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如何实现“化学变化”

时间:2022-07-13 02:48:35

大部制改革如何实现“化学变化”

3月26日,距离《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整整两周时间。十多天里,新成立的部门纷纷挂牌,迈出新大部制改革第一步。然而,一个很小的细节,不经意透露出大部制改革面临的现实难题。

3月17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挂牌,原卫生部、人口计生委官方网站也随即成功更名,但是,时至月底,两大部门网站上的两套班子成员,还未及整合与分工。这虽是过渡时期的特殊现象,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大部制更名易、改革难。

对于大部制改革,副总理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推进大部制改革,不是单纯机构合并的“物理变化”,而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行政体制,实现“化学变化”。

那么,大部制改革如何才能实现“化学变化”?

从改革的价值取向来看,改革方向需要从机构人员的精简切换到政府职能的转变。

相较于2008年首轮大部制改革,人们会发现改革重点已发生微妙变化,前者突出机构改革,后者则侧重职能转变,方案名称已透露出此番改革的价值取向。

这次调整之后,25个部委中具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色彩的部委是11个,带有明显经济管理色彩的部委是9个。值得一提的是,此番大部制改革强劲的职能转变追求,均体现在“放权”二字上。

通过减少审批、许可、收费、简化登记等管理行为,大幅度向企业让渡自主空间;通过采取一次性登记、减少对社会组织的双重管理、促使权力与社会组织脱钩等措施,大幅度向社会让渡自主空间;通过下放投资审批权限、经营审批权限、转移支付权限等,向地方政府让渡自主空间。

如此,政府、市场、社会边界不清的状况得到制度层面的梳理,政府做自己该做的、能做的,才是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

从改革的技术路径来看,允许地方试点先行一步,鼓励创新、宽容试错,以期投石问路。近年来,大部制改革有两块试验田,深圳把原来46个工作部门减少到31个,“瘦身”近1/3,被称为“39天革命”;另一个是“石破天惊”的顺德,于2009年将原来的41个党政部门锐减为16个。

很多人发现,部门合并后,职能依然没有多少转变。诚然,“瘦身”只是物理变化,要使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得以纠正,最关键的还是行政审批体制改革。于是,“减负”被提上议事日程,有了这块“酵母”,大部制改革才能真正催发“化学反应”。

2012年8月,广东省获准率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50多个政府部门的家底被翻了个底朝天,1120个审批事项被清理出来。地方无权取消中央规定的审批,一直被视为审批改革难以推进的最大障碍,但是,中央给了广东一把“尚方宝剑”,即对于中央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设定的审批,如果觉得不合理,广东也有权取消。

仅从这一点看出,中央对于大部制改革试点地区,给予极为宽松的环境,同时也意味着给予极大期许。

从改革的逻辑与策略来看,需遵循先易后难、小步快走原则。大部制改革表面上是机构调整,其背后则是权力调整。目前一些领域存在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等问题,大部制调整必将涉及部门利益。因此,大部制改革的推进,会本着积极而又稳健的原则,让改革可能引发的利益激荡置于可控范围之内。

此番大部制改革,唯有指向转变政府职能,给予地方试点更大的自主空间,找准改革优先序,遵循先易后难的策略,如此,才能推动大部制改革从“物理变化”转向“化学变化”。■

上一篇:U―S协作型专业学习共同体 下一篇:学学老子的“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