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语文教育学习体会综述

时间:2022-07-13 02:20:42

作家语文教育学习体会综述

靠讲,靠提问,不会收到如此的教学效果,只有靠读,靠有声有色地朗读,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体验。读书在于知“渔”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究竟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由此可见,在语文课上,学生听懂课文不是最终目标,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叶老认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导引”。可见,在叶老看来“,教”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导”的过程。什么是导呢?“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导”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发现。如果教师通过讲解分析,也完全可以给学生讲清楚,说明白。但是,支玉恒老师坚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情感的方法“,多方设法,使学生能够自求得之”“,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如何“导”呢?支玉恒老师精心设计了两个问题,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写了几次看星星?每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看?回忆小时候在家乡及在南京看星星和现在舱面上看星星有什么联系?是怎样联系的?学生反复朗读,仔细揣摩体验,老师恰当地引导、点拨,学生终于读懂了课文;作者第一次在家乡看星星时,感受是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第三次在舱面上看星星时,其感受与第一次不同了,像真的回到母亲怀里似的。第二次在南京庭院纳凉时看星星时,因为他离开了故土,也离开了朋友,所以感受是仿佛星星是他的朋友和他在谈话。而第三次在舱面上看星星时,仿佛星星真的和他在谈话。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终于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领悟到:作者在三段课文中两次写到与朋友谈话,两次写到回到母亲的怀抱,这绝不是文字的重复,是作者那种爱母亲、爱朋友、爱祖国的一种执着情感深刻体验的不断升华,抒发了一种对祖国母亲无限眷恋的情感。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

要把“教”的过程变成一个“导”的过程,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为学生有无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主要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支玉恒老师那种挥洒自如、诙谐幽默、游刃有余的教学风格和艺术,调动了学生如饥似渴的学习激情。叶老十分精辟地指出“: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之。”可见,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是否充分的主要标志是看学生是否在“自奋其力”。把“教”的过程变成“导”的过程,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同时深刻揭示了教学过程的实质,这是叶圣陶先生一贯倡导的语文教育思想。把“教”的过程变成“导”的过程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居中引导。让学生由读到品,再到撰笔成文,最后明事理、知荣辱,此应是“师道”也!

作者:苗文义 单位: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龙口镇魏家峁中心小学

上一篇:图书馆的移动服务述评 下一篇:中学语文教育的误区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