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行政卖房利益链

时间:2022-07-12 03:08:14

绍兴行政卖房利益链

政府造城,房地产膨胀,楼市低迷,政策捆绑,群众埋单

安昌镇居民老张很不服气:“同样是绍兴人,凭什么在县城有房,子女考高中就能加10分。”一大早,老张一行五名家长就来到县教育局论理。

老张所说的“县城孩子考高中加10分”,涉及到绍兴县教育局中考前出台的一个文件。这个名为《关于柯桥城区人才子女的中考加分试行意见》的文件称,对住在柯桥城区并在柯桥城区内有合法产权的商品住房,具有大专学历及以上或初级技术职称及以上的各类人才子女,参加本县中考自愿报考新城区的三所高中,可实行优惠加10分录取。

就是这份被当地媒体理解为“买房即可加分”文件,让老张等人愤怒不已。

加分风波

这个政策是有背景的,绍兴县委宣传部科员戚晓宁告诉笔者。

“绍兴县城作为全国轻纺城,吸引了大批外地经商务工人员,在册的就有40万人,其中不少人来自西北、西南等偏远地区。那些随父母而来的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根本无法与教育强县绍兴的学生竞争,如果同等录取,这是不公平的。所以近年来,县政协、人大多次议案提案,建议适当照顾一下他们,以留住人才。”戚晓宁说。

今年两会过后,绍兴县教育局根据县人大的提案,针对性地召开座谈会。经过调研,五月份教育局出台了人才子女中考加分试行方案,决定给予居住在柯桥新县城的人才子女加10分录取。

绍兴县今年共有初中毕业生10006人,普高计划招生5000人。根据绍兴县的高考统计结果,2007年高考上线率为94.3%。这意味着,在绍兴县只要进入普通高中,基本都能考上大学。

最初,加分政策是教育局通知学校,由各学校初中毕业班班主任传达给学生家长,并做初步统计登记。5月12日,教育局以图片形式把正式的文件《关于柯桥城区人才子女的中考加分试行意见》正式在该局网站上。

“当初制定政策就是为了留住人才,把他们留在柯桥。”绍兴县教育局局长助理李建忠强调。

但照顾的不仅是外地人,还包括本地人。这一点,戚晓宁和李建忠都承认:“符合条件的人才子女都可加分,当然也包括本地人。”

“本地的学生教育水平差吗,这与初衷不是自相矛盾吗?”面对笔者的质疑,李建忠称“这一点确实和当初设想有些出入。”

但这种解释显然不能让民众满意。

家长获悉加分政策后,开始自发地找教育局说理。他们认为,这是明显地歧视学历低的家长,破坏教育公平。特别是享受政策必须在新城区拥有商品房一项,更是遭深恶痛绝。

“教育和房产捆绑,明显是在牺牲民众利益,达到保护房地产商的目的。”学生家长老张认为。“县城5000元一平米的房价,普通百姓怎么负担得起。在享受择校费‘绿色通道’之外,显然这又是一条开给富人的渠道。”在轻纺城市场做生意的山西老板朱家印愤怒地告诉笔者。

媒体跟进之后,反对声一浪高过

一浪。

“省内的、上海的、江苏的媒体都来了,教育局急了,思路也不是很清楚了。”戚晓宁说。

6月13日,一篇名为《蝴蝶效应促使教育局重新调整中考政策》的文章出现在绍兴县教育局网站显要位置上。文章开头说:优质教育资源扩容增量,512名重高直升生(不用参加中考直接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瓜渚湖畔书声琅琅,增加优秀生源的任务基本完成。中考政策跟进调整,城区人才子女加分试行政策暂停执行。

就这样,暂停加分政策被一笔带过,文章后面便大谈绍兴县基础教育的优势和成绩。

“这是偷换概念,招收512名直升生跟加分政策有什么关联,加分录取显然不是为了增加优质生源,政府在掩人耳目。”绍兴稽山中学一名老师说。

该文章的执笔人正是戚晓宁,他告诉笔者,6月12日下班后,教育局长许义平找到他,说压力太大,加分政策不执行了,要他写一篇针对性文章。

戚晓宁说,政策不执行,得找个由头,不能自己打自己一巴掌,说自己搞错了。刚好前天,鲁迅中学柯桥校区开学,第一批不需要考试的512名考生全部招齐。把这作为由头, 512个考生,蝴蝶效应马上显现出来了,逼迫我们不得不调整政策,对既定政策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这样一收,责任不就没有了嘛。

“我们做过统计,符合条件的总共一百多户。这里面,有几十个孩子能考上,有的就是加20分也考不上,所以能利用政策的也就几个人。”戚晓宁认为,这个政策有点问题,出台的不是很审慎。

他还强调说,加分政策不可能是教育局单独出台的。所以,暂停声明,以宣传部的名义发比较稳妥,毕竟,宣传部是代表县委的。

剑指商品房

无独有偶,加分政策出台前一个月,绍兴县教育局已经出台了一份“类似买房加分”的文件。

2008年4月16日,绍兴县教育局公开《绍兴县2008年师范类毕业生公开招考办法》。办法规定:新招聘的教师,试用期满后,对考核合格的人员,凡购房居住在柯桥城区(四个街道)的,经县监察局会同县人事局、县房管局核准购房居住情况后,由县人事局、教育局办理转为事业单位正式编制。

绍兴县此次共招聘115名师范毕业生,由于受众面较小,这个政策没有引起大的反响,但在新招教师内部争议颇大。

“买房才有编制,这不是霸王条款吗?”说这话的是王芳。

今年毕业于绍兴文理学院的王芳,参加了前不久举行的绍兴县师范类毕业生招考,经过层层选拔,王芳从5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但碰到这个政策却让王芳感觉很意外。

王芳家住绍兴县南部山区,父母都是茶农。好的年景,一年也就收入8000元左右,不好的年景只有约6000元的收入。今年的南方雪灾对王芳一家打击很大,收入不及往年的一半。20多年来,父母就是靠自家的几亩茶园供养王芳一直读完大学。

原本工作后,王芳想靠住房公积金贷款买房,把父母接到城里,可是政策完全击碎了她的打算。

“现在教育局买房才有编制,对我这样的家庭来说,没有编制如何买房?政策只会造成恶性循环。”王芳说。

尽管教育局宣称,派遣制员工(无编制)与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享受同等待遇,王芳却不相信。

“编制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没有编制就很不稳定,不但工资低,考核机制与有编制的不一样,年终奖也只有一半,还没有住房公积金,更可怕的是无编制评职称很难,教师可是靠职称吃饭的呀。”王芳告诉笔者。

面对政策的不公,王芳的选择是忍气吞声。现在找工作太难,对于那些至今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来说,她认为自己已经很幸运了。

和王芳一样,许多人认为这与“中考加分”一样,是政策制定者在服务房地产。

绍兴县宣传部却有不同解释。

戚晓宁说:“由于不收借读费,近年来随父母来绍兴的外地适龄入学儿童非常多,师资力量吃紧,县里只有大量招老师。但县里的考虑是,这么多子弟学生,以后别的地方资源优化配置后,教师提高工资,这些新招来的教师拍拍屁股走人了怎么办?这么多小孩怎么办?”

“县里鼓励买房,补贴力度很大,市场价5000一平方,我们提供的人才房每平方只有1800元(90平方以下,超过90平方,按1980元一平方),另外给予两万元的安家费。一旦买房就安家落户了,就不会轻易离开。新县城要发展,城市化进程要加快,没有人气的话,一座空城有什么意思呢?”戚晓宁向笔者解释。

戚晓宁所说的人才房,就是人才适用房,绍兴县共实行了两批。2006年下半年推出第一批,申请条件是:外地本科以上,或本地研究生以上,或是有中高职称的人。2007年初开始申请第二批,涵盖外地本科以上,或本地本科以上,或是有中高职称的人。

李建忠给出的理由是,上头是有文件的,我们只是奉命执行。

李建忠所说的文件是指“绍县人[2008]8号”红头文件,这份由中共绍兴县委组织部和绍兴县人事局联合制定的《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若干意见》称,为进一步规范全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工作,促进柯桥城区人口集聚,引导干部群众参与和支持县城建设,加快柯桥城市建设,特出台该《意见》。

《意见》明确指出:全县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在同等条件下,居住在柯桥城区的优先录用;全县事业单位新招聘的工作人员,对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的人员中,凡购房居住在柯桥城区(四个街道)的,由县人事局办理转为事业单位正式编制职工。

至此,在新县城买房才能享有事业编制的政策已经推广到绍兴县所有事业单位。

政府的胃口

在笔者的采访中,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把矛头指向绍兴新县城――柯桥的楼市和造城运动。

1983年,绍兴地区规划调整,绍兴县城改为绍兴市越城区,周围农村划给绍兴县,绍兴县政府借驻越城区办公。所以一直以来,绍兴县是“有县无城”。2001年3月,绍兴县政府整体正式搬迁柯桥镇,从此拉开了新县城建设的序幕。

绍兴县是中国轻纺基地,被称为“浙江第一县”,连续多年入围全国十强县,同时作为省管县,绍兴拥有比较大的财政自。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绍兴新县城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8年时间,累计投入360亿元用于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县城面积从10平方公里扩大到44平方公里,城市户籍人口由几万人增至近20万。

2007年3月,绍兴县委县政府推出“611”建设计划,用6年时间,建成100幢15层以上的高层企业总部大楼和现代商务大厦;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

同时启动的还有房地产“611”,6年时间建设100栋高层住宅和10座精品楼盘。计划“一年奠基础,三年出形象,六年基本建成”。

根据笔者获得的资料显示,截至目前,绍兴县已建成“611”工程高层住宅40余栋,建成和在建的高层企业总部大楼50多栋。

绍兴县招投标网上的公开资料显示,2006年绍兴县城有36块土地拍挂,到2007年,这一数字增长到74块。熟悉绍兴房地产市场的房产经理杨光说,县政府搬迁以来,绍兴县每年递增几十家房地产项目公司。

当地许多传统的纺织印染企业,纷纷转型投资房产,据一位在某印染集团任职的高管透露,绍兴几乎所有的大型纺织、印染企业都有自己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有的甚至连主业都不做了。去年一年,绍兴县就有190多个房地产项目公司在运作。

根据杨光的调查和绍兴县建管(房建)局的统计数字,绍兴县城平均每年的居民迁入量约2万人,能消费掉2千到3千套住宅房,按一套房子120平米算,绍兴县城每年的住宅房销售量在25万至40万平米之间,算上户型的不断加大和老柯桥人的新生代结婚换房,按目前的状况,一年的销售量也不会超过60万平米,但今年的商品住宅楼的供应面积为180万平米,供远远大于求。

杨光断言,今年绍兴县的房地产销售肯定比较困难。

原材料的上涨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飙升,使得今年绍兴县的纺织品贸易大为缩水。这里生产的纺织品主要供应出口,最大的市场就是美国,美元贬值使对美出口大幅萎缩。根据笔者获得的信息,定单往往都是按去年的价格定的,原料的上涨导致成本上扬,而进口方又不愿加价购入。这样,形成的结局是,许多贸易公司宁愿支付违约金,都不愿出单。

本地的经济虽然强大,但经济结构主要是比较单一的纺织品贸易,与之相关,做贸易这批人成为消费房产的主流。杨光曾花费半年时间,做出了绍兴县迄今唯一的图表――纺织品贸易和房地产销售的走势图,在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走势的一致性。

纺织品贸易的不景气,导致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对‘611工程’”,政府补贴力度很大。但问题是,房子盖好是拿来卖的。政府照顾的越多,造楼这帮人越慌。其实房地产形势好,不需要照顾,我卖掉有钱赚就行了,现在是卖不掉,你补贴我再多也没用。”杨光告诉笔者。

根据他的计算,绍兴的房地产已经占到其经济的30%。“去年拍了一百多块地,竞争激烈,今年流拍很多。商品房市场反应冷淡,就连为数不多的几个新楼盘也卖不动。”

“但政府手里囤积的土地非常惊人,这几年的拆迁非常厉害,县城周边大量土地已经转化为建设用地了。”杨光连用两个“非常”。

为了搞活房地产市场,绍兴县政府不遗余力。特别对第三产业支持力度更大,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房租补贴、税收补贴、财政奖励、品牌建设奖励。

个体在新县城买房,政府给予住房商业性贷款财政贴息,补助标准为住房贷款额的1.5%,共补助两年。人才补贴,可以享用从2.2%到3.7%不等的购房补贴,按购房款总额连续两年每年补助2.2%到3.7%。

“这是政府在集聚人口”,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刘维新说,但按照国际惯例,城市人口达到80―100万,人口积聚效应才会显现,第三产业需求才跟得上。绍兴新城人口这么少,扩张不合时宜。

认同感缺失

事实上早在政策出台前,关于绍兴房地产的小道消息早就满天飞了。进入2008年,绍兴县城多块土地流拍,楼市低迷,在当地已是不争的事实。

据一位当地建筑设计院的建筑师透露,他们2007年审核的设计图纸,柯桥新城比整个绍兴市区还多。“造这么多房子,县政府要负责,因为土地的出让权在他们手里。住宅、写字楼突飞猛进,原因无非是要建设大柯桥,实现大发展,这是一种常见的政绩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本地教师说。

他认为最关键的是,现在政府犯错,居然让民众来买单,这实质上是一种对民众的公开掠夺。据他透露,很多在新城上班的人,他们住在市区,每天上下班在30分钟车程的市区和新城之间奔波很不方便,许多年轻人便自发联系公交公司,要求包车。结果,这个要求被政府制止了。意图非常明显,就是逼迫你去柯桥买房。

可现实是,许多绍兴县的老百姓不愿到新县城买房。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绍兴东南部的平水、王坛、陶堰、孙端、稽东、兰亭、福全、富盛、漓渚等镇,在文化心理上只认同绍兴市区(原来的老县城),对他们来说,进城就是进市区。在市区买房安家,是许多绍兴富裕农民祖祖辈辈的愿望。新县城――柯桥,在他们看来,就是个卖布的地方,历史沉淀无法跟绍兴市区相比。

平水镇郊的刘振海,今年57岁,是个雷竹专业户,家里世代以种植雷竹为生,这个镇也被称为“浙江雷竹之乡”。自家8亩雷竹,一年下来竹笋的收入有2万元左右。随着竹笋价格的看涨,刘振海预计今年的收入可达3万元。

今年年底儿子要结婚,刘振海夫妇拿出一生的积蓄交给儿子,在去年八月定了一户120平方的三室两厅,尽管儿子在轻纺城做生意,他们却没有把房买在新县城,而是安在了绍兴市越城区。

当初买房的时候,一家人也有过争论。最初儿媳妇认为买在新县城比较好,工作比较方便。但刘振海不同意,离家太远,回家不方便,“再说了,它能有市区好吗?”后来儿子考虑到将来子女的教育问题,最终取得一致意见。

这么多年来,刘振海就去过柯桥新县城两次,一次是2003年儿子刚到柯桥工作,他去给儿子送被子。一次是2005年,他到新县城给家人更换二代身份证。

平常从不去县城,他认为柯桥很远,不论在距离上,还是心理上。

与老爹相比,儿子更为现实。“柯桥新城,少有娱乐场所,医疗水平低,文化设施少,图书馆、公园、游乐场都跟不上,又没有绍兴市深厚的文化积淀,凭什么吸引人入住?”

这基本上能代表市区周边及绍兴县东南部原住居民的心态。

在当地最火的网上论坛――绍兴E网,一位孙端镇的网友发帖说,我们孙端人到城里去,就是去越城区,而不会去我们的县城柯桥,因为对我们孙端人来讲逛城就是到市区,而不是柯桥县城。平水、王坛、陶堰、孙端、稽东、兰亭、福全、富盛、漓渚等,这几个镇的人也没几个会去柯桥县城的。

另一位平水镇的网友说,我是平水人,我非常爱家乡,爱平水,爱绍兴。但我却从没把柯桥县城也看作家乡。奇怪了,我甚至不习惯把柯桥人与绍兴人混为一谈,柯桥好似一个非常远的地方,与新昌、嵊县差不多。

在绍兴县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绍兴市越城区地处中央,把整个绍兴县一分为二,而柯桥新县城则偏北一隅,绍兴县东南部乡镇被市区阻隔。

对许多人来说,柯桥是个赚钱的地方,论及消费和居住,人们选择的是市区。

绍兴市历史悠久,建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先秦时,越王勾践迁都会稽(绍兴),绍兴成为中国东部的政治文化中心。南宋时改称绍兴府,沿袭至今。碧水乌篷、社戏石桥、王羲之、陆游、蔡元培、鲁迅,绍兴市区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积淀。

柯桥虽也是著名的江南水乡,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区开发,已丝毫看不到古镇的影子。在绍兴县政府网上,对新县城柯桥的介绍是,柯桥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

年轻的轻纺城难抵古老的绍兴城对百姓的吸引,对绍兴的百姓来说,文化才是根。

(文中王芳、杨光为化名)

上一篇:湖南雪灾后沉甸甸的谷穗 下一篇: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