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供应链追溯性探析

时间:2022-07-12 12:06:45

农产品供应链追溯性探析

1农业食品供应链及其可追溯性

供应链是一个由成员组成的,包括供应商、生产商、仓储中心、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在它们之间流动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网络[1]。通过对供应链各种活动进行管理,消费者能够得到所期望的产品。为强调满足客户期望,一些学者也把这个过程称为需求链管理。农业的产业化与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变化相联系的不确定性使得农业食品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减少集约农业日益增长的交易费用是农业食品供应链管理利益的核心所在。在农业食品供应链的任何阶段,可追溯性是指:逆向可追溯到农产品原料及其在供应链中的原始生产商和之前的处理者,前向可追溯到违反安全和质量标准的农产品并将之召回。完整的前向及逆向追溯能力对于提升下滑的消费者信心并减轻公众对与食品有关的死亡或疾病的担心非常关键,产品、过程、基因、原料输入、疾病及有害物、度量标准的可追溯性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农业食品可追溯性框架。与农业食品可追溯性相关的是农业综合企业越来越多地运用了供应链管理的原则。从农产品市场和加工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确保有质量保证的产品和服务向消费者的一致配送;对消费者和其它利益共同体来说,供应链管理集中在通过有效配送安全得到担保的、合意的和良好品质的食品来提高供应链的绩效。一个有效率的供应链必须具备六个基本条件:运作规模、战略联盟、生产的灵活性、供应的连续性、质量控制和通讯。农业食品供应链管理应该在有战略联盟的企业间执行,对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要求在参与企业中进行某种层次的信息共享、联合作业、合作和协同。

2农业食品供应链可追溯系统

2.1建立农业食品可追溯系统的目的和要求

农业食品可追溯系统可基于不同的目的建立,如:增加农业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度,增加消费者对农业食品安全的信心;减少责任纠纷的风险;提高召回问题农产品的效率,减少费用并加深消费者对供应链的印象;加强对家畜的流行病学控制,有效控制与农业食品有关的诸如口蹄疫、禽流感等疾病。建立一个适当的农业食品可追溯系统必须满足三个基本要求:(1)供应链中的所有参与者应该是可识别的,包括生产者和非专业生产的农民,如果可追溯系统是用于家禽流行病学的控制的话,后者的识别尤为重要;(2)有一个独特的动物识别系统;(3)所有供应链成员之间有可靠和完整(对完整性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的信息传送。

2.2农业食品供应链中可追溯系统的基本类型

A型系统中的每个供应链节点从它的前面一个节点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该类型系统的优点是要传送的信息量比较少,因而交易费用较低;缺点是每一个节点在所传递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必须信任前一节点,这对紧急情况的处理不利。B型系统中的每个供应链节点从所有之前的节点接收相关信息,信息的完整性得到了有效控制,其跟踪和追溯的速度比A型系统要快很多,供应链的透明性也比A型系统要大;缺点是每个节点要传送的信息量增加了。C型系统中的每个供应链节点为一个单独的中央组织提供信息,由中央组织来为整个供应链组合所有的信息,这可解决信任问题,也使跟踪和追溯理论上能很快得到执行以及整个可追溯系统能得到有效的维护;缺点是总费用可能较大。在欧洲牛肉行业可以找到C类型的可追溯系统。为了应付牛绵状脑病危机,牛肉行业使用了一个基本版本的可追溯系统:每一个牛肉的包装都包含了牛的出生地、成长地以及屠宰地的信息。这些信息来源于一个身份识别和注册系统,在荷兰,每头母牛的两个耳朵标签上写着在它出生时获得的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编号,这个编号和其他一些附加信息(如出生农场的唯一代码)在中央数据库注册。当小牛或母牛离开农场的时候,这个传送过程必须在发送方和接收方通过使用一个自动化的语音拨号系统同时注册。用这种方式,一头母牛理论上可以在任何时候被逆向追溯和前向跟踪。但2001年荷兰口蹄疫危机期间的经验表明,用于牛的这种身份识别和注册系统并不十分安全,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牛都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这就延缓了对可能被感染的牧群的追溯和跟踪。值得重视的是,只有一小部分案例把与追溯受污染的消费者食品历史有关的经验整理成档了,另外,早期阶段的农业食品预警系统对公众在食用受污染的食品前的保护仍然不够。

2.3可追溯系统的架构

可追溯系统的架构包括:物理供应链的管理、维护可追溯性的并行信息系统的管理、管理和实现生产及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三部分,本文主要就前两个部分进行讨论。一般而言,可追溯性对供应链结构以及企业如何进行组织有影响,建立可追溯系统需要非常紧密的协调。

2.3.1农业食品供应链的管理农业食品生产中的物流管理是可追溯性的一个关键使能器。动物供应、屠宰时间和位置、饲料运送及其他相关方面都应该在供应链中得到紧密协调。在我国,猪肉供应的典型物流过程为:农户、养猪场收购点屠宰点批发市场售卖点消费者。实践中这样一个供应链存在如下的缺点:(1)供应链上下环节连接不够紧密,容易断开;(2)屠宰点分散,对屠宰点的跟踪监测不力,居民难以吃上放心肉;(3)集成度不高,市场信息难以传递到原始生产商。由于猪肉供应链的上述缺点,使得猪只在出生、饲养、在不同地点间的转移、被屠宰等过程中都没有能够被仔细跟踪,因此,一旦有危害食品安全的危机事件发生,将很难应对。实际上,我国其他的农产品供应链大多存在类似的问题,不重视基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归档,也就谈不上对农业食品危机的有效处理。因此,加强农业食品供应链的管理是建立可追溯系统的第一步。

2.3.2维护可追溯性的信息系统可追溯农业食品供应链中的信息系统正朝Web集成的方向发展,它包含有两个关键部分:(1)数据库和应用本身;(2)收集和记录数据的信息硬件。维护可追溯性的信息系统应该是实时的并且对任何人都是透明的。例如,国外一些农业综合企业已经允许其消费者在线追踪他们所购买的农产品,输入产品包装上的代码,就可以了解商品来源的农场和加工工厂、任何的质量担保测试及其结果。一个可行的维护可追溯性的方案是:首先,作业级系统(如ERP)负责处理运作过程中的所有原始数据,分析实时定量公式,捕捉最新的能够被用于支持可追溯性的数据;第二,这些数据的一个子集(如饲料配方识别、与农场或屠宰场相关的任何测试)被上载到企业intranet服务器数据库,该服务器连接了包括饲养场、农场、屠宰场等运作范围内的计算机;第三,基于web的intranet模块负责将用来确认可追溯性(如耳朵标签识别号,测试结果,价格等)的信息添加到Internet数据库,使供应链中其他伙伴能够访问到这些信息。这种方案的优点很大部分在于它捕捉到了生产管理系统(ERPs)的数据,使得信息能被安全有效地传送给供应链中的上下游成员。很明显,越有效地捕捉到进入系统的数据,这些数据就变得越有价值,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架起桥梁是可追溯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利用条形码、RFID、可移植的芯片等技术来捕捉生产信息,降低了数据收集的费用,提升了准确性并且避免了人工输入的差错,这种能力也是可追溯信息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用于农业食品供应链可追溯系统的技术及其发展

现代农业是由信息驱动的、高度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为了建立可追溯的农业食品供应链,需要用到包括产品识别、质量及安全测量、环境监测、信息处理(捕捉、分析、存储和传送)以及系统集成等在内的技术,这些技术(集成)对减少交易费用以及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可追溯的农产品是必要的。例如地理信息系统、远程遥感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集成能远程收集有关单个动植物和某个农场区域的数据,这些数据经处理、传送并最终被表示成可视化的关于产品及区域属性的信息;环境监测技术能监测气温、相对湿度、大气成分、污染物对食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的影响;等等。技术的发展能够提升可追溯系统的兼容性和可用性。例如:可用射频识别设备(RFID)取代前面提到的耳朵标签;在DNA结构没有因为加热等处理而受到破坏的情况下,利用DNA识别技术可往回追溯肉类产品到单个动物;免疫学识别可用来批量识别小动物如鸡鸭。可追溯系统的发展将包含更多额外的信息,如动物或农场微生物污染(如沙门氏菌)的历史数据、单个动物生产及其后代信息(可用于对动物饲养价值作出判断)、动物原始生产环境(生活条件、药物使用)等,这样一些信息加强了产品区分和标识。

4小结

可追溯农业供应链的出现是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发展的结果,它的意图是允许对从农场到餐桌的供应链中的产品进行完整的前向和逆向跟踪。作为预防性的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工具,可追溯性有助于构建信任、增加消费者对食品系统的信心。本文所讨论的农业食品供应链可追溯系统的概念、可追溯系统的类型及架构等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例如如何利用系统集成技术(如WebService)扩展可追溯系统架构使异常事件的发现、报告、处理、归档自动化。另外,考虑到农产品可靠性中产生的诉讼前景,与农产品可追溯性相关的测量和刻度标准的开发应该引起研究人员和处理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政策当局的注意。

上一篇:创建药品安全区实施意见 下一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及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