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涛 在理想与商业中博弈

时间:2022-07-12 03:48:06

陈海涛 在理想与商业中博弈

非盈利的愿望

1996年陈海涛从鲁美毕业,在吉林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课程。1999-2011年进入中央美院油画系研修班学习。此后的事业重点也转移到了北京,那些年他常以艺术家的身份参展。每年保持两三个展览的频率。同时期的孙宁则在英国格林威治大学(Greenwich University)学习艺术管理,在伦敦的几年里,结交艺术家与藏家朋友,也细心揣摩过画廊管理与策展方面的工作。

站台中国从2004年开始筹备,2005年5月正式开幕。他们最初建构空间的模板是依据ICA(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想做一个中国的非营利型的艺术机构。有孙宁的理想,也有陈海涛的小愿望:“当年自己做展览从策展场地到一系列零星事儿都一手包办,没有地方没有平台,后来不做艺术家了,但是希望尽自己的力量给予年轻艺术家帮助和支持。”凭借着对艺术那种蒙昧的热情,一个非盈利的机构―站台中国在草场地落成了,那时艾未未的工作室刚刚进驻这东五环的小村庄,初步形成如今这里灰色的建筑调子,于是站台中国成为草场地第一家画廊。架上基本功扎实著称的鲁美一脉,年轻人更青睐的实验艺术,都是他们大力开发的对象。

―那几年站台运营的钱从哪来?

―其他渠道啊,比如我做设计以及其他的。

―那你有没有算过其他资金投入到画廊里的比例?

―那是绝对的百分之一百,因为我们幼稚嘛。

2005-2008年通过几年的实验,陈海涛发现非营利的模式在当时的国内无法生存,艺术市场发展较年轻的中国并没有类似国外基金会、赞助系统自上而下地对非营利型艺术机构的资金支持。站台中国几乎是跟目前国内成立较早的画廊红门、麦勒一起成长起来的,而非盈利的理想让陈海涛错过了中国当代艺术急速上升的黄金时间。

商业性VS理想

随着对行业的了解,知道自己之前做的并“不正常”,“活下去是最重要的”,陈海涛若有所思。2008年以后站台开始调整经营策略,寻找收入的来源――销售作品,进而出现了目前以商业销售为主的画廊和非营利的公共平台相互依存的站台中国。2010年5月成立的香港分部是站台中国进入国际市场的另一个窗口,是集项目空间、销售平台、学术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的展示空间。

陈海涛他坦然直到现在做的也不纯粹,纯粹的画廊都是强调商业性,而他当遇到一些中意的艺术作品,艺术理想又会不自主的从心里钻出来:“明知道他们的市场不会太好,也会主动去靠近。但是纠结的是商业依旧很重要很重要,会起到一种保障,商业性不够好,整个经营会比较脆弱。”

艺术家碰上了,相互了解合作,像爱情一样

2005年至今,站台中国以推广年轻艺术家成为画廊中的“另类”。随着当代艺术在中国的日益火爆,一批年轻艺术家陆续涌现。影像、装置、实验艺术,站台都有所涉及。当市场习惯以“标签”定义一家画廊的时候,站台的展览显得有些“杂”。但是,陈海涛认为媒介只是一种语言而已,最重要的是作品中在说什么,“我们关注的方向是对艺术的真正理解。”

―那最看重什么?

―艺术的标准就能构成一些绘画“根本性”的东西,不想看到他们做表面文章。

当更多画廊的情倾年轻艺术家,陈海涛今后两年却想做一些却想做一些成熟架上的艺术家了。“绘画它在中国最起码100多年了,中西方很多人、事,对这个事情的思考,技术的舒适度,语言的充实度都已经逐渐的好起来了,有一定积累。”

一位艺术家无论是否科班出身,对于一幅作品上所呈现的艺术语言的纯熟度,是否有不断否定自己的动力,这些都是陈海涛着重考量的。站台选择艺术家时也会把他放到国际化的视野下来评判,看他是否有继续发展的潜力,而不是单纯地重复一些“符号”。至于再具体的标准,陈海涛说,“那就凭感觉了,艺术家碰上了,相互了解合作,像爱情一样。”

离好还差的很远

常年在国外艺博会参展,看到外国人做事精益求精的态度,他会感慨国内参展方有时连作品陈设的横平竖直都做不到。陈海涛对自己的要求也很严格:画廊定做的拉门当年没做好,换季他总是要督促着重新涂一遍涂料,招待客人的水杯清洗后,他也总嘱咐手下用干纸巾再擦一遍,不留一丁点水痕。

站台在过去两年里做了两届“丛林”主题,强调了如今的艺术生态和艺术系统,以展览形式对艺术行业的思考。而在他眼里整个艺术系统是极其不完善、经验能力不足的。所有的业态都既初级又脆弱。

陈海涛没有确切的几年规划,“因为我只想把一点小事给做好一点,如果事情没做好我就一直纠结着。”

―事没做好难道你就不想跨过去了吗?

―我感觉跨不过去,一个事情做不好的话你下一个事情也做不好。因为中国人就差两个字:认真。

基于这个考虑陈海涛认为国内画廊佩斯的硬件做的最好,但是在中国在他心里只有一个最合格的画廊主―劳伦斯。

2004年签下来的土地,今年是站台进驻的第10年。 中国的画廊产业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历史。很多经验、行业标准、资金积淀、艺术品积淀、收藏家资源等等都无法跟西方上百年历史的画廊产业和艺术市场相比较。陈海涛觉得未来两年,“中国画廊业会很残酷,自然淘汰很多,竞争也很强。因为艺术资源的稀缺艺术的生态的脆弱都是不能改变的现实,但这种现实里边就看谁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

认真、踏实的做好事也是陈海涛一直坚持的。

上一篇:视觉的凝聚 杨参军绘画艺术展 下一篇:开启全民女性的无龄美白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