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宏观经济要过“四重门”

时间:2022-07-13 11:12:41

下半年宏观经济要过“四重门”

在今年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大方向不轻易改变的情况下,政策本身的“微调”应该未雨绸缪,具有前瞻性。

国家统计局于8月11日上午公布了7月份宏观经济的关键数据。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1.8%,降幅比6月扩大0.1个百分点;而工业品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8.2%,降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自2月份开始CPI与PPI增长率已经连续6个月双双为负。

作为2009年下半年的“开局之月”,外界对7月份数据异常关注。7月份经济关键数据表现如何,直接决定宏观政策的走向和实体经济的基本运行态势。笔者认为,7月份宏观经济的关键数据基本可以为下半年宏观政策选择和实体经济的大方向定下基调。

其一,CPI和PPI的增长虽然连续6个月在负的区间运行,而且PPI的降幅较上月依然在扩大,但考虑到2008年的较高的基数和环比数据,并不能据此以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判断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通缩状态。从CPI和PPI的环比数据看,7月CPI与上月持平,而PPI环比上涨1.0%,已连续4个月上涨。据此可以判断,CPI和PPI基本处于触底反弹的态势。这一方面说明,工业生产和经济回暖的迹象日益明显,另一方面说明,通缩的魅影似乎离中国经济越来越远。

其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月份增长32.9%,比上年同期加快5.6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回落,说明单纯依赖投资拉动增长的救急任务已经提前完成,中国经济悄然开始平稳地释放前期政策猛药聚集的风险,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但如果从结构看,国有企业投资增长40.1%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1.6%成为了近期投资的热点和主力。这强烈地预示着,民间投资回暖尚待时日,而房价上涨带动的房地产热有可能成为宏观经济下一个风险的引爆点。

其三,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看,7月份同比增长15.2%,但比上年同月回落8.1个百分点,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1~7月份,同比增长15.0%,比上年同期回落6.7个百分点,与上半年持平。对于15%的增速,大家一定不要误读为消费在回暖,在GDP增长中的贡献在提升,从近年看,尽管消费在GDP增长中的比例一直在下降,但其增速基本保持在20%左右。所以,尽管前半年有15%的增长,但因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36%以上,这意味着消费在GDP增长中的比例可能进一步下滑,消费尚未真正启动,仍然处于探底的过程。

以上三点分析,基本可以解释并涵盖官、企、学乃至民众对下半年政策关注的重点和经济未来态势的判断。就下半年而言,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和经济热点基本上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如何“微调”;二是政策目标如何从保增长转向调结构和促民生;三是房地产与股市等虚拟经济出乎意料的大热对实体经济祸兮福兮;四是是否会发生物价的恶性上涨。

笔者认为,首先,尽管管理层出于呵护前期政策效果的考虑,多次表明了对“适当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坚持态度,但事实上,为了释放前期救市的风险,宏观政策本身的“拐点”已经到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说前半年宏观政策重在“放量”,而下半年则会适度地转向“结构”上来,而投资在完成了前期维稳的任务之后,很显然会将接力棒交给启动消费上来,这都是下半年政策“微调”的重点。

其次,关于未来物价的走势不可掉以轻心,我们目前采用的政策带有很明显的“以毒攻毒”的痕迹,用天量的信贷赶走了通缩这只狼,理应适可而止,防止恶性通胀这只更可怕的老虎入侵。

第三,房地产和股市的复苏与实体经济本身背离的走势说明,在实体经济回暖步伐缓慢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过度宽松”助推的不是经济实体,而是泡沫,而房价的过度上涨更是形成了对消费的“挤出效应”,下半年如何防止泡沫对经济体的冲击,亦将成为政策的主要关注点。

其四,调结构,促民生离不开关键领域的改革,而社保立法的再次推迟,资源价格改革依然没有时间表,这已经成为下一步消费、民间投资和中小企业复苏的最大制度瓶颈。

由此,笔者认为,在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大方向不轻易改变的情况下,政策本身的“微调”应该未雨绸缪,具有前瞻性。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为了保增长而依然采用成本过高的政策措施,对已经出现的风险视而不见,对存在的政策软肋不能及时应对。笔者建议下半年重视政策的“集约化”效果,注意信贷和财政政策扶持对象的变化,警惕物价的恶性反弹,采取措施防止楼市和股市非理性上涨引发的风险,并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启动民间投资、民生消费和中小企业等攸关经济未来大计的领域上来。

上一篇:樊纲看走势 下一篇:用信托融资模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