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上思县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时间:2022-07-13 03:27:11

2006~上思县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2006年~2013年上思县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腮腺炎提供依据。方法 对上思县2006~2013年流腮疫情进行描述流行病学法分析,了解近年来流腮疫情控制效果。结果 上思县2006~2013年共报告流腮病例846例,男女比例为1.15∶1,无死亡病例,其中2008、2009、2011、2012年病例较多,2013年报告病例数明显少于前两年(P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为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正常学习[1]。为了解上思县流腮流行病学特征,本文对上思县2006~2013年流腮疫情资料统计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上思县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传染病报告系统数据获得近年来流腮疫情病例数据,自上思县统计局获得人口资料。对上思县2006~2013年流腮疫情相关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法分析[2]。

1.2数据处理 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

2结果

2.1流行概况 上思县2006~2013年共报告流腮病例846例,其中男性453例、女性患者393例,无死亡病例,其中2008、2009、2011、2012年病例较多,2013年报告病例数明显少于前2年(P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地区分布 上思县2006~2013年流腮发病地区没有差异性。

2.2.2时间特点 2006~2013年均在各月有报告病例,但发病高峰阶段在每年4~7月份,疫情季节性明显,见表2。

2.2.3人群特点 上思县近年来报告的846例流腮病例中,包括男性患者453例、女性患者393例,男女比例为1.15∶1。报告病例年龄7个月~78岁,平均年龄(8.3±0.6)岁,主要为学生群体462例(构成比为54.6%),其次为幼托儿童、散居儿童301例(构成比35.6%),成人病例83例(构成比9.8%),P

3讨论

流腮因腮腺炎病毒入侵而出现的以腮腺肿大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儿童、青少年群体,成人也可发病。此病目前被列入我国丙级传染病报告范围,据全国范围2008~2010年的病理报告资料,中西部地区是流腮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其中以宁夏、海南、重庆、广西、浙江发病率最高[3]。2007年,我国启动了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计划,加大了疾病防控力度,从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2008年全国MMR平均接种率为80.3%,2009年上升为86.1%,2010年上升为95%,可见儿童预防流腮的接种工作进展顺利[4]。上思县相应国家疾控政策,开展了流腮防控工作。为了解上思县流腮流行病学特征,本文对上思县2006~2013年流腮疫情相关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法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上思县2006~2013年共报告流腮病例846例,无死亡病例,其中2008、2009、2011、2012年病例较多,流腮病例从2006年出现上升趋势后又在强化疾病防控手段之下出现了回落,2013年报告病例数明显少于前2年,充分证实上思县疾病防控工作的有效性[5]。

在认识到流腮防控必要性之后,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研发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以为流腮防控提供支持。截止到2005年底,全球有110个国家将腮腺炎防控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内,80%以上的国家及地区实行两针免疫防控程序。根据我国国务院于2005年颁发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中的相关内容[6],接种时第一针在12~18个月龄,第二针则在第一针接种1个月及以后接种。上思县严格根据条例中相关规定执行流腮疫苗免疫接种宣传指导和实际操作,疾病控制效果理想。

从本次统计分析所得数据可知,上思县近年来报告的流腮病例多为

综上所述,通过接种流腮减毒活疫苗或含流腮减毒活疫苗组分的联合疫苗可有效控制疫情,相关部门应强化学校等场所的易感人群重点监控,制定快速疫情爆发相应方案,配合多渠道流腮防控宣传教育,指导人们主动配合疫苗接种、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尽可能降低流腮对人们的伤害。

参考文献:

[1]李芳彩,崔爱利,张红,等.2011年湖南省某些地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基因特性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3,27(1):25-27.

[2]张小丹,杨雪,吴昊,等.流行性腮腺炎160例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13,35(9):774-776.

[3]熊田甜,周小涛,朱奕,等.2008-2012年深圳市宝安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8):947-948.

[4]谭妙莲,段文娟,龙硕,等.流行性腮腺炎934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1):131-132.

[5]郭泽芊,车昆屏,袁华芳,等.黔西南州2004~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2):2347-2348,2352.

[6]郭银燕,魏洪霞,成骢,等.115例流行性腮腺炎住院病例临床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30(3):179-180.

[7]黄岳四,余明东.2004-2012年岳阳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与控制措施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0):1221-1222,1203.编辑/张燕

上一篇:机械通气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 下一篇:根管显微镜处理阻塞根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