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检查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时间:2022-07-12 08:02:57

B超检查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摘要] 目的 探讨B超检查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5例经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为胃癌的超声学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5例中,发生胃窦部8例,胃底及体部4例,以贲门部癌为主3例,6例超声学检查显示胃壁呈局限性,5例呈胃壁弥漫性增厚,1例肝转移,2例腹水,1例胃内大量潴留液。结论 B超在有胃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B超 胃癌 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116-02

我县属胃癌症高发区,胃癌居高,死亡率高,胃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在胃癌的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利用上述检查方法开展大面积普查在临床工作中仍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笔者收集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1月在我科进行B超检查中疑诊为胃占位性病变并经CT,胃镜,手术,病理学证实为胃癌的15例病例资料(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B超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5例中,男12例,女3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0.4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纳差、呕吐等。

1.2方法

超声检查使用HDI-5000或HDI-3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控头频率3.5MHZ。检查前禁食、水8-12h以上,检查时依次采用右前斜位、仰卧位、坐位、右侧卧位,对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做多切面系统检查,了解空腹胃腔的大小、有无潴留液,胃壁厚度或有无异常回声。如有异常回声再口服胃填充剂400-500ml,重点观察胃壁的结构和病灶的部位、大小及侵犯的程序、与毗邻器官的关系。

2结果

2.1病变位置:共15例,发生于胃窦部8例(占53.3%);胃底及体部4例(占27%);以贲门部癌为主3例(占19.7%)。

2.2超声学表现:共15例,6例超声学检查显示胃壁呈局限性,厚度约1.5-3.4cm;5例表现为胃癌弥漫性增厚,厚度约1.0-2.4cm。增厚的胃壁多呈非均匀性,其中2例呈“假肾样”低回声团块2例呈“靶环样”的低回声团块。15例中,超声检查发现病变侵及肌层者5例,主要显示胃壁第3、4层回声线消失,但第5层线尚完整;侵及浆膜4例,主要表现为胃壁第5层强回声线不清;侵出浆膜层2例,主要表现为病变向外生长,胃壁第5层强回声线中断。邻近器官检查,超声发现肝转移1例,腹水2例,胃内大量潴留液1例。

3讨论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胃癌早期没有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易造成误诊、漏诊。X线钡餐检查、胃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在胃癌的诊断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大范围的普查中应用尚存在一定的困难。以断面解剖为显像基础的超声检查在进行肝胆检查进可以发现上腹部含气肿块及胃壁不均匀增厚,对胃部肿瘤作出提示性诊断。并且超声学检查可以进一步显示病变的大小、范围、程度及肿块的内部情况,肿瘤对周围结构浸润及腹腔内转移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窥镜及X线检查的不足。

胃癌在超声学检查中可有一些较为典型的影像学征象,大多表现为胃壁弥漫性或局限性的不均匀增厚,位置、形态较为固定,部分可见“假肾样”或“靶环样”的低回声团块,胃腔内可见潴留液。胃癌仅位于黏膜层时在超声检查难以有阳性表现;侵及肌层时,病变部位的胃壁第3、4层回声线消失,但第5层线尚完整;侵及浆膜时,相应部位的胃壁第5层强回声线不清,侵出浆膜层时,可以发现病变向外生长累及邻近结构,胃壁第5层强回声线中断。此外,超声还可显示邻近器官及胃周淋巴结的情况,对胃癌的分期作出初步的判断。

超声学检查时胃癌需与胃部非肿瘤性疾病鉴别:胃粘膜脱垂增厚的胃壁随蠕动间断出现或消失,较易鉴别;胃粘膜巨大肥厚症在超声学上主要表现为底部及体部胃壁呈弥漫性、均匀性增厚;良性肿瘤瘤体较完整,边界清,粘膜下层及肌层回声良好,与其他恶性肿瘤的鉴别有待进一步探讨。

超声学检查操作灵活简便,无痛苦无损伤,且费用低,患者易于接受。但必须客观指出,经腹壁超声检查对胃癌早期诊断、更准确的定位及分型分期尚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对残胃之检查,由于显像液在胃腔的停留时间较短、熟练程度直接相关。如常规上腹部检查时发现胃壁不规则增厚、胃内潴留液等,结合临床可提示进一步检查,减少漏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908.

[2] 张青萍,现代超声呈像鉴别诊断学[M].江西: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87.

上一篇: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手术治疗方法探讨 下一篇:头孢替唑钠治疗呼吸道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