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赣南钨矿成矿特征与找矿前景

时间:2022-07-13 10:02:21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赣南钨矿成矿特征,然后阐述了构造的控岩控矿性,最后分析了赣南钨矿找矿远景与方向。

关键词:赣南;钨矿;成矿特征;找矿前景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

江西南部地处南岭东段,东临武夷,西接诸广,区内重峦叠嶂。多年的地质调查评价和科学研究,证明其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上著名的钨矿矿集区。赣南黑钨矿的钨金属储量占全国的40%,钨精矿产量占全国50%以上。赣南地区的钨矿储存世界有名,在长期的勘察开发中,不仅钨矿资源远景显著扩大,而且钨矿地质理论与找矿方法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赣南钨矿成矿特征

赣南地区位于东西向南岭构造带与北北东向武夷山构造带的复合部位。早古生代以前,处于北部杨子古板块、南部华厦古板块之间,表现为由华厦古板块的向洋拼合而增生,形成了巨厚的以硅铝质为主的碎屑岩建造,并经加里东运动形成变质块体;晚古生代,主要为块体内凹陷沉降,在内部洼地有限地接受海相、陆内湖泊)沼泽相碳酸盐、碎屑沉积;中生代以来,受太平洋板块的强烈俯冲,板块与块体的作用加强,挤压隆起和拉张断陷时断时续,形成武夷山、于山、诸广山三条颇具规模的北北东向隆起带与遂川-石城、崇义-会昌、全南-寻乌三条东西向构造-岩浆带,并形成极其丰富的钨锡多金属矿产。

1. 1 地层

本区除缺失三叠系、志留系外,各时代地层均有分布,并明显地划分出三个构造层。

(1)前震旦系-下古生界

①前震旦系:仅有周潭岩组、寻乌岩组。为中深变质岩,韧性剪切带发育,没有明显的划分对比标志,但其层位伏于震旦系之下,江西调研队获有1198.8 ±25.6Ma的同位素年龄值,划属中-新元古代,是区内最古老的地层。

②震旦系-奥陶系:巨厚的浅变质复理石、类复理石建造,火山物质较少,偶夹碳酸盐岩层、硅质岩层。

上述地层构成本区的褶皱基底,其中前震旦系仅在东部武夷山地区有分布,与早古生代地层组成“双基底”;寒武系广泛分布于宁都-定南以西地区,奥陶系只出露于赣南西部;在地层分布上,从西向东由新至老,指向古陆核的碎屑补给区和构造揭顶、风化剥蚀强烈区。

(2)上古生界。由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组成,为一套以浅海相为主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夹内陆湖泊沼泽相含煤建造(局部有晚志留世~早泥盆世灰色磨拉石建造)。有限分布于晚古生代的凹陷盆地内,如银坑-青塘、禾丰-小密、崇义-铅厂等地。

(3)中、新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等为湖盆沉积。侏罗系有两类,一是杂色)红色湖盆沉积,散布于全区的断陷盆地内,另一类是陆相火山沉积,局限在龙南)寻乌一带;白垩系-第三系为红色断陷盆地沉积,仅限于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内;第四系呈松散状覆盖于沟谷地带。

1. 2 构造

区内构造变形复杂多样,具有多旋回、多方向叠加复合的特点。

1. 2. 1 褶皱

(1)基底褶皱。由前震旦系-下古生界的复理石建造构成,遍布全区,呈高角度同斜紧密褶皱。褶皱轴向,东部多呈近东西向、中部多呈南北向、西部以北西向与近南北向为主。

(2)盖层褶皱。由零散分布于基底褶皱夷平面上的上古生界构成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出现,褶皱多呈低角度向斜构造盆地,主要呈东西向、北西向、北东至北北东向。

(3)中新生代盆地。由陆相、火山岩相单斜状地层组成,其一侧或两侧为大断裂所限,呈“多”字型地堑式景观。

1. 2. 2 断裂

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规模大小悬殊、方向多种多样,最醒目的是:一系列深大断裂和被其切割的地块构成规模宏大的东西向、北东)北北东向隆起带与断陷带呈网格状分布,叠加北西向、近南北向构造,以及局部分布的武夷山环状构造、兴国旋卷构造等。

1. 2. 3 岩浆岩

赣南岩浆岩分布面积约1.2万km2,占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分别属于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喜山各岩浆旋回。

1. 2. 4 矿产

本区横跨南岭和武夷山两个成矿单元,已探明以钨为主的多金属矿床数以百计,累计探明储量,WO3为150余万t,Sn为40余万t,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钨、锡矿产地。近年来,随着银坑、锡坑迳、红山、崇余犹、于都、三南等地区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一批以钨、锡、铜、铅锌、锰为对象的勘查成果相继取得,充分说明其钨锡多金属矿的巨大找矿潜力。

2构造的控岩控矿性

2.1 深层构造的控岩控矿特征

据宜昌所汤吉方等人研究认为,南岭地区深层构造单元划分,赣南地区处于吉安、信丰、韶关、梅州四个幔隆与桂东、上杭、贵东三个幔坳之间的构造变异带中。一般说来,幔隆区与中、新生代盆地对应,地壳减薄,燕山期成矿岩体不发育,几乎没有包括钨在内的内生矿产形成;幔坳区则与构造隆起带相对应,区内地壳增厚,发育前古生代变质岩、大型复式岩体,有部分钨多金属矿床形成;变异带处在地质增厚与减薄的交替地带,浅层构造活动强烈,燕山期花岗岩多次侵入,地质热事件集中,是成矿的最有利场所,区内的崇余犹、赣县-于都、三南等地区就处于这种深层构造环境。

2.2 区域性断裂的控岩控矿特征

赣南地区奠基于南岭巨型东西向构带,发育全南-寻乌、崇义-会昌、遂川-石城东西向构造带。

中生代以来,受滨太平洋板块强烈俯冲,北东、北北东向构造空前发育,形成以万安-遂川、大余-宜黄、宁都-定南等北东-北北东向深断裂为界的诸广山东坡(崇余犹)、于山、武夷山三大构造隆起带,带内又受崇义-万安、池江-广昌、南雄-瑞金、全南-长汀、石城-寻乌等大断裂(或深断裂)交切与叠加而更趋复杂。它们的共同作用,控制着燕山期成矿岩体大致东西、北东-北北东成带展布,交汇复合部位成为钨多金属矿床的集中分布区-矿集区。

岩浆岩带与矿集区虽然与深、大断裂的分布与不同方向深大断裂交汇处有关,但是,矿田、矿床并非直接产于深大断裂之中,一般只产于深大断裂浅层部位的上盘,受其次一级构造控制,深大断裂只是提供了岩体与成矿物质的通道,以及因为它的成生、活动,在其边侧提供了有利聚集场所,本身含矿浓度不高。

2.3 矿田、矿床构造型式

赣南地区钨矿田的突出特点是:东西向构造带中各条次级断裂与其它方向次级构造(褶皱、断裂)交汇控制成矿岩体或隐伏岩体,岩体带来的丰富成矿物质在岩体顶面突起的内外接触带形成丰富的矿床。如山-铁山垅矿田,在北北东向于山构造带与东西向崇义-会昌构造带复合控制下,铁山垅岩体及其岩带渐次出露与隐伏,其次级的三条北北东向断裂与一系列东西向断裂复合,通过控制铁山垅岩体的次级岩突,进而出现一系列成带分布的钨矿床(点)。

区内钨矿床中的矿脉,往往受低序次或低级别构造、裂隙的复合控制,主要呈北西西、近东西、北东东向产出,其它方向较少,有利构造往往是先期压、后期张,并具扭动作用的构造裂隙,并常有平行并列式、雁行式、侧伏斜列式、梯状式、帚状式、格子式、追踪式等组合方式。

3赣南找矿远景与方向

3.1找矿远景

历年来的地质勘察工作,在这些区域发现和探明了一批重要钨矿床,在不同时期探明储量均有显著增加。如:在九大钨矿山建成,地表大脉型钨矿找矿结束时,赣南探明钨储量约为50万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末,“五层楼”模式找矿的广泛运用,探明储量猛增至110余万吨;80年代,尽管钨矿找矿工作大部分中止,但仍新增储量20余万吨;即使是在钨矿勘察中断的10余年间,各矿山仍扩储10余万吨。

目前,已累计查明钨资源/储量超过150万吨。2002年赣南队引用《江西省钨矿资源总量预测方法试验研究总结报告》的远景估算方法,预测赣南地区钨矿远景资源量达200~370万吨。已有钨矿找矿新进展也支持了这一观点。

3.2找矿方向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赣南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岩浆型钨矿床与燕山期“S”型花岗岩密切相关,钨矿床(点)不同矿化类型分别在成矿母岩体内、外接触带的 1500m 范围内,并与岩突(或隐伏岩突)呈一一对应关系。

但是,由于岩突侵入深度及风化剥蚀程度的原因,在地表或浅部的矿床、矿(化)体较少,大部分隐伏深部。随着工作程度的提高,露头矿和浅部矿基本勘察完毕,下步找矿应在构造-岩浆-成矿带复合区的下300~500m以下,即“第二空间”,特别应根据岩体顶面波状、等间距、热蚀变分布及物遥空间信息等理论预测的燕山期隐伏岩突周围寻找钨矿。

参考文献

[1]黄小娥,史维全.我国钨矿地质勘查新进展[J].中国钨业,2007,22(3).

[2]许建祥,曾载淋,王登红.赣南钨矿新类型及“五层楼+地下室”找矿模型[J].地质学报,2008. 82 (7) : 880-887.

[3]聂荣锋,王旭东.赣南钨矿研究进展[J].中国钨业,2006.22 :1-5.

上一篇:隧道开挖爆破超挖控制技术研究 下一篇:探讨多层工业厂房的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