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量才时期的《申报》经营之道

时间:2022-07-12 05:44:27

史量才时期的《申报》经营之道

摘要: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动荡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报业全面发展的时期,《申报》作为中国第一家商业性报纸,它经历了初创、全盛到衰退三个时期。本文对民国时期史量才带领下的《申报》经营之道做了系统的分析,它的经营策略值得现代报业学习借鉴。

关键词:民国时期;《申报》;经营策略

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申报》的创办者是英国人美查,创刊于1872年4月20日,最初名《申江新报》,为双日刊,为了获得中国读者的欢迎,《申报》一直由中国人主笔。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商业性报纸,《申报》创办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赚钱,因此美查十分重视办报质量,在美查的精心经营之下,《申报》的发行量不断上升。后来席子佩主持《申报》,正值上海报界同行竞争剧烈之时,由于在言论精辟,编排醒目方面不及其他报纸,《申报》的销售受到影响。

直到1912年史量才接办《申报》,销售量才逐渐上升,到1922年,《申报》的销量为平均每日销量5万份。在史量才的带领下,1938年申报仅有形资产就达到了150万元,成为在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大报。

一、史量才时期《申报》发展概况

1.经营方针

史量才在《申报》经营上,坚持“不偏不党”的立场,不得罪执政当局。以“广告第一、新闻第二、言论第三”为报纸的主要经营方针,以“无党无偏,言论自由,独立之精神、服务社会”为思想核心。史量才的这种“用之读者”和“纯以社会服务为职志”的办报理念,从本质上说就是坚持以读者为本,这与当今倡导的媒体从“传者本位”转向“受众本位”的新闻改革取向是一致的。

2.组织结构

1906年时,《申报》经理部和编辑部工作人员不超过20人,到1922年,发展为编辑部20人、营业部42人共62人的规模。《申报》在早期时和当时几个成功的民营大报一样,实行资本主义股份经营制,1932年《申报》成立总管理处,作为主管全报馆事务的最高机构,随着馆内人数的增长,印刷技术的改进,报业竞争的激烈,申报馆的组织结构呈现出工业企业最早出现的直线职能结构式。而其《申报馆组织系统表》中,清楚地标明了各个部门。(如图)

3.人才制度

史量才重金聘请当时国内一流的记者为其撰写新闻通讯,其中尤以著名的记者黄远生和邵飘萍的北京特约通讯出名。在人事制度上,史量才实行两套策略,一方面坚持“子弟兵能尽忠”的家族式管理,另一方面,采用“打破惯例破格录用”的办法,常常把工人直接提升为职员,还效仿西方报纸公开招考新闻从业人员,使一些人才能通过考试进入《申报》。

除此之外,《申报》还实行特殊的薪金制度,以便于调动职员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报纸的销量由1917年的2万份增加到1920年的3万份,1922年达5万份,1935年更是创下15万份的记录。

二、史量才时期《申报》的经营策略

1.广告策略

史量才认识到了广告费对报社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企业的重要性,专门聘请广告专家张竹平出任经理,在申报馆设立广告推广科,派出外勤四处招揽广告,改进广告设计,代客户绘制广告图样,撰写文字说明,大力发展广告业务,这些做法在当时的中国应属首创。到1915年4月,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申报》刊登广告的面积超过其所刊载新闻的面积,广告收入大幅度增加,之后,《申报》继续创新,开始追求广告形式的多样化,根据报纸版面的不同,分别推出了价格不等的“论前广告”、“后幅广告”、“中缝广告”、“紧要广告”、“特别广告”、沿边的“特别广告”等几大广告等级。在广告费用方面,《申报》的广告经营体现出了尊重社会道义与关怀平民的身后意识,如在广告收费较高的“紧急告白”广告版面中,为一些丢失幼童的贫民家庭免费做广告,但是《申报》并不止于简单的广告收入的增加,而是着眼于章程的制定、经验的积累,对广告的刊登方法、程序、规格、价格、折扣及更正方法等做明文规定,使整个广告经营有章可循。

2.发行策略

由于竞争激烈,近代民营报纸在致力提高发行量时,特别注意以内容带动发行,既靠增刊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开拓新的读者群,又靠在本埠以外的城市和地区增设地方版、争取外地的读者群。美国报业大王普利策说过:“如果他想拥有任何影响力的话,如果他想完成任何有价值的事业的话,就必须有巨大的发行量。”除了设立广告科、推广科,史量才在《申报》还设立了发行推广科,其主要任务就是提升发行量。发行推广科在争取本埠订户的同时,努力向外扩展争取外埠读者,具体做法就是派人到全国各地征求机关、团体和个人订户,然后根据火车时刻精心设计邮政路线,发向外地的报纸先印刷,及早捆齐上车,使邻近上海的若干城市能天天读到当天的《申报》。1935年,其15.59万发行量的鼎盛时期,除上海56050份外,江苏34950份,浙江14300份,安徽12400份,值得注意的是,相对的偏远华北地区绥远,察哈尔也各有70-80份,16份。

3.内容管理策略

为加强《申报》报道的新闻性,史量才启用陈景韩为《申报》的总主笔,陈景韩将新闻写作归纳为:确、速、博,他聘用诸如黄远生、邵飘萍等一批在旧中国新闻界颇有影响的人常驻北京及其他大城市,甚至在日本巴黎纽约等国际大都市也聘请了专职或兼职通讯人员,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信息网络;同时支持创建“申时电讯社”,大量采用电讯,使其占每天新闻报道的半数,不仅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而且方便读者广泛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满足兼听则明的需求。《申报》一直注重报纸内容,保持个性,特别突出自己的社会新闻和评论,当时的时评写作班子由张蕴和、黄炎培、李组绅、陶行知等人组成,他们在一起讨论搜集资料,撰写出了一篇篇切中时弊的评论,抗战时期,《申报》发出一篇篇大快人心的评论,跟紧民心,使《申报》销量大增,读者对报纸内容的认可和接受,也对其本身的发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史量才时期的《申报》对现代报业的启示

1.注重发行,提高内容质量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报业作为传媒业,其内容十分重要,报纸通过提供能满足受众需求的内容从而吸引受众眼球,创造发行量,获得广告收入,但是如果通过非正面的内容报道吸引读者,无疑对自身影响力的形成无益。一个媒体要想形成影响力,需要把握时代社会的脉搏。媒体站在这样的高度和具备这样的眼光后,需要将其转化为具体内容传播给受众,而这些都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报业就要靠广告与发行来增强经济收益。史量才拥有独特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带领《申报》进行合理的受众定位及自身内容定位,拥有良好的发行渠道与专门的发行队伍,从而增强了自身经济实力,进而足以保证报纸内容质量,相应的,内容提升,发行量也会增加,经济效益提高,而且有了内容保障后,报纸的广告业务便会得到发展。

2.扩展规模,大量储备优秀人才

在报馆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史量才开始着手于报馆规模的扩大,引进先进设备,建造五层报馆大楼,又以高价购买美国先进的印报机,使得申报馆具备国内一流的物质条件,形成了有竞争力的规模经济,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一流的设备不仅提升了《申报》的硬件,而且对于人才的保留也有关键性的作用。媒体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于是,接下来就要招兵买马,更新设备,高薪招募高端人才,才能不断扩大媒体规模从而扩大内容制作规模,现代社会人才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战略武器”,报纸只有拥有了高端人才,才能做出精彩的符合受众需求的内容,建立自身的影响力。

3.明确立场,谋求舆论中心地位,发展文化事业

“九一八”国难时,《申报》在史量才带领下进行政治转向,关心时政,发表慷慨激

昂的言辞号召抗日,并募款救国,一时成为舆论中心,对于现代报业而言,在获得经济硬实力和人才软实力之后,明确自身立场才能更进一步发展,当今世界各种事件发生,或大或小,需要眼光把握时机,借对某一重大事件的报道而声名鹊起,形成巨大的影响力,这样收获的不仅是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收获社会效益,形成品牌,发挥强大的影响力,同时,发展文化事业,跟紧国家文化进程,找准自身定位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庞荣棣.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袁英珍.《申报》经营管理的史量才时期[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3]刘立红.《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J].报海钩沉,2010,05.

上一篇:农村居民养老观念与模式分析 下一篇:对我国开发区建设中使用PPP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