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显智慧,创设有效课堂

时间:2022-07-12 02:47:59

师生共显智慧,创设有效课堂

新课改下的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每一位老师都力求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无论是在转化师生角色,变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还是在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上,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但是,在目前的课改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课堂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把握不当,不能很好地利用教学资源等。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提高课堂实效性,对于一线教师尤为重要。今年,带着这份困扰我参加了在慈溪市桥头中学举行的宁波市初中思品教学研究活动。在本次活动中,郑乐安老师上了一堂题为《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的研讨课。同样的内容,曾经多次在我的课堂中出现,但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演绎思路给我全新的感受,令我受益匪浅。如何让学生和教师都散发智慧的光芒,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我结合本节课关于有效课堂的创设谈谈看法。

一、理清课堂教学思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有效的课堂需要清晰的教学思路,以使教学层次清晰,环节紧凑,活动形式多样,活动之间过渡自然。同时也能帮助教师把握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首先,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其一是什么是公平;公平有什么重要性。在教材中公平是指每个劳动者都获得与其劳动和贡献相当的物质利益,是评判社会公平程度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这对学生来说实在是太抽象了,也是我上课时所碰到的一个难点。郑老师没有直接讲起,而是以自己小学―高中―大学的几个经历作为切入点,轻松地得出结论: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而且这种比较要在同等条件下比较;公平是在付出和所得的平衡中产生;公平是相对的。通过“点的切入”方式,对概念剖析层次清晰,环环推进。紧接着郑老师又通过设问:你经历过哪些公平和不公平的事?有何影响?这些问题把前面教师及其学习生活这一“点”推向学生和社会生活这广阔的“面”。假如说在“点的切入”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在“面的铺开”过程中,则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堂课郑老师就是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验和感悟公平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中演绎得非常生动,分别从学习、教育、消费、收入、就业、医疗、体育比赛等方面展开讨论,使课堂掀起了一个个小高潮,而在讨论的过程中也不乏郑教师的正确引导。比如在课堂中,当有学生讲到“三鹿奶粉事件”不公平时,郑教师及时、分层次地引导学生分析其对患儿、对家庭、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并及时附板书设计,细节的处理非常到位,体现了郑老师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当有学生讲到在目前的社会招聘过程中男女不平等问题时,郑教师让学生分析其对企业、对个人,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当有学生讲到“农村优秀教师流失”时,郑教师不仅让学生讲影响,而且适时教育学生。郑老师还教育学生在遇到社会上的不公平事时,不能偏激,要全面地分析不公平现象,并补充国家和地方相应的政策,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公平对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解决本课的难点。郑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由点到面、清晰的教学思路创造了课堂的精彩。

其实这节课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完全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目前是很难完成教学目标的。课改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绝不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削弱。我们倡导教师主导课堂,绝不是主宰课堂,更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任由学生随意学习。课堂教学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有效地调控好课堂教学节奏,及时地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错误、不完善的观点进行适时、适度、有效的点拔与指导。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不断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二、尽显德育智慧之光,努力实现三维目标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追求“德育无痕”的教育境界,即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的感染下,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在外在事物的触动下,在自身生活的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郑老师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在教学过程中处处渗透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时时体现着对学生正面价值的引导。比如,在讲完自己的小学、中学、大学经历时,她适时地告诉学生:虽然老师也产生过不公平的感觉,但纵观自己三十多年的人生经历,感觉生活、命运都是公平的;当她的同学因病考试失利落榜时,她告诉学生:一考定终生的考试制度虽有缺陷,但是目前没有更好的选拔方法,而且适时地补充国家为改变考试制度弊端所采取的措施;当学生讲述自己看到的社会上的不公平事时,她教育学生不能偏激,要全面地分析不公平现象,而当不公平的现象你自身无法改变时,要全面分析,坦然面对。并且适时地播放了春晚感人一幕《听民工子弟的心里话》,使老师和学生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再一次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学生对于不公平的事跟老师之间有不同意见时,郑老师并没有因为学生的“冒犯”而对学生批评指责,而是通过自己的智慧与经验,运用生活中的案例,和风细雨地说道理,让学生在心理、感情上达到共鸣。在整堂课中,我始终能感觉到郑老师巧妙地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了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不留任何说教的痕迹。她用教学民主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让学生在无痕的意境中把一切变得那样和谐,在无痕的影响中把一切塑造得妥贴、自然。这是思品老师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

新课标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上三维目标的编排顺序上,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而目前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上,这一目标是最容易被忽略、淡化的。许多教师、家长、学生认为目前中学思想品德课缺乏激情,教师没有激情,学生也没有激情。我始终认为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除了看师生在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外,更重要的是要看师生是否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最终落实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通过这节课,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引领很重要。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帮助他们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在努力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基础上,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导地位,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公民、高素质的人才。

三、创造学生发言条件,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学生的生活经历是决定他们对周围事物评价的根本因素。他们有许多主观看法已经形成,其中有的看法很有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与社会规范、道德、价值观相冲突的。这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理解问题,对症下药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如果这样一些症状没有表现出来,我们便不能知道问题的所在。因此,首先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发言,让他们把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适当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主观直觉对事情作出一些感观的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堂课中,郑老师首先将自己的经历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然后再设置了问题:你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公平事和不公平事?有何影响?自然,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多面的,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关注家庭,关注个人。在热烈的讨论中,残奥会、消费维权、个税改革、兴奋剂问题、企业招聘……被纷纷提出来。这些事因为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或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而显得如此真实,所受到的教育是显而易见的。这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思考。学生活跃的思维,课堂热烈的气氛说明了一切。而这是解决本堂课重点的重要课程资源。

长久以来,我们更多地将教材内容、教师的知识经验与人格因素、教学设备与器材等因素视为教学资源,甚至误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学生本身就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他们热情迎接新的事物,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心情,洞察世界的真善美。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学生的视角可以让他们找到共同的兴趣爱好所在,让他们愿意参与进来,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样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到亲切,使他们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学中。这一切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的课堂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迸发的智慧火花。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充分理解教材、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地设计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情感的脉搏,创设合理的情境,抓住教育契机,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让思想政治课堂更加精彩。

上一篇: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课主体参与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