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战利刃 第2期

时间:2022-07-13 08:00:13

如果说到剑,人们首先会想到一袭白衣、提剑在手的侠客。剑这种兵器形制优美,深受人们喜爱,在武侠小说中几乎成为侠客与侠女的制式装备。在我国,到汉代以后,战场上的主流短兵器已经以刀为主,但很多文人雅士仍然喜欢佩带宝剑,当时这些兵刃基本起装饰作用。在崇尚士人风度的晋朝,有的文人雅士甚至不佩带真剑而佩带木剑,大概是嫌铁器太沉,而佩带木剑则既显示了风度又不至于太消耗体力。

刀剑的杀伤力很强,如果说击打兵器和扎戮兵器的致伤是一个点,那么斩刺兵器则是一条线,致伤后很难愈合。尤其对于没有铠甲防御的敌人,刀剑是非常有效的。“刀猛如虎,剑似疾风”正是刀剑对于无防御装备的敌人具有强大杀伤力的写照。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公元前202年,项羽被汉军追杀到乌江边上时,“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当时的短兵器应该是铁剑,项羽率领麾下最后的26名骑兵下马步战很有可能是为了发挥铁剑杀伤力强的作用,决一死战。刀剑的优势除了杀伤力强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便是轻便灵活。因为其长度比一般兵器都短,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短兵器一旦贴近,将对使用长兵器的对手产生致命的威胁。罗马军团能击败赫赫有名的马其顿战术体系中的马其顿方阵(马其顿方阵士兵使用接近7米的长矛),这是原因之一。

刀剑都是近战利器,以国人惯常思维来看,两侧带刃是为剑,单刃则为刀。剑作为兵器到底什么时候出现在战场上,已无法考证。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剑并非中原发明,刀才是正宗原产。虽然剑和刀都是近战利器,但是在青铜时代,青铜刚度有余而韧性不足,制造出的武器用于劈砍非常容易折断。为了便于劈砍,只好限制刀身长度。但是短刀重量较沉,灵活性比不上短剑,所以以劈砍为主的青铜刀并不适用(目前出土的也很少)。这样,西周就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废刀用剑,直至汉初,剑都是近战的制式装备。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平原流行车战,而南方水网交错之地则利于步战。武器的发展是为了战争的需要,为了更好的在战场上取得优势,吴越之地的锻剑技术非常发达,《初学记/武部/剑》记载:其后楚有龙泉,秦有太阿、工布,吴有干将、莫邪、属镂,越有纯钩、湛卢、豪曹、鱼肠、巨阙诸剑。不难发现,宝剑榜上的名剑绝大多数出自吴越,这是有其深层原因的。

剑作为一种双刃兵器,其主要作用是刺击。从剑的结构上看,它由两刃、剑脊、剑身、剑盘、剑柄和剑铎组成。为了便于刺击,两刃必须不能太厚,同时为了保证一定的抗弯折强度,剑身必须拥有一定的厚度,所以剑身在锻造的时候有一个由两刃到剑脊渐变增厚的过程,这样才能既有一定厚度以抗弯折又能保证锋利。而对于刀来说,由于它只需要一面锋刃,可以把刀背设计的很厚而增加武器的抗弯折能力。所以一般来说,剑的重量都是不如刀。对于一把品质优良的剑来说,首先,它得能保证一定的硬度,这样才能在与人格斗的时候不容易卷刃。其次,它得能够保证一定的韧性,这样才能良好地抵抗剑身的弯折变形。学过材料力学的朋友应该都清楚,要同时保证这两种优良的属性,在铁出现以前是比较难以办到的。战国时期,古人为了同时保证短剑的这两种属性,采用了不同部位选择不同材料的做法。众所周知,青铜是由铜和锡两种金属所组成的,铜是淡红色金属,质地坚韧、有延展性,而锡则软而富有展性,如果把铜锡采用不同的配合比,将得到不同硬度与韧性的合金。于是,古代的炼剑师在铸造宝剑的时候,在双刃部分采用含锡量多的青铜以保证刃部的硬度,而在剑脊采用含锡量少的青铜以保证剑身的韧性。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改进剑身剖面的方法来提高其性能,因此剑身能越造越长,从出土的古剑来看,当时的青铜剑一般可达70厘米,最长可达93厘米。

汉朝以后,由于冶炼水平的提高,制造兵器的主要金属已经由青铜转为了铁。其实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出现少量铁剑,铁拥有优越的强度与韧性,为制造优秀的劈砍类的兵器提供了可能。汉朝的主要敌人为匈奴人,在进行对匈奴人的反击作战时必须大量使用骑兵。在流动性的马战上,由于马速很快,想要击伤敌人,主要靠挥臂劈砍而不是用剑向敌人推刺。不仅如此,由于刀只需要一面锋刃,可以把刀背设计的很厚而增加武器的重量,而剑则因为需要锋利的剑身而重量较轻。在流动性的马战中,当两把兵器以相同速度对面挥砍的时候,质量较大的刀所产生的冲量显然是要强过质量略轻的剑,而且由于刀拥有厚重的刀背,其抗弯折能力也强过较薄的剑身。从制造工艺上讲,剑需要制造两面锋刃因而工艺要复杂一些,不利于大量装备。因此自从汉朝以后,剑就逐渐退出了战场,刀则成为战场上的主流近战武器。

我们把眼光转到中国以西。在西亚,剑并不是亚述人发明的,但是他们是最早将剑作为军队制式武器的民族。他们使用的剑长度适中,剑身笔直,将劈砍与击刺武器所有的功能集于一身。在欧洲,剑一直是战场上的近战利器。西方人对剑和刀的界限不是很分明,我国所定义的剑主要用来刺击,而西方概念的剑设计得宽厚沉重,可以用来劈砍。汉尼拔战争时期,罗马名将大西庇阿于公元前206年结束在西班牙的战事后,将西班牙短剑引入了罗马军队。这种短剑能砍能刺,非常精良,罗马史学家李维’曾经留下过一段对于此剑的文字描写,让我们得以在两千多年后能对这种武器的砍刺功能有具体的认识,他写道:“(马其顿士兵)身体被西班牙短剑砍成了残废,胳膊沿着肩膀切了下来,头颅离开了身体,脖子完全被割断,内脏在外面……”。

从公元前5世纪到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的剑身长度都是比较短的,最长的Spatha的刃也不过75~100厘米,而且在以后500多年仍然是欧洲骑兵的标准装备,而在我国西汉初期最长的铁剑就已达到了140厘米。究其深层原因,一者在于代表当时西方主要文化的希腊罗马人作战的时候其主力是步兵而非骑兵,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希腊时代的主要兵器是长矛,罗马时期其主要兵器是短剑,很少讲究多种兵器的配合使用。因此,对于他们使用的主要武器,希膳罗马人是从整体性能上去考虑他们手中的武器的。他们不仅希望它能够击刺而且希望它能够劈砍,这样才能满足各种情况下的战术要求。为了满足既能击刺又能劈砍的双重功能,武器设计的时候就必然与我国不同。对于武器来说,其长度越长,其剑身的截面积越小,就越容易折断,因为长度越长,受力时产生的弯矩就越大,剑身的截面积越小,其截面惯性矩也就越小。所以,为了满足西方人自己的要求,他们将剑身控制在一定长度,同时,要比我国的剑宽而且厚,这样就有效增大了剑身的截面惯性矩并有效的减小了挥砍时产生的弯矩,以达到不容易折断的目的。

反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

大部分地区都崇尚车战,在车战中使用的主要武器是长戈和弓箭,短兵器只是用来护身,所以对剑更看重的是其刺击功能,而不是多重功能。只是在吴越地区水网交错,适合步战,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吴越地带的青铜剑非常精良,而且长度也适中,最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55.6厘米。即使到了战国晚期,各国都以步战为主的时候,我国崇尚弓弩的威力,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弓、弩、戈、矛、戟、剑、铍。各种武器分工明确,每种武器尽量追求某一种功能的最佳性能。为了追求剑在刺击方面的最佳性能,剑身制造得狭而长,剑尖比较短,在格斗中,长剑在刺击中能够先发制人。为了尽可能的发挥长剑先发制人的优势,剑身长度成为我国锻剑师努力追求的目标。我国的铁剑最长达140厘米,青铜剑最长达93厘米,在汉代环首刀取代长剑后,单刃厚背的环手刀的长度也可以达到100多厘米。

自我国西汉以后,因为骑兵作战的需要以及存在制造工艺复杂,不容易大量快速装备部队的问题,长剑逐渐在战场上被刀取代。而在西方,剑仍然是主流装备,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西方人对刀剑本来就分的不是很分明;另一方面可能是文化的影响。因为西方人提到刀在历史上的作用,他们首先联想到的是曾带给他们巨大伤害的“蛮族”首2--匈奴王阿提拉、成吉思汗铁木真,容易勾起他们伤心的往事……在西方骑兵的互相作战中,剑是比刀有利的,因为西方人从罗马时代起其主要装甲一直是锁子甲,锁子甲具有优良的防砍劈效果,却害怕刺击攻击。

公元1000年以后,欧洲重骑兵开始使用“骑士剑”,也是一种长剑,但剑身越往前越窄,长度接近1米。文艺复兴时期的剑是由中世纪初期的罗马长剑演变而来,它们一般宽厚沉重,开刃很宽,剑柄多有配重球,以保持剑身平衡,同时具备劈砍和刺击功能。14世纪后半叶,由于盔甲工匠们使用垫钢板的方式,增加了锁铠的抵抗力,随之出现了一种名为estoc[法]的新长剑,可以刺入这种铠甲的缝隙中。这种剑又细又长,不便插入剑鞘里,于是骑士们或是将其直接扛在脖子上,或是插入腰带的铁环中,随身携带。随着铠甲工艺的进一步提高,盔甲工匠通过补贴钢板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了铠甲的抵抗力,普通的长剑失去作用,于是人们想到了灵活轻便的,能从铠甲的缝隙间中刺八人体的短剑。其中的一些短剑在剑槽上面专门挖出一些小眼,在里面放置毒药,即使是只给对方造成很小的伤口,也会让其有性命之虞。在此值得一起的是,剑槽又称血沟,有人以为它是为了在短剑刺入人体后,让血沿着沟槽喷射出来而有意制造的,其实不是,它是在保证剑的长度、宽度不变的情况下,仅仅为减轻剑的重量而采取的一种工艺。16世纪以后欧洲进入火器时代,重骑兵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在此期间因为同奥斯曼土耳其人对抗几个世纪的原因,欧洲17世纪以后的骑兵普遍采用土耳其式样的弧刃马刀,长剑也就逐渐淘汰了。

(绱辑/天天)

上一篇:我武惟扬 第2期 下一篇:俄展示未来战斗机使用的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