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健身俱乐部市场的构建

时间:2022-07-13 10:35:09

平顶山市健身俱乐部市场的构建

摘 要 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座谈讨论等方法,对平顶山市健身俱乐部的投资者、管理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进行了调研。调研揭示健身俱乐部市场运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健身俱乐部市场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 健身俱乐部 体育消费 体育市场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当人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时,体育健康消费就将开始启动。体育健身俱乐部就是伴随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体育消费需求的启动而兴起的。平顶山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发达、人民富裕,城市竞争力在河南消费前三,这为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社会经济支持。然而,平顶山市健身俱乐部发展状况如何?其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企业所有制和市场定位、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管理体制和人员素质又如何?本研究通过对平顶山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现状调研,揭示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市场运作的困难。并基于此,构建健身俱乐部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平顶山市6家有代表性的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作为调研对象。(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查阅,问卷调查法,采用实地访谈法。

3结果与分析

3.1 平顶山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现状

3.1.1 所有制结构与规模

调查结果显示:个体民营性质6家,占100%,个体民营所有制的俱乐部占主导地位符合平顶山市的特色,表明民营资本已进入体育产业。投资规模在200万元以上的2家,占30%,50~100万元的4家,占60%,总体规模不大,这和俱乐部目标市场定位有关。

3.1.2 经营项目及经营状况。

从经营项目看,单一项目经营者居多。

3.1.3 消费对象的基本特征

(1)女性多、男性少。参加俱乐部的女性占被调查人数的55%,男性占45%。

(2)青年多、老年少。健身会员中青年占75%,45岁以上中年人仅占25%。

(3)学历愈高、比例愈大。大学学历的会员占50%,高中学历的会员占35%,初中及小学学历的会员各占7.5%。

3.1.4 收费方式

(1)会员制:会员制的收费方式其实是优惠制,即采用年卡、季卡、月卡。

(2)散客方式:散客的收费价格,因俱乐部的具体情况不同,每人次38――88元。

3.2 健身俱乐部市场体系之构建

健身俱乐部市场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健身人群的不同需求为依据,形成经营性、公益性、福利性不同性质的俱乐部网络,通过多元化的管理,促进健身俱乐部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2.1 健身俱乐部体系的网络化

(1)经营性商业健身俱乐部。据调查,平顶山市经营性体育俱乐部在管理、规划、行业标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对健身娱乐业的经营,政府应给予政策倾斜,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

(2)非经营性健身俱乐部。据调查,平顶山市非经营性健身俱乐部还非常单薄,远远满足不了青少年和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需求,因此应鼓励学校、机关、企业等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实行资源共享。

(3)社区型健身俱乐部。目前平顶山市社区的小型健身场地比较充足,关键是如何组建,并以活动点较为集中的地域片为基准,组成若干俱乐部联合体,统归街道社区体协直接管理,体育部门要配合街道办事处对社区体协的俱乐部管理给予业务上的指导。

(4)单位型健身俱乐部。目前,平顶山市单位型健身俱乐部的资源也较丰富,但没有充分利用,缺乏指导和引导。

3.2.2 健身俱乐部管理的多元化

(1)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管理行业化。由于经营性体育俱乐部依靠市场机制和利益机制来运作,并建立商业体育俱乐部体协,按行业标准来管理经营性体育俱乐部。

(2)非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管理协会化。由于非经营性体育俱乐部主要追求社会效益,又是社会团体的一种组织形式,并按自主经营,行政援助形式组建。因此,非经营性体育俱乐部应以市体育局的市场处行政管理,相关体育协会,自主经营来具体经营管理。

(3)社区型健身俱乐部管理社会化。由于社区型体育俱乐部数量多,规模小,并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运作。因此,社区型体育俱乐部应由街道社区体协直接管理,居民住宅区物业、居委会按服务社会、服务全民健身的宗旨进行社会化管理。

(4)单位型健身俱乐部管理福利化。单位型体育俱乐部由行业体协直接管理,各企事业单位的工会部门做好职工体育锻炼的组织工作,切实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4 结论

基于平顶山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现状,健身俱乐部体系的网络化、管理的多元化、服务的多样化,对健身俱乐部市场起重要作用,对河南经济发达地区健身市场的培育具有借鉴作用。健身俱乐部是体育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通过政策环境优惠化、市场管理法制化、投资经营多元化,推动健身俱乐部市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翠玉.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营销分析[J].市场研究,2009(12).

[2] 郑玉霞.健身俱乐部的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J].商场现代化,2008(2).

[3] 董晓辰.对中国健身俱乐部核心能力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上一篇: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解读 下一篇:浅谈大学英语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