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的激励机制驱动了《导学与反馈》的有效使用

时间:2022-07-13 01:17:03

[摘要]试验证明激励机制对《导学与反馈》的有效使用和学生的成绩具有驱动作用。这种教学激励机制对学生的某种符合教师期望的行为具有反复强化、不断增强的作用,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作用下,学生能够不断进步,从自己的努力当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感。当然,在这种看似良好的激励机制之中,或多或少有负强化和惩罚措施对学生的不符合教师期望的行为起约束作用。激励机制对学生行为的驱动作用给教师的启示是:教师应能找准学生的真正需要,并将满足学生需要的奖励措施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效的结合起来。

[关键词]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 导学与反馈 激励机制

引言

从孔夫子兴办私塾以来,教育这个问题已经在中国绵延好几个世纪,人们围绕“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探讨出了很多教学的好方法。从最早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再到近代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1],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法”[2],甚至到了现在,还出现了类似“快乐教学法”等一些新颖独特的教育方法。

除了以上所知的教学方法外,近年来多个省市、地区还先后掀起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教改热潮,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东卢中学的“讲学稿”教学模式以及我省川石中学的“先学后教,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等。通过一系列的实地考察观摩,研究总结:这些学校的成绩都是位居当地前列,都是采取了“先学后教”的模式,都是利用了“讲学稿”、“导学案”作为书面的预习导向材料。在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上,我区在这三年来也根据自身教学资源、学生生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教育改革,推出了“导学与反馈”的课改试验。三年以来,“导学与反馈”[3]的课改试验已经进行得轰轰烈烈,一系列的讲座、一系列的听课评课、一系列的《导学与反馈》设计比赛活动都已经开展的有声有色,作为这次课改的参与者,我深感荣幸,同时经过三年的试验,也对这样的教学模式有自己深深的体会与看法。

一、《导学与反馈》的定义、原则浅析

定义:“《导学与反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

“导学与反馈”通常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精炼反馈、拓展延伸、学后记等环节。

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 按课时内容确定导学与反馈的内容编写。这样,有利于调控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构建高效课堂。

2.问题化原则

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学科信息要准确,问题的针对性要强。设置的问题既有利于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加强知识的拓展,强化与生活的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问题的设置要少而精,能够体现新课标理念,能够对应本课的教学目标。

3.方法化原则

学案中要包含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不要有很强烈的预设性,而是要从学生想问题的角度出发来合理给予学法指导。

4.层次化、递进行原则

导学与反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希望。一份合理的“导学与反馈”应该能让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而且参与面广,要让每个层次的同学都有解答题目的机会。

二、《导学与反馈》使用中出现的情况说明

试验三年以来,我在教学中一直在使用、设计、修改《导学与反馈》,发现了以下益与弊的一些情况,现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益处:

1.促进教师成长。为了编写一份合理正确的《导学与反馈》,教师会认真研究分析教材、解读大纲,查阅资料、加强集备,积极修改,最终定稿,通过这一个过程,教师的进步成长显而易见。

2.一定程度促使学生进行预习活动。以往没有书面的预习材料,学生根本不会去预习,现在有了这份书面的《导学与反馈》,学生或多或少心中有数,知道明天上课的课题、作者、生字词等一些粗浅的知识,会有一定的预习功效。

3.听课复习有东西。《导学与反馈》在课上能很好地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材料,并且学生可以在上面做好笔记,此外收集齐全的这些材料将来可以作为迎考的复习材料。

弊端:

1.《导学与反馈》设计的不科学性。总的来说,大部分材料编者都是很认真的,可是极少数的材料具有不合理性,使用起来困难。

2.《导学与反馈》对于语文来说具有局限性。三年的试验下来,发现《导学与反馈》也许更适用于理科,而对于文科来说,需要更多的想象创新空间,而这种导学材料预设性太强,教师难以自如发挥,学生知道太多缺少兴趣。

3.《导学与反馈》不能很好试用于广大学生之中。一直以来,发现《导学与反馈》更适用于导优,对于后进生来讲,这种材料如同虚设,无法达到“先学后教“的理想模式。

4.小组合作的融入效果不佳。通过观摩,几乎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都会融入“小组合作“的捆绑机制,在短暂的时间里头会发现《导学与反馈》的使用效率提高不少,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但是发现长期下来,这样的小组合作里面也有弊端,小组里的“组长”会感到力不从心,因为每每总是由他们来为小组赢得分数、礼物,而里面的后进生有“吃大锅饭”的感觉,责任感并不强烈,自然而然《导学与反馈》的使用效率是低下的,有作用,但不明显。

三、《导学与反馈》有效使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与方法提出

主要问题:

针对以上的弊端情况来看,我认为第1、2个问题是从教师自身出发,能够很好解决。而第3、4个问题就是《导学与反馈》的有效使用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了:学生无法长期很好地使用《导学与反馈》,有什么对策能和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很好地捆绑?

解决方法:

在三年的教学试验中,我发现: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作为教育者都知道学生喜欢被表扬、被奖励,所以长期有目的性的“激励机制”就是驱动“导学与反馈”有效使用的最佳方式,而且效果显著。

四、《导学与反馈》有效使用中的“激励机制”方法设想

激励机制(enthusiasm mechanism)[4],是管理学当中的常用名词,即“管理者依据法律法规、价值取向和文化环境等,对管理对象之行为从物质、精神等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以使其行为继续发展的机制”。

激励机制包含的内容有:(1)诱导因素集合(2)行为导向制度(3)行为幅度制度(4)行为时空制度(5)行为归化制度,其中“诱导因素”在教学中可以看成是“对学生的一切奖励:奖状、奖品、鼓励语言”;“行为导向制度”可以看成是“教师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给予各自积极导向的制度和预设,做到每个人都有得到激励的机会”;“行为幅度制度”可以看成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努力收获情况调整不同程度的奖励制度,让学生始终出于努力高幅度状态”;“行为时空制度”可以看成是“教师为了避免学生激情的短暂性,应该在奖励之前列出好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奖励制度,必须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让学生有长期付出获得奖励的心理准备”;“行为归化制度”可以看成是“教师对全班同学进行组织同化和对违反学习规范或达不到要求的处罚和教育”。

五、《导学与反馈》的激励机制的运行模式

第一, 双向交流。这一步的任务使教师深入学生内心,了解他们的个人需要、人生理想、能力和素质等,同时向学生阐明使用《导学与反馈》的总目标、班级所倡导的价值观、学习中的奖酬内容、考核标准和行为规范等;而学生个人则要把自己的能力和目标、个人的各方面要求和打算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同时学生要把教师织对自己的各方面要求了解清楚。

第二, 各自选择行为。通过前一步的双向交流教师将根据学生个人的特长、能力、素质和工作意向给他们安排《导学与反馈》中适当的学习任务,在他们自身提出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权衡并考核办法,采取适当的鼓励方式并付诸行动;而学生则采取适当的学习态度、适当的学习方式和努力程度开始学习。

第三, 阶段性评价。阶段性评价是对学生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学习进展及时进行评判,以便教师和学生双方再做适应性调整。这种阶段性评价要选择适当的评价周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任务确定为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或半年等。

第四,月考、期中、期末评价与奖酬分配。这一步的工作是在期中考和期末考进行的,教师要配合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并据此获得教师的奖励资源。同时,教师要善于听取学生自己对工作的评价。

第五, 比较与再交流。在这一步,学生将对自己从学习过程和任务完成后所获得的奖励与其他可比的同学进行比较,以及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看一看自己从学习中所得到的奖励是否满意,是否公平。通过比较,若学生觉得满意,将继续支持这样的教学激励模式;如不满意,可再与学生进行建设性磋商,以达成一致意见。

全过程激励模式突出了信息交流的作用,划分了激励工作的逻辑步骤,可操作性强。

六、《导学与反馈》的激励机制的操作实例举隅

试验对象:初一(9)班、初二(11)、(12)班

试验方案:

“红星榜”奖惩方案

奖励规则:

(1)《导学与反馈》的题目能够发言一周达到10次或者10次以上,奖励一颗星(科代表作好记录);

(2)《导学与反馈》每三个“优”,奖励一颗星;(科代表作好记录,给予兑换);

(3)每次考试班级“前三名”,各奖励一颗星;较上次进步“5分”者,各奖励一颗星(科代表作好记录,给予兑换);

(4)《导学与反馈》的“精炼反馈”测试“100分”三次,换一颗星;

(5)课代表、大组组长(收发《导学与反馈》,做好登记)。

(6)参与“一帮一”活动,徒弟两次“精炼反馈”测试“100分”,师傅兑换两颗星,徒弟兑换一颗星,不准再重复兑换“三次累计100分”的奖励;徒弟正式考试进步5分,师傅奖励两颗星,徒弟再奖励一颗星,不重复累计奖励。

(7)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后进行阶段表彰:“红星榜”前10名,以及每次考试较上次进步“5分”的同学(徒弟进步5分者,不重复奖励,见第6条)。

惩罚规则:

(1)师傅所帮助的徒弟有2次《导学与反馈》小测抽检没有订正,没过关,师傅扣除一颗星,徒弟扣除两颗星。

(2)徒弟态度不积极,不服从师傅安排,报告老师,扣除一颗星,视情况严重程度,请家长到校给你辅导一天;

(3)课代表没有履行义务的,被投诉,老师查证属实,扣除一颗星。

大组组长没有按照规定收发《导学与反馈》的,没有做好登记的,造成课代表无法按时送交作业,老师无法及时批改作业的,老师查证属实,扣除一颗星。

(4)上课不守纪律,不按规定完成《导学与反馈》任务,被老师点名的,扣除一颗星。

一周无故欠交《导学与反馈》达两次以上者,每两次扣除一颗星。

“语文一帮一”方案

师傅职责:

(1)上课不讲话,积极发言听课,做徒弟的榜样;

(2)每天督促徒弟抄作业回家,写《导学与反馈》,隔天按时交预习作业;

(3)隔天有《导学与反馈》小测的内容,提前一天就开始督促徒弟背诵,帮助他,先给他考一考;

(4)小测不过,当天要对徒弟进行辅导,让其补考过关,将情况汇报给课代表,再汇报给老师;

师傅所帮助的徒弟有2次小测抽检没有订正,没过关,师傅扣除一颗星,徒弟扣除两颗星。

享受权利:

见《“红星榜”奖惩方案》之奖励规则(6)(7)。

徒弟职责:

(1)上课认真听课,做好《导学与反馈》笔记,努力发言;

(2)积极请教老师、师傅,态度认真;

(3)《导学与反馈》小测不过,当天用红笔订正五遍,给师傅检查正确与否,找师傅重新补考;

(4)态度不积极,不服从师傅安排,扣除一颗星。

附录 试验表格:

表一:“红星榜”(新一阶段开始,前一阶段的数量不累计)

表二:学生成绩进退步分析表、光荣榜

表三:学生考试前的目标分数和目标成效表(目标达成,给予奖励)

试验证明激励机制对《导学与反馈》的有效使用和学生的成绩具有驱动作用,而且激励的对象范围广泛、时间持续性久、成绩提升幅度较快,具有稳定性。这种教学激励机制对学生的某种符合教师期望的行为具有反复强化、不断增强的作用,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作用下,学生能够不断进步,从自己的努力当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感。当然,在这种看似良好的激励机制之中,或多或少有负强化和惩罚措施对学生的不符合教师期望的行为起约束作用。激励机制对学生行为的驱动作用给教师的启示是:教师应能找准学生的真正需要,并将满足学生需要的奖励措施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效的结合起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激励机制具有致弱作用。激励机制的致弱作用表现在:由于激励机制中存在去激励因素,教师对学生所期望的行为并没有表现出来。尽管教师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激励机制的运行,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的目标。但是,无论是激励机制本身不健全,还是激励机制不具有可行性,都会对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抑制作用和削弱作用。在一个班级内,当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起致弱作用的因素长期起主导作用时,“先学后教”的模式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导学与反馈》就无法有效使用。因此,要想让激励机制很好地驱动《导学与反馈》有效使用,教师对于存在致弱作用的激励机制,必须将其中的去激励因素根除,代之以有效的激励因素(比如教师要做到:事先了解学生的心理、双方沟通交流、认真备课、设计好《导学与反馈》、制定好激励方案、言而有信等等)。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M],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精神实质及现实意义,刘君晓,河南,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年01期卷;

[3]《优秀教师的修炼之道》,蒋宗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试论激励机制在科研管理中的合理运用,李丽娅;王少庸,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024)。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实验中学)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及策略探析 下一篇:提高《金融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应解决的基本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