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苏州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思考

时间:2022-07-12 09:02:48

关于构建苏州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思考

【摘要】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苏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现代农业也迈入率先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探索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显得尤为紧迫。

【关键词】苏州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提升建议

一、苏州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近年来,苏州市坚持把“四个百万亩”作为生态红线和生产底线,作为本地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市场供给的重要保证,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四个百万亩”的上图总面积达到413.09万亩,其中优质水稻112.18万亩,高效园艺96.9万亩,特色水产103.05万亩,生态林地100.97万亩。一是产出效益提升。全市优质水稻平均亩产达到618公斤;水产养殖总产值近100亿元,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高效园艺自给率提高,规模水产、生猪养殖比重达到65%。二是科技支撑加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三是新型经营主体壮大。推进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91%。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86家,年销售额超过1200亿元。拥有5个部级园区、9个省级园区和18个市级农业园区,总面积达到95万亩。四是政策保障机制加快建立。紧抓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契机,从发展规划引导、惠农政策扶持、改革先行先试等方面,探索建立有利于“三农”发展的政策意见,基本构建了体现苏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保障机制。

在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巩固提升压力较大。具有苏州特色的“四个百万亩”农业产业虽已全部实现落地上图,但巩固提升的压力较大。二是长效保护机制有待健全。生态补偿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不够彻底,保护发展的责任和考核权重不相对称,“四个百万亩”长效保护的机制仍需健全。三是经营发展方式仍需转变。现代农业经营模式转变和创新的力度不大,农业生产“小而全”、农产品加工滞后、农业产业链延伸和融合、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问题需要花力气研究解决。四是科技支撑能力尚待提升。先进适用种养模式的推广力度还需加强,应用覆盖面需大幅拓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还有提升的空间。

二、苏州特色农业产业优化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提升产业布局

坚持把特色现代农业规划纳入城乡发展一体化总体规划,与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水系规划等有机衔接,不断优化“四个百万亩”城乡空间布局形态。科学确定重点村、特色村,划定永久保护农田,体现田园风光和鱼米之乡特色。强化片区规划理念,推进农田综合整治,使其形成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的空间布局。优化提升“四个百万亩”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业和规模畜禽等优势主导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加快形成片区化、规模化、特色化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着力强化农业的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围绕特色做文章,不断提高“苏字号”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健全长效保护机制

确立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建立“四个百万亩”动态长效监管机制,利用最新遥感监测成果,定期更新“四个百万亩”数据库和电子地图,保持“四个百万亩”落地上图数据的准确性和现势性。结合实施“三优三保”,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存量土地,实行“用途管制,占补平衡”制度,守住“四个百万亩”底线。建立“四个百万亩”生产环境监测评价机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环境污染事故,定期提出环境质量与发展趋势报告。由上而下层层落实“四个百万亩”的保护和发展责任,强化保护的刚性作用。

(三)创新产业经营方式

坚持把农业产业园区作为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增强农业产业发展活力的重要力量,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主体,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投入建设、高平台运作现代农业园区,不断创新政策体制和管理机制。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土地股份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不断丰富和完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实施龙头带动战略,通过基地托龙头、科技强龙头、机制活龙头、品牌优龙头,做强做优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推进原料生产、冷藏保鲜、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准备水平,深入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加快建立上下互通、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鼓励企业延伸粮油加工产业链,推广应用蔬菜园艺加工新技术,推进淡水渔业深加工,加大标准化生猪屠宰体系建设力度,全面实现工厂化屠宰。加快建设苏州市农产品物流园,大力发展配送中心、网络化的连锁超市、农超对接、电子商务、农产品期货市场等,形成大市场、大网络、大流通格局。构建以涉农加工产业和农业物流业为增长极的农业产业链系统,通过快捷的物流服务联系农业生产的上下游环节。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向现代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深度挖掘乡村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注重培育一批特色景观旅游村、休闲观光农业点,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同时,深入挖掘以生物能源、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质原料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质产业发展空间。

(五)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发挥行政推动作用,在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业服务体系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对农业企业在土地利用、信贷、税收等方面实施政策支持。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扩大补偿范围,实现生态补偿扩面提质。创新农业投入机制,更多地吸引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投入农业,促进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视调动农商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业保险等机构的积极性,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上一篇:审计人员归属感对离职倾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FDI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