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数学活动,建构知识模型

时间:2022-07-12 10:57:22

亲历数学活动,建构知识模型

摘 要: 文章深入分析优化数学活动策略,引导学生亲历数学活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模型的建构,发展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 数学活动 探究欲望 模型建构 问题解决

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数学知识、结论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进行探索、体验、创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独特的思维个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和建构数学知识模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环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把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的数学活动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积极地参与思考与探究,从中发现数学现象或提出数学问题,亲身经历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获得成功的持续欲望,体验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乐趣,有效地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教材中“木偶戏”的情景图,提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上的学生正在干什么?你们能从画面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1:“一些学生正在看木偶戏。”生2:“一些学生正在玩跷跷板,一些学生正在丢沙包,一些学生正在买面包。”生3:“有22学生正在看戏,走了6个丢沙包,还剩多少人?”生4:“有22学生正在看戏,走了6个丢沙包,又来了13个过来看戏。现在看戏的学生有多少人?”生4:“原来有22学生正在看戏,又来了13个看戏,走了6个去丢沙包,现在看戏的学生有多少人?”教师在屏幕上列举以上数学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讨论计算方法,在探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验不同的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又如,“我们的校园”实践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选出各自喜欢的6种活动,喜欢哪个活动就参加哪个。学生完成活动后,教师提出:“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参加哪种活动的同学最多,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数最少?人数最多的小组比人数最少的小组多出多少人呢?”学生积极探究、实践,亲历数据的收据、整理过程,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体验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利用实践活动,亲历模型建构

活动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要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发现、发展。面对一个需要抽象概括或建立联系的数学问题,教师要设计具有开放性、有层次的数学活动,使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通过观察、思考、猜测、试算、摆弄,在看看、摆摆、想想、议议等实践活动中感知学习内容,经历以活动促进思考,以思考促进活动,获取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体验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解决数学问题能力,建构数学知识模型。

例如,教学“克和千克”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克的知识点,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若干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看看、掂掂、称称、比比、量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大约有多重?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增进对克的感性认识,形成克的观念。又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学生列出算式:36+35=?,教师提出:“怎样算36+35呢?大家先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摆小棒(按教材第11页上的摆法摆),经过一番摆弄后,教师提出:“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捆小棒呢?有多少根单根小棒呢?” 学生回答:“整捆有6捆,单根的有11根。”教师又提出:“如果把这11根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时,所有的小棒有多少捆?多少根呢?”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把摆小棒的过程列成竖式,探究个位上6加5得到11,应该怎样写计算过程。在实践操作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完善数学模型的建构。教学“加、减法的估算”时,教师让学生利用大、中、小船模型若干个,以及每种船限乘人数、租金额贴纸若干张,在小组里动手摆一摆、贴一贴、议一议,合作讨论合理的乘船方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设计出合理的乘船方案。这种开放性、 有趣的数学活动,巩固学生所学的加减法估算,体会到要解决数学问题,就必须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勇于探究。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拓展探究空间,促进问题解决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倡导解题策略多样化,让学生根据已有活动经验和知识,采用各自喜欢的思维方式,在数学活动时空里自主探究、体验、发现,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增强对数学知识的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左右”时,教师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增加了练习内容:①“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迷路的小狗找家”;②“公路行走要靠左还是靠右呢?”;③“吃饭时拿碗是左手还是右手呢?”等生活实例,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有关左、右的知识。学生在拓展的时空中积极探究,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特的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又如,教学“分类”,教师让学生对学习用具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很多分类方法,体验了分类有不同标准,如果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自然就不同。拓展探究时空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锻炼学生个性思维,建构和完善数学模型,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上一篇:高职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下一篇:数学文化大众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