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泥塑活动指导策略初探

时间:2022-07-12 05:23:03

中班幼儿泥塑活动指导策略初探

摘 要: 泥塑活动不但能使幼儿感受我国传统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陶冶,而且能有效培养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作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发幼儿泥塑情趣等方面介绍了如何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进行体验、感知,帮助幼儿有效提高泥塑的技能和技巧。

关键词: 中班幼儿 泥塑活动 指导策略

泥塑是一项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玩泥巴是许多孩子的乐事,泥团在他们手中经随意拍打、揉捏,变成一个个玩偶。在幼儿园开展泥塑活动,不但能使幼儿感受我国传统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陶冶,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由于幼儿认知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足,因此,他们的塑造活动往往还处于原始性、自发性、盲目性的阶段。如果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进行体验、感知,就可以帮助幼儿有效提高泥塑的技能和技巧,使他们的塑造活动减少盲目性,增强目的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为了使幼儿在I玩泥巴过程中充分到体验泥塑活动的趣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适时介入,激发幼儿泥塑情趣性

在泥塑活动中,激发幼儿兴趣,使他们情趣盎然地参与泥塑活动,是顺利进行泥塑教学的基本条件。教育实践表明:小班幼儿对泥塑活动的最大乐趣在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玩耍,年龄段越低,这种意愿越强烈。他们不喜欢受到任何约束,热衷于塑造自己喜爱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运用意愿塑造和适时介入这两个策略,对这样的个性发展持允许和鼓励的态度,在塑造过程中拥有自己的情感意愿,引导幼儿认识自己和发现自己的潜力。在泥塑活动起始阶段,教师应以意愿塑造为主的方式,给幼儿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促使他们在泥塑活动中形成自主精神,正是在这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意愿塑造过程中,幼儿不再唯教师马首是瞻,成了自己活动方式的决策者,把泥塑当做一种游戏,而不是一种学习活动。他们往往沉浸在游戏之中,乐此不疲,泥塑的兴趣油然而发,创造的激情被启迪和激发。当然,中班幼儿在活动中,认知和经验都难免有局限,幼儿有的会感觉迷茫、丧失信心,最终放弃,有的则简单重复过去的塑造经验。如果这时教师能适时介入,巧妙引导,就可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重新燃起塑造的兴趣火花,继续探索并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泥塑的经验会相应增加。这一切的关键都取决于教师对介入的“时”与“度”的把握,如此,幼儿既能在活动中得到教师的点拨,又不会影响学习的情绪。

二、巧妙提示,引导幼儿明确塑造方向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孩子们在泥塑中可以较熟练地运用搓、揉、捏、团、压等手法,泥塑的技能技巧和想象力慢慢提高。但处于这一时期的幼儿,由于受到心智发展和立体知觉能力的制约,塑造还处于盲目阶段。在泥塑过程中,他们一般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不会事先确定塑造主题,而是在感觉塑造出的东西像什么之后才给予相应的命名。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实际塑造水平,选择一些他们较熟悉的、容易用泥塑表现的事物,如水饺、馒头、月饼、不倒翁等作为塑造的主题,借助实物或图片、儿歌、顺口溜等,给予各种提示、引导,让他们向有目标的塑造过渡。

教师明确塑造主题,让幼儿一开始就有活动目标的方法适合集体教学。例如泥塑活动《生日蛋糕》,以《生日快乐》的主题歌导入活动,让幼儿通过讨论和观察各种生日蛋糕的图片,了解生日蛋糕的形状、色彩、质地、味道等,为塑造活动进行铺垫。塑造前,教师明确了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给“爷爷做生日蛋糕”,使幼儿带着活动目标开始塑造。由于教师的明确提示,大多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都能根据预设的主题进行塑造,如有个别人的操作游离于主题之外,教师可用言语时将他纳入轨道。如:爷爷等着吃蛋糕,你做好了吗?

教师应根据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使他们既能得到活动帮助,拓展思维和想象,又不至于影响活动的情绪。教师在泥塑活动中可以借助实物或图片、口语、乐曲、儿歌等辅助手段,进行暗示、诱导,使幼儿带着明确的目的选择塑造的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塑造活动。如《月饼》、《芭比娃娃》、《蜗牛》、《糖葫芦》等泥塑的主题,有的来自歌曲,有的来自儿歌,有的来自幼儿自身对大自然客观外物的感悟。起初,多数幼儿还不太适应主题雕塑的形式,往往塑到一半,他们就偏离了既定的主题。原因在于他们塑造还处在盲目的阶段,习惯依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塑造。教师不要硬性要求幼儿完成主题作品,可以大力表扬正确完成作品的幼儿,从侧面鼓励这些幼儿与小伙伴交流、分享,以先进带动后进。随着时间与经验的积累,幼儿的泥塑活动就会朝着预期的目标――有目的、有主题的塑造一步一步发展。另外,教师可将捏泥的基本技能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做边唱,掌握基础的捏泥技巧。

三、运用整合,泥塑与绘画优势互补

在泥塑活动中,幼儿思维同绘画般可以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对审美意象进行获取、再造和物化。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整合策略,利用绘画与泥塑两者之间的共同特点实施互补,促进幼儿对塑造物的造型、比例、空间知觉、色彩搭配、想象力等的提高。例如:幼儿泥塑活动《花瓶》,在塑造活动前,教师可以先让幼儿观察花瓶的基本形状,抓住它大肚、细颈、喇叭口的特点,用画笔将它的造型画下来;先采用线描方式表现自己对花瓶外观的认知,再运用圈点、线段、上色等方式进行修饰,绘画作品融入了幼儿的主观情感,然后让幼儿用泥塑再次表现花瓶。在泥塑过程中,幼儿迁移运用绘画的技能与方式。他们手法娴熟地将彩泥搓成圆点、细长条,像缠线一样将泥条卷成瓶状,并用不同色彩的点、圆、线进行装饰,使花瓶的外观更加美观。

总之,开展幼儿泥塑活动,幼儿的潜力很大,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耐心启发,多带幼儿观察、感知事物的变化,将活动融入到幼儿学习中,泥塑活动就会为全面提高幼儿素质起到最大限度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海花.提高幼儿泥塑活动教学效度的策略[J].福建教育,2013(16).

[2]金洁萍.幼儿泥塑活动指导策略.新教育,2015(06).

上一篇:走好学英语的第一步 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