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骨,水戏迷

时间:2022-07-12 09:24:19

在潮州潮剧团采访那天,团里几十号人送戏下乡去了潮阳,巧遇潮剧团的舞美谢锐群,没想到,竟有意外收获。

当我们得知一个100多号人的潮剧团一年的演出达200多场,实在有些吃惊了,潮汕独特的文化孕育出独特的民间习俗,民间拜老爷必请剧团唱大戏的习惯,也使潮剧团的演员们有了展示的舞台,《曹营恋歌》、《五子挂帅》尤受欢迎。而八零眉的谢锐群述有了一个工艺坊,令他执着于与潮剧有关的事业。

很意外,我们又采访到了“潮剧一宝”童文淦,他的传奇一生既经历过潮剧繁荣的黄金时期,也经历过潮剧的困难年代。潮剧,对老人来说是一个潮汕人“生命故园”的象征符号,一个刻印在潮人心中如痴如醉、挥之不去的戏梦情结。

在传统戏剧日渐式微的今天,这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发展举步维艰。但是在一些有识之士的积极努力下,像“小天使潮剧团”这样的坚持育新苗、推新人,打造优秀的文化品牌的民间组织,使潮剧这一“南国奇葩”依然绽放在年轻一代的心坎上。

潮剧并非后继乏人,童文淦代表了老一辈艺术家对潮剧的刻骨热爱,而从众多“小天使”的身上,我们又看到了潮剧充满希望的未来。

但愿长醉不愿醒

艳丽的戏服,精致的头饰,还有墙上的剧照,一切摆设看起来更像一个老式戏班里舞台的化妆间。戏剧伴随着童文淦走过少年和青年时代,尽管耀眼的舞台早已离他远去,但那割舍不断的戏缘还萦绕在他心中。听着童文淦的故事,眼前闪过《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台上台下竟有如此多的相似传奇。

小巷深处的“万能老人”

位于潮州老市区分司巷华新街有座老宅,就是童文淦的家,老先生将这间祖屋命名为“秋影曲艺坊”。从葡萄棚的阴蔽里,民国初期的洋楼建筑依稀可见,穿过很小的院子走进房间,老先生从工作间站起来迎出来毕恭毕敬地向我们这些晚辈打礼,我们亦诚惶诚恐的躬身还礼,当时的场面有点混乱,有点滑稽,还有点说不出的亲切,我们与童老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进入客厅,也是进入了另一个时空。一个遥远的年代。艳丽的戏服、精致的头饰、形形的京剧脸谱,还有墙上的剧照,一切摆设看起来更像_个老式戏班的化妆间,恍惚间我以为我“穿越”了。

童文淦出生于马来西亚,后随母赴新加坡,又被潮州一户姓童的资本家收养。解放后,养父家产被没收,十来岁的童文淦四处流浪,卖唱为生,后来进入汕头汉剧团,从此结下戏剧缘。

后来,童文淦辗转到南京学京剧。漂泊人生令他演起苦情戏来入木三分。

天资聪颖加上近乎残忍的磨练,童文淦唱念做打样样俱佳,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几年后,他又来到广州学粤剧。

当事业风生水起政治运动却席卷而来,他回到潮州,走过二十几年的舞台生涯,后来在外贸部门的服装绣品厂当设计师,与潮绣服装打了半辈子交道,退休后,一身针工绣活苦无用武之地,于是萌发了做香包的念头。几年下来,老房子成了花团锦簇香包世界。蝴蝶展翅欲飞,珠球玲珑小巧,香囊古色古香,还有驱恶避邪的“棕球”,千变万化的中国结,无不精针细绣,光彩夺目。童文淦还另有一项手工绝活,那就是制作戏剧人物木偶。他说,潮剧木偶是集中潮汕地区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一身的艺术:泥塑、刺绣、木雕。

谈起木偶,童文淦笑的像个天真的孩子,“每个人物身份不同就要有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服饰,你看《十仙庆寿》中每个仙子表情、头饰、服饰等都不同,瑶池圣母更要讲究雍容华贵,我将年轻时表演过、设计过的东西通过强化记忆又慢慢找回来了,木偶的服装也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当年童文淦在服装厂的时候,就是厂里头谁也替代不了的“万能师傅”,每制作一个人偶都要经过雕刻、打磨、彩绘、车缝、刺绣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童文淦却乐在其中,关起门来,一做就是一整天。

名声在外的童文淦被来自马来西亚、法国巴黎等国家和地区的商家看重,他们纷纷邀请童文淦到他们那里传授技艺,都被童文淦婉拒了,他说得轻描淡写,却掷地有声:“我在这里学的东西,一定要回报这里”。

相濡以沫四十载

童文淦的老伴儿叫李慧珍,时两人曾同在广州一个剧团里当演员,四十年前跟丈夫回到潮州,携手度过艰难岁月。李老师凭着当年在剧团的功底,每天带着一班老姐妹,在人民广场翩翩起舞,自得其乐。

前些年,新加坡亲人想接他回新加坡安度晚年,童文淦认真思考了之后,谢绝了亲人的好意,他已经习惯了大陆、习惯了潮州,自己舍不得这些宝贝,老伴儿也舍不得那些老姐妹。老人常说“千田万地,也是日食三餐;高楼大厦,也是夜眠七尺。”在这个小院子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听戏、绣荷包、做人偶,和老伴儿侃侃戏聊聊天,真是“给个神仙也不做”。

老人一生颠沛流离,命途多舛,但是却乐观豁达,对生活充满感激。生活带来的磨难也好,恩赐也罢,他都能坦然接受,于逆境中不曾放弃,于顺境中也不曾迷失。我想这正是老一辈潮州人的品质吧。

骑楼里的娃娃潮剧团

作为潮州第一个从娃娃抓起的潮剧团团长,李任辉并不执着于培养潮剧的所谓传人,他的想法其实更多的是为培养能欣赏潮剧的观众,让潮汕人从小感受地方文化,将来懂得介绍推广潮剧,更大的目标是让在潮人的地方都有潮剧。

每个周六下午经过潮州老街义安路一座骑楼下,总会听到从二楼窗口飘荡出稚声稚气的潮剧唱腔。这里就是潮州小天使潮剧团,那天特别巧,正是小演员们的排练时间。

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潮州的一些有识之士更是竭尽金力保护家乡的传统艺术,于是,便有了今天的“小天使潮剧团”。小天使潮剧团团长李任辉曾经在广州学习美声,却也是一位颇资深的潮剧“票友”,从小便酷爱潮剧,四处寻师学艺。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传统潮剧陷入低迷境地。尽管老辈们依然对潮剧情有独钟,但30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几乎难觅踪影。

从2004年创办之日起,剧团里的教师们根本没想过靠授艺赚钱,只要孩子愿意学,没有工资领也心甘。

老师们的辛劳没有白费,几年来,剧团不仅活跃于潮汕地区的舞台,还多次走出境外,在许多少儿艺术比赛中脱颖而出。至今,剧团已培训学员两百多名。有的好苗子还输送到专业潮剧院校继续深造。

剧团规模大了,名声也响了,可剧团的公益性质却一直没变。如今,剧团这四五十个小学员中,年龄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5岁,有超过一半的学员是免费学艺。李任辉觉得,只要这些孩子能传承潮剧文化,那一切辛劳都值了。

李任辉12岁的女儿剧已经五六年,在剧团常担任重要角色,李任辉一边让女儿剧,一边学钢琴,传统的东西不能丢,大众的文化同样要学,这也许就是新潮州人最真实的想法。

上一篇:高原盆地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下一篇: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