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城区内涝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7-12 01:53:30

防城港市城区内涝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要:内涝会极大地影响到城市的安全以及人们的生活,因此需要及时预防和治理。文章从两个方面对广西防城港市城区内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对内涝成因从降雨量、排水设施以及蓄水能力和管理等方面进行考虑,进而找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防城港;内涝成因;应对策略;降雨量;排水设施;蓄水能力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6-011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6.057

根据笔者的调查可以看到,最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球气候出现了逐渐变暖的势态,很多地方也出现了内涝的问题。防城港市城区内涝更为突出,防城港市城区(防城、港口)内涝主要是指因为连续性的降雨已经超出了防城港市城区内部排水能力,并且也形成很大的积水灾害情形。城市内涝的产生会对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以及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此项灾害产生的成因进行分析,最后找出对应的策略。

1 内涝成因

1.1 降雨量大

防城港市城区位于广西十万大山的南麓,面临北部湾,地处亚热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形成流域降雨的暴雨天气主要有锋面、变切线、西南低涡、高空槽、热带气旋等,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232.6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37.4mm。防城港市自1992年10月撤县设市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城区面积由原来的不到5km2扩大到现在的100多km2。由于城市化以及工业产业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全球气候变暖的状态中,由此产生了很多的极端类型天气,这种极端的天气也同样影响了防城港市。热岛效应会对城市的降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单单从降雨量方面来讲,因为城市之中的暴雨天气频繁增加,暴雨量也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汛期也会提前。尽管防城港市城区的排水系统正在逐步完善,城市下垫面不透水的比例也有所增加,这样雨水汇流的水力效率增加,以往的天然河道从弯曲状态变成直行状态,河网密度呈现下降趋势,堤岸由于人为原因的影响,在城区部分已经进行了河堤整治,变成水泥化了,雨水径流在排放时流速增加,让城市暴雨的汇流时间变短,这样的情形无疑加重了城市暴雨内涝的形成。例如,在防城港市防城区城区,1995年7月22日和2005年7月23日的两次雨量相似情况进行的监测和对比中发现,日降雨量分别是325mm和340mm,在最大时段内,一小时最大降雨分别为88.2mm和95.8mm,但是这两个年份的洪峰流量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防城水位站监测洪峰流量分别是2250m3/s和4120m3/s,相差将近一倍。

1.2 排水设施不完善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积也在逐步提升和扩大。但是相应的配套设施却没有同步完善,特别是城市中的排水管网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出现了现有的排水能力和洪水治理不相匹配的情况。防城港市老城区(主要是防城区)的排水管网建设的年代都比较早,并且建设时期的标准也很低,有些区域甚至没有排水管网,一些区域则是人们为了建房的需要而把原来开敞式的河道封砌起来形成沟渠,这样排水的能力就非常小,如果发生暴雨洪水,就会出现排洪不畅的情况。在新建的城区(主要指港口区和中心区),是由原防城区的边缘或者农业区域及海边滩涂通过填海造地发展过来的,因此基础排泄能力就不足,出现内涝的概率非常高。

1.3 蓄水能力不强

无论是修建水库还是一些沟塘及河道,都能够成为很好的蓄水池,有一定的蓄水能力,起到调节雨水的作用。在城市的扩建过程中,一些原本的沟地、河滩以及山塘等都出现了被占用的情况,由此影响了自然蓄水以及渗水的能力,蓄水设施越来越少、蓄水能力越来越弱。水库尽管能够承担蓄水的功能,虽然近几年也修建了白石牙水库这样的中型水库(设计库容2400多万m3),防城港市城区(防城、港口)蓄水工程有400多宗,蓄水能力2亿多m3,但是这与每年21亿多m3的径流量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再加上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人围库造塘、围库造地等,使蓄水工程的蓄水能力更是大打折扣。这样原本水库的蓄水能力大大被减弱或者不复存在,也达不到最初设计中所能发挥的蓄水作用。另外,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硬质铺装,例如水泥路段、柏油路段、河堤硬化、裁弯取直等,不仅绿化的面积非常小,并且降雨过程中的渗透性也非常小,经常出现路面积水的情况,特别是在遇到大雨或者暴雨的过程中,雨水和污水共同出现在路面上,加重了防城港市城区的内涝问题。

1.4 管理不善

排水系统在管理和运行过程中,必要的维护措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常见的有排水管道的建设搭接出现了错误,雨水管道被接入到污水管道之中,污水的管道会比雨水管道小很多,这样在遇到暴雨的时节,排污管道很难有能力对这些雨水进行排泄,由此导致内涝的产生。另外,还有就是一些不文明行为的出现也是管理不善的一个表现,在城市之中,尤其是餐饮业集中的区域,会有很多餐厨垃圾、瓜果皮以及动物和人类的毛发等随意丢弃和倾倒,堵塞了城市道路的排水口。

2 内涝的应对策略

2.1 加快排水设施基础建设

排水设施的滞后性是导致内涝产生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因此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就需要加强基础排水设施的建设。在这方面,要做好以下准备:首先,确立先修建好地下排水,后修建地上排水的城市建设理念和规划,按照现有的城市发展情况,做好城市排水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和规划,也就是不仅仅老城区进行排水设施的改造,还需要在新城区即市中心区规划时做好排水设施总体规划;其次,按照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逐步的建设,对于防城区老城区的建设重点就是对于一些水道管网的改造,不断提升建设的标准,尤其是人们生活工作中需要的基础性建设设施。在主要街道低洼地段容易产生雨水堆积以及内涝情况的地方不断地提升排水站的排水能力,然后按照科学的规划,合理地设立一些新的排水站,让雨水可以及时地得到排泄。每一个地区的建设都需要按照制定的指标以及设计方案完成。

2.2 加快城市蓄洪排水主干工程建设

排水的主干工程包含蓄水工程以及洪水排泄工程两个部分。防城区和港口区有很多中小型水库,具有很强的蓄洪能力,因此可以从此入手,对一些中小型水库进行全面的防险加固和整治,在现有蓄水能力前提下挖潜扩能,不断提升水库的蓄水能力。还可以依据城区的基本地势,按照其高低起伏的特点进行水系特点的划分,设定若干洪水排涝区,每一个区域内都要有蓄水池和蓄水设施,然后在降雨的过程中对雨水进行有效的调节。同时在城市建设中需要引进一些先进的理念以及先进的技术,例如可以使用一些能够有明显渗水性的瓷砖,也就是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的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或者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

2.3 建立城市内涝预防体系

在城市暴雨集中时间内,需要对近期可能产生的暴雨做好预报和及时的预警,做好防汛排涝应急预案,明确防洪减灾在每一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任务,事前、事中和事后该如何应对,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和权限都要明确。当暴雨洪水达到了设定的程度,就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展开各项防洪减灾工作,全力以赴抢险救灾,减少城市内涝产生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2.4 加强城市内涝的立法工作

很多发达国家中,对于内涝工作都会有明确的立法保障。例如,在美国,对于内涝会有强制性的防御法律,明确了内涝防范的规范以及治理的相关措施,一些手段也有比较详尽的规划和说明。我国立法防洪除涝方面的立法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也相应出台了实施条例,使防洪除涝工作有法可依。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侧重在对防洪工作的阐释和指导,对于内涝防治工作相对较少提及。一些地方政府也是对地面防洪情况较重视,各项防洪措施比较齐全,防洪抢险工作也会被当成是一定时间内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而内涝防治往往容易被忽略或者至少被不够重视。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对内涝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从法律层面入手,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将城市的内涝和防洪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也将此项内容作为政府考查官员的一项重要指标,使城市内涝治理纳入到法制化建设的轨道当中。

2.5 强化暴雨预警和应急处置

防城港市城区位于我国暴雨多发的北部湾北部,十万大山南麓,台风暴雨频繁,每年因暴雨台风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当惊人。由于防城港市城区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暴雨从形成到造成灾害时间很短,内涝形成也很快。因此要防治内涝灾害,必要的预警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在暴雨洪水发生的时间段内:首先,利用现在信息采集和传送快的有利条件,增加雨水采集仪器的设置,更加广泛地采集雨水信息,提高内涝形成的预警质量;其次,增长预警预报时效,加大对未来雨情水情的分析研判,相应增加应对洪水内涝的预防时间,赢得主动,减少损失;最后,增加防守人员进行应急性的值守,对降雨强度、水工程蓄水能力以及排水状况进行密切的不间断的监控,以便第一时间对突况进行有效管理和处理。在高灾害的时期,也要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进行判断,根据不同的雨情水情制定出相应的防涝应急预案。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两个方面对防城港的内涝成因以及预防措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内涝的有效治理能够促进城市生活以及各项工作的有条不紊进行,并且引起城市内涝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并且为国家内涝的治理谏言献策,从根源上减少雨水的径流量,提升排水设施的利用。

参考文献

[1] 李宝玉.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内涝治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9).

[2] 梁亚东.合肥市老城区内涝治理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6).

[3] 梁稳.内涝治理的实际案例分析与设计[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5,(7).

作者简介:符立维(1966-),男,广西浦北人,广西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工程师,研究方向:防汛抗旱。

上一篇:初中生科学素养在语文学习中的养成 下一篇:小组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