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个多维度的中外比较研究

时间:2022-07-13 01:47:02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个多维度的中外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旅游已经成为提升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动力。文章对近50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整合了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发现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集中在4个方面:发展特征与动力机制、发展模式与路径、效应与影响、管理与决策。通过多维度的对比分析,文章对现有的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差异进行评述,并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以期为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旅游;新型城镇化;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5)07-0016-10

Doi: 10.3 969/j.issn.1 002-5006.2015.07.002

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由起步走向成熟。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超第二产业,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综合协调经济之一,旅游产业不但推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在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幸福指数和促进城乡统筹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此外,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带动泛旅游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集聚,随着公共服务与基础配套健全和产业联动与产城一体化发展,农民职业非农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成为新常态,旅游引导的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尽管旧式城镇化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却也带来了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环境过度污染和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业在调结构、保增长、扩内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但是城镇化释放潜力的重要载体,更是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标志。基于此,本文梳理并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在各个时期的研究进展,整合旅游引导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并多维度对比分析了中外在作用机制与动力机制、发展模式与路径、效应与影响、管理与决策方面的研究差异,进一步对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文献概况与发展路径

1.1文献来源与年谱分析

笔者在CNKI中以“旅游”与“新型城镇化”进行主题检索,共检索到与本文相关的文献291篇(至2014年12月31)。鉴于国外没有“新型城镇化”的说法且不同国家对城市化的理解存在差异,因此在标题、摘要和关键词中以tourism分别和urbanization、citification、metropolitanization在外文数据库(Elsevier/EBSCO/Wiley/谷歌学术等)进行联合检索。将重复文献剔除后,共选取了与“旅游引导城市化”直接相关的文献268篇,其中不乏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学者对我国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本文通过归纳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将检索的文献进行分类汇总,发现英文文献主要集中在Tourism Management、Habitat International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上发表,可见其研究成果的行业认知度和学术权威性。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检索中不可能将收录在其他数据库的个别文献进行收集,但是相信主流刊文载体在很大程度上了代表本领域的研究成果。年谱分析如图1:国外的研究起源早于国内,且文献数量分布相对均匀,呈现逐年平稳递增的趋势;国内研究始于2006年,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至2014年底文献总数超过外文文献。

1.2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是以旅游带动下的泛旅游产业集群为产业基础,由旅游带来的消费集聚直接推动的城镇化过程。旅游产业的三大集聚效应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从而在空间与结构、分工与合作和城镇质量的提升中发挥重要作用(图2)。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已经走到十字路口,工业主导与服务业支撑的多途径城镇化必然成为新选择。

2 研究方法的中外比较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上述检索到的559篇文献进行归类分析。内容分析法是将获得的非定量文献资料转化成定量数据,在定量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得到与研究相关的推论和判断的过程。

用一般的方法进行分类,研究方法分为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根据研究方式和特点,将定性法划分为描述性研究、概念性研究和案例研究,定量法划分为构造模型法和统计分析法。描述性方法是对某些现象进行描述,不对假设做出验证性研究和实践证明,目的多为论证性研究;概念性方法侧重于理性的讨论,研究重点和研究思路与前人的工作有一定联系;构造模型是运用数学或非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其中,数学模型有方程式或函数式等,非数学模型如分类模型和空间模型等;而统计方法运用一般分为两类,以百分比、频数、平均数、排序等为代表的一般描述性统计方法和以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为代表的较复杂统计方法。本文在借鉴上述分类法的同时,结合检索文献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扩充整合,发现定性研究文献与定量研究文献在总量上的比例约为75%和25%,其中,以概念性研究为代表的定性研究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文献占比为31.48%,描述性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比例紧随其后,分别为24.69%和19.86%;定量研究方法中统计分析和构造模型的统计数量皆小于上述定性研究方法,分别占文献总数的15.74%和8.23%(表1)。

3 研究内容的中外比较

3.1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特征与动力机制

国内外研究表明,旅游引导城市化的发展多伴随着旅游目的地在土地利用、旅游相关配套设施、人口结构、旅游地产等方面与以往不同的特征,相关研究通常引用案例地来描述发展特征与动力机制(表2)。国外旅游引导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有3类,分别是以阳光海岸和黄金海岸为代表的资源吸引型、以拉斯维加斯为代表的资金密集型和以巴西为代表的旅游地产带动型。

而依据国内城市的发展特征以及所处阶段的不同,动力机制可分为经济驱动、资源驱动和综合驱动3种类型。

3.2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模式是指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呈现的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过程。国外研究对旅游引导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探讨不多,Chang按照不同的开发对象,提出了顺应旅游业发展而新开发的旅游景点和将传统的生产制造业中心作为新旅游景点得到再发展两种模式。通过引入区位熵概念,Gladstone将美国旅游城市分为休闲城市和旅游大都市,并依据旅游资源的类型差异,将其分为资金密集型旅游吸引物类和退休者、海滨度假类。Judd将旅游城市分为历史名城、旅游城市化和转型城市3种类型。还有研究者针对案例地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如通过重塑“棉都”曼彻斯特在影视作品中的银幕形象,为城市的传统旅游提供受欢迎的新旅游产品,进而增强城市旅游吸引力;利用分区规划和法律框架来保护和管理吴哥古迹,促进自然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建立专门机构来管理旅游资源和规范发展等。

基于此,国内学者结合案例地的资源现状和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的特点提出了若干模式(表3)。

3.3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的效应与影响

国外研究表明,旅游引导城市化是一个能增强地方与世界相互联系的过程。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和大众媒体的开发,使旅游文化和文明成为现代人的需要,并为区域的旅游发展开辟广阔的视野。城市化是加快酒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酒店业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也会影响城市化水平。Yang认为农业旅游企业作为商业都市农业的形式,其在城市周边地区的最新发展,提供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抵消部分城市化负面影响的途径,为提升农村与城市的良性互动提供了一个城乡统筹的视角。然而,城市人口和劳动力的迅速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的阶级结构变化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环境会产生负面的影响。Allen认为其在不同程度上导致海滨型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退化、景观变化、新居民迁入、海岸生态系统破坏和土地利用矛盾等变化。新加坡旅游开发与碳排放量增加存在着单方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始于旅游业开发和国际酒店扩张的斐济迪那桡岛,旅游发展需求上升和快速城市化导致环境恶化、土地粗放利用、海岸植被缺失,并反过来影响当地社区吲。城市游憩需求和旅游活动等进一步增加会加大对各地城市天然林的压力,高城市化的度假海滩表现出较高的有机质含量,智利海滩上甲虫数量与城市化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挪威到西班牙的移民旅游迁移轨迹呈现出季节性变化。

不同于国外侧重旅游引导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国内文献的研究重点是旅游和新型城镇化彼此间的互动效应。在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的初步探究中,蒙睿得出乡村旅游与西部城镇化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为了深入探究旅游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效应及影响,国内学者将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后进行定量研究。基于指标体系和耦合模型的构建,研究发现张家界的小城镇建设和旅游是互促互推的关系;西安市呈现出阶段性波动但总体上升现象;湖北京山县虽有明显的耦合发展特征却处于非良性耦合阶段;吉林欠发达地区呈现耦合发展和相互影响的特征。马晓龙利用因果检验发现张家界的城市旅游发展影响其城市化进程,但城市化进程并不影响其城市旅游发展;麻学锋和孙根年对张家界进行了时序演变特征的旅游城市化响应强度剖析,表现为总体上升趋势和阶段性演变。钟家雨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发现区域经济增长与旅游业协调发展会加快城镇化,反之则迟滞城镇化。余凤龙和黄震方发现,从国家层面来看,旅游对城镇化的作用是单向格兰杰因果作用关系,而城镇化对旅游的推动作用却并不明显;而各省的拟合结果较好,城镇化平越高,区域的旅游经济越发达。

3.4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的管理与决策

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并处于管理的核心地位。因此,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学者们都有不同的见解。在公共协调与管理主体方面:Pearce主张巴黎政府应积极培育和管理旅游发展以促进城市形象和影响力,特别说明了当局政府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借鉴旅游目的地公私部门的成功合作,Augustyn指出约克郡开展公私部门合作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McKercher对香港旅游发展与文化遗产管理的联系进行了实地调查;Borg认为当欧洲遗产城市旅游的发展人不敷出时,必须对旅游的发展进行管理和干涉。在环境保护与政策研究方面:对深受旅游与城市化影响而导致农地流失、沿海蓄水层盐碱化和局部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失衡问题的爱琴海岸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应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市政府经营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活动的省际支持能力;斐济迪那桡岛需要立法改革来适应旅游业的发展,保护和维持沿海度假胜地资源,避免沿海资源管理下降;支持森林立法和吸引居民参与开发新的游憩区,培养城镇居民对森林的知识和兴趣,呼吁林业主管部门和相关社会群体携手合作;利用森林走廊建立保护区网,在城乡规划中对其予以重视,发展政府种植园并扩大外岛种植园。

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不仅要考虑到资源整合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发展模式和互动效应,还要面临不同地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和矛盾。对于城郊旅游产业的利益关联者之间协调机制的缺乏,张振鹏认为应明确城郊旅游产业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目标,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发挥非正式制度的规范作用,利用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进而带动新型城镇化的精明增长。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的开发要注重整合土地、农业、乡村旅游三大资源和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配置,最终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辜胜阻提出,还应该制定城镇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引入民间资本、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完善职工和配套的学生休假制度等措施。因此,要充分结合研究区域的旅游资源禀赋,发挥旅游产业的联动效应,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产业支撑,进而促进产城一体化发展(表4)。由上可知,国内外管理与决策的主要区别是国内仍处于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关注的重点是其在前期发展过程中如何充分挖掘旅游潜力促进新型城镇化;而同时期国外的研究重点是解决旅游引导城市化在发展后期引起周边环境变化和生态问题。

4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由于两者在各自的发展历程、政策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国内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国外研究注重将理论研究和数理模型、统计分析等定量研究相结合,尽量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避免主观性因素过多参与。注重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案例地进行方法检验和理论创新。国内研究虽然多将描述性和概念性方法与研究案例地相结合,对获取的数据采用简单的数理统计分析,但利用数据和指标进行定量研究的文献数量在逐年增加。

其次,在研究内容上,国外在旅游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研究早于国内几十年,搜索到的文献大多是学者对旅游引导城市化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地的问题研究。案例地的问题类型比较广泛(经济、社会、文化、土地、生态等),众多学科均有研究并自成体系,注重就案例地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后提出政策建议或实践指导。国内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的理论研究与国外相比相对滞后,且受政策性影响较大,多是宏观层面上的政策建议或策略指导。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前期上升阶段,在定量研究上对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关注较多,对生态环境和人文关怀的研究较少。

最后,在研究趋势上,国外在旅游引导城市化上的研究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后逐步成熟,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国内研究开始注重“因地制宜”和“对症下药”,根据在发展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和观点。例如民族地区旅游城镇的形成机制分析、乡村旅游休闲综合体研究等。学者在研究中开始关注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对旅游地景观风貌和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例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关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旅游城镇的保护与复兴、传统聚落景观风貌保护等。

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特点,笔者认为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涉及领域多,涵盖内容广,是一个具有深度学术意义的研究领域。党的十六大至十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生态文明理念全面渗透并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是特色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国内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对生态关注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文献数量颇少,这与中国目前处于中低城市化水平有一定联系。在此阶段,人们对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关注多于其他领域。处于城市化发展成熟阶段的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基本达到70%以上,因此,在旅游引导城市化的研究中多关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和旅游可持续发展,以欧美国家占多数的英文文献在总体上反映此种情况。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国内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在下列几个方面有待深化和完善:

(1)深入对具体案例的研究,用客观数据诠释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或两者的交互作用在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研究不应仅停留在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的浅谈和概括,而应深入挖掘案例地的数据和信息,充分利用分析结果支持研究结论。

(2)研究的关注点比较集中,研究内容的丰富度有待提高。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面对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存在的弊端,“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绿色GDP”等观念的提出也为研究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现实思考。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拓宽研究视野,关注其在不同视角下的发展和问题。

(3)完善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的理论问题,包括理论支撑体系、发展机制和模式等,打破对个案研究的一般性描述和浅显概括。理论支撑体系、发展机制和模式的探究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调研分析,还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因此对研究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4)加强国际对比研究,在借鉴国外理论研究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域情况,区别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表现形态和演进规律。在国内外的对比研究中全方位思考,进而从宏观上把握理论参考和路径选择,为我国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

上一篇:现代性与真实性的结合:入境游客对旅游配套设施... 下一篇:斩断基层职称评审“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