学部委员如何产生

2005年10月至11月,在反复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并且通过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章程(草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推选办法》。同时,决定成立5个学科部。

随后,专门的学部委员推选工作小组和学部委员推选委员会开展工作。公开选举学部委员的标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作出重大成就和突出贡献,学术水平为国内或国际学术界公认,作风正派,学风优良。”人选同时必须是院内在职的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优秀专家学者。另外,为杜绝平均分配各学部学部委员的名额,明确规定名额将根据各学科的规模和专家队伍的学术水平状况而定。

本次推选从2005年12月6日召开全院动员大会开始,各个单位推荐提名,并进行公开投票。根据推选办法的规定,推荐票分为两类:第一类票(推选首批学部委员候选人票)由在职人员填写,又分为党委委员票(A票)、学术委员会委员票(B票)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票(C票),不重复投票;第二类票(推选首批荣誉学部委员候选人票)由离退休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老专家学者填写。推选工作小组在广泛征求意见以后,于2006年3月22日,初步拟订了初选名单,在此基础上,又经过推选工作小组的认真讨论,最终确定了候选人名单。(在48人的学部委员候选人名单中,原文学片4人,史学片7人,哲学片11人,经济学片13人,社会政法学科片7人,国际问题研究学科片6人。)

接着,推选委员会对候选人的代表作、学术贡献、学术影响等情况进行了全面审查,经过投票,决定了提请公示的学部委员名单。公示14天后,工作小组处理公示期间群众提出的问题。公示期结束后,名单由院务会议通过。

值得关注的是,在最后通过的47名学部委员名单中,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学部委员有留学经历,如,法学所王叔文研究员(留学前苏联)、王家福研究员(留学前苏联)、郑成思研究员(留学英国),工业经济研究所吕政研究员(留学澳大利亚),金融研究所李扬研究员(留学美国),经济研究所刘树成研究员(留学美国),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李京文研究员(留学前苏联),欧洲研究所周弘研究员(留学美国、德国),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余永定研究员(留学英国),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张蕴岭研究员(留学美国),宗教研究所卓新平研究员(留学德国)等,其中大多数是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的社科工作者,而更多的本土成长起来的学部委员则经常以学者专家的身份到世界各地讲学、交流。他们当中有些人已经成为国际组织的项目专家或国外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

据了解,推出学部委员制度只是社科院推进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为在“十一五”期间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体系,社科院还将进一步建立更加完善和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并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专家们也强调,评选工作只有按学术水平来进行,把真正有学问、对社会有贡献的学者推选为学部委员,才能使学部委员制度有效地发挥作用。

(本稿业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部门审阅,在此谨致谢忱。)

上一篇:致力于促进美中科技交流 下一篇:在白求恩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