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生态调查报告

时间:2022-07-12 01:46:54

民俗文化生态调查报告

蚕丝生产民俗是指在整个蚕丝生产过程中蚕农们世代相传的生产技艺和知识,以及围绕这一生产过程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所产生的带有鲜明地域蚕丝特色的民俗事象。这一些民俗事象,在一个特定区域的集中体现,又形成了这个区域独特的文化生态。

为了进一步做好对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的保护工作,弘扬我们悠久的丝绸文化,经支部党员丰国需提议,农工余杭支部于2008年春组成了调研组,对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的文化生态保护进行调研。此外,我们的调研还得到了省民俗专家、杭州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副主任顾希佳教授的大力支持。经过近半年的走访,我们基本完成了对塘栖镇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文化生态状况的调研,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塘北村蚕桑生产及相关民俗概况

塘北村座落在余杭区塘栖镇的北部,是塘栖镇的第一大村,2003年由塘栖镇三个大村——姚家坝、龙光桥、郑家埭三村合并而成。目前全村有1351户农户,总人口约为5160人。全村土地总面积为7422亩,有耕地5013亩,桑地1600亩,果地647亩,鱼塘162亩。该村主要经济构成有蚕桑、枇杷、果木、家禽、水产等。其中,蚕桑的比重很大,目前约有90%以上的农户还在从事蚕桑生产,每年蚕桑生产占农民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是整个余杭区的第一养蚕大村。

塘栖镇作为余杭“丝绸之府”的主要代表区域,曾拥有极其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工业的崛起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蚕桑生产下滑严重。目前,塘栖镇的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塘北村一带。据2007年统计,塘北村一年四期(春、夏、中秋、晚秋)共养殖蚕种1714张,占全镇90.4%(不含塘栖办事处),全年蚕茧总产量高达1501.7担,占全镇年蚕茧产量的90.4%(不含塘栖办事处)。按全年平均茧价980元/担计算,全村一年蚕茧收入达147.3万余元。其中春期蚕蚕种1165张,总产量达到1067.1担,占全年产量的71%。

蚕桑生产作为塘北村一种传统技艺,与当地村落社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长期的蚕桑生产过程中,当地已形成了包括口头文学、民间信仰、人生礼仪、节日庆典、民间工艺等各方面内容的一系列传统民俗。

但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塘北村的蚕桑生产也面临着效益比较低下,蚕农经营规模小,生产和市场风险大、丝绸价格一直在低谷徘徊等困难,极大地影响了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调查发现目前尚在养蚕的均是一些五十岁以上的老人,由于养蚕经济效益不佳,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那些年纪大了的老人,打工无人要,在家无事可做,只能靠养蚕赚几个小钱。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传统生产技艺以及与之相关民俗活动濒临消失的命运。

二、建议在塘北村建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

目前在杭州地区,像塘北村这样大规模养蚕的已绝无仅有,而当地与蚕桑生产相结合的民俗事象、蚕桑文化则更是弥足珍贵。如果现在再不加以保护,这些传统和文化一旦消失,就再也无从恢复。因此,从保护自身文化传承的迫切性来说,从保护“丝绸之府”的文化空间来说,塘北村这个杭嘉湖蚕桑文化代表性空间的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当前塘栖正在进行运河综合保护工程,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可以结合塘栖的运河综保工程,来保护我们历史悠久的蚕桑文化。至于具体的保护形式,我们建议可在塘北村设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通过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不但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反过来促进相关民俗事象、蚕桑文化的保护,并最终实现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三、在塘北村开发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势分析

塘北村作为余杭塘栖镇蚕桑养殖第一大村,具有深厚的蚕桑经济文化积淀,开发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具有众多优势:

1.地理位置优势

塘北村座落在余杭区塘栖镇的北部,北面与德清新安镇相临,东面与运河镇杭兴村交界,西面是京杭大运河,距塘栖集镇约三公里,塘五公路穿过该村,可直达运河镇的五杭,临平、塘栖也有公路可直达该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十分适合开发旅游。此外,塘北村的西面紧靠着京杭大运河,运河塘栖段的开发也给它的发展带来机遇。可以依托运河改造,打造一个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蚕桑生产民俗的生态空间。

2.蚕桑生产优势

塘北村的蚕桑生产规模大,多采用蚕农分散养殖的方式,绝大多数农户家庭都有参与,较多的养殖蚕种5张,一般的也有2至3张。其中龙光桥廿四度自然村是塘北村中养蚕最多也最为典型的一个自然村。该村有144户农户,家家户户全都养蚕。最多的人家一年要养四季蚕,(春、夏、中秋、晚秋),生产时间跨度很长,这在其它乡村已经看不到了。

3.民俗文化优势

传统的蚕桑生产技艺以及整个生产过程构成了一个特有的蚕桑文化空间存在的基础,同时也在这一带蚕农精神文化层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如在塘北村,根深蒂固的蚕神信仰沿袭至今,构成了蚕乡特色的文化环境。其中的马鸣王庙会就是最典型的反映蚕神信仰的群众性活动。在当地,此类民俗活动规模大,参与人数众多,极有蚕桑文化特色。

4.非遗项目优势

整个塘北村的蚕桑生产民俗,有不少省、市、区级非遗项目:

清水丝绵:旧时,塘北村家家户户都自行手工缫丝,至今还保存着清代咸丰年间的手工缫丝车。缫丝过程中的次品茧,蚕家们就拿来做清水丝绵,至今蚕妇们还都会做。清水丝绵以水净漂清而得名,色泽洁白,无绵块、绵筋、厚薄均匀,“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轧蚕花:旧时,每逢清明,蚕农们都要去超山“轧蚕花”,轧蚕花时,男男女女都戴有一朵纸剪的或绢做的“蚕花”,男的将蚕花插在帽檐上,女的将蚕花戴在发结上,场面十分壮观。“轧蚕花”这一项目被列入余杭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塘栖茧圆:蚕农们为求蚕的丰收,十分崇拜蚕神。每逢蚕神生日,蚕农们都会在自己家中祭拜蚕神,或去蚕神庙中祭拜。祭拜蚕神时须做一些供品,其中茧圆是必不可少的。茧圆是用米粉做成,最初是与茧子大小相仿的小圆子,后蚕农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茧圆做成丝束、元宝、龙蚕、桑叶等等形状。此俗如今仍在塘北村一带流行,已被列入余杭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申报杭州市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

蚕桑生产民俗:伴随着栽桑养蚕产生了不少民俗,在塘北村这些习俗都在流行,如:“关蚕门”、“开蚕门”、“谢蚕花”、“扫蚕花地”、“敬蚕神”、“剪蚕花”等等。蚕桑生产民俗也被列入余杭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申报杭州市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

四、对建设“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的几点设想

我们认为,塘北村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众多的优势,展示原汁原味的蚕桑生产民俗文化。这个旅游区可以以现在的廿四度自然村为中心,紧邻周家坝选择200-300亩土地作为旅游区的范围。在这个旅游区里,保持以蚕桑生产为主,花果生产、渔业生产为副的农耕景象,向游人展示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1.建立原汁原味的蚕桑生产空间

廿四度自然村现有144户人家,目前家家都还在养蚕,只是养得有多少之分。旅游区建立后,必须要出台一些相应的措施,让居住在旅游区内的村民们继续保持养蚕的习俗,并且力争家家都养四季蚕。春蚕、夏蚕、早秋蚕、晚秋蚕,这一年中的四季蚕,可为旅游开发提供观光时间的保证。在养蚕期间,可让游客参观连成一片的原汁原味的蚕房,并在指定地点让游客自己参与养蚕,体验蚕桑生产的快乐。同时还可以开发一些蚕桑生产的产品,搞一些小蚕,配以一定数量的桑叶,做成产品,供孩子买回家去饲养,日后结成茧后还可来塘北村出售。这样,既能给孩子提供实践机会,开拓他们的视野,同时也能给旅游区带来人气,带来回头客。

2.建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博物馆

在旅游区内,建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博物馆,在馆内用图片、实物展示江南蚕桑生产的全过程,展示所有与蚕桑生产有关的传统民俗。这个博物馆还可以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取得联系,成为他们展示蚕桑生产民俗的一个基地。

蚕桑生产的民俗十分丰富,从“敬蚕神”开始,“开蚕门”、“关蚕门”、“谢蚕花”……,一项项民俗活动极其丰富,将这些民俗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来展现,使游客来过一次就能了解整个蚕桑生产中的所有民俗文化。

除此之外,还可在博物馆内设个“故事吧”,让游客在里面喝咸茶,听故事。所讲的故事也全都是与蚕桑生产有关的传统故事,以加深游客对蚕桑生产民俗文化的了解。

3.重建“马鸣殿”

现在位于周家坝自然村的“马鸣殿”,殿虽不大,但据有关专家考证已是杭州地区现存的唯一一座蚕神庙,省内相关民俗专家曾多次来此考察,极具保存和研究价值。可是,从发展旅游的角度来说,现在的“马鸣殿”,不但小,而且地处农田之中,与发展旅游很不适应。要开发旅游,必须在原址进行重建。重建后的马鸣殿,应寻求佛教文化与蚕桑文化的结合,突出蚕农的蚕神信仰,丰富蚕桑文化的内涵,使之成为别具一格的蚕神殿。重建后的“马鸣殿”可主打“蚕神庙会”的品牌,把三月初五的“马鸣王庙会”重新包装,使之成为一个旅游亮点。

4.泛舟观光

塘栖是江南有名的水乡,塘北村的自然环境就充分体现出了水乡的特征,在廿四度自然村的桑地中,现有一条自然河流,两岸均是桑树和枇杷树,有着原始的湿地风光。我们开发旅游区,可以充分利用这条河道,做好河道整治,并搞几艘小船,开避泛舟观光活动。

塘北村还有一个大洋,名叫“白云洋”,开发旅游还可以动动白云洋的脑筋,将其开辟成水上活动区域或游乐区域,使之与蚕桑文化村配套发展,甚至可以考虑把蚕桑文化村内的小河与白云洋沟通或与运河沟通,把水上游乐的文章做大。

5.开发民俗活动项目

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建立以后,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个民俗文化的旅游区,大打民俗文化的品牌,在这个旅游区内开发一些诸如“打茶会”、“水乡婚礼”等极具余杭特色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既有参与性又有观光性,将会引起游客极大的兴趣。塘栖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卫家班皮影戏清末明初时红遍整个塘栖地区,我们可以在这个旅游区内加以恢复,让其在游客面前亮相。其他如小锣书、马灯舞,都可以考虑。“墨鸭捕鱼”旧时是塘栖一道迷人的风景,我们甚至还可在那条小河道里开发“墨鸭捕鱼”项目……

6.开发旅游产品

出门旅游,一个是玩,一个是买。我们满足了游客的游玩目标之后,还得考虑满足游客的购物欲望。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来开发我们的旅游产品,比如“清水丝绵”、“塘栖茧圆”等等,都是有着作为旅游产品的潜质。就是“蓝印花布”,虽然在桐乡更有名气,但旧时塘栖也有生产,完全也可以作为一个产品来进行开发。除此之外,小包装的咸茶,参与了“打茶会”的游客肯定会感兴趣。有关蚕桑民俗文化的小册子,也会引得一部分有文化的游客来掏腰包。

上一篇:保健服务工作调查与思考 下一篇:考试保密管理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