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琼剧服饰与宗教服饰的关系

时间:2022-07-12 01:38:28

论琼剧服饰与宗教服饰的关系

摘 要:本文首先从文化融合的视角对海南文化与宗教文化的水融与异源同流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由文化的交融进而述及文化与服饰的关系问题,在兼论世界文化与服饰的基础之上着重论述了海南文化与海南服饰的关系,突出了我国汉唐服饰形神兼具的文化底蕴,最后论述了琼剧服饰与宗教服饰的异同,揭示了服虽略异、戏教同宗的海南戏曲文化与海南民族文化和谐同荣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不二法门。

关键词:琼剧服饰;宗教服饰;海南斋戏;关系

海南继建省成为特区,不仅经济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文化方面也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做为海南文化佼佼者的琼剧,其发展和传播尤为重要。琼剧服饰色彩亮丽、种类繁多,亮色系中的明黄与深紫为其主色系,这一点与我国海南的宗教服饰有着某种相通之处,激发了我们深入探究二者关系的热情。我们发现,琼剧服饰与宗教服饰存在着某种类似,绝非单纯的偶然因素,而是琼剧长期受海南宗教文化影响的缘故,同时琼剧也从宗教文化中汲取了更多的内在养分,使得以服饰悦目的琼剧在文化内涵以及艺术修养方面存在着诸多引人入胜之处。

1、海南文化与宗教文化的交融

琼剧根植于我国宗教成份较为复杂的海南省,省内共计有多达7.9万余众的正式宗教人口,佛教约占总宗教人口的25.32%,伊斯兰教约占总宗教人口的10.13%,耶和华天主教人口约占总宗教人口的1.27%,耶和华基督教人口约占总宗教人口的50.63%,传统道教人口约占总宗教人口的12.65%。虽然佛教实际人口仅占五教人口总数的25.32%,但是,海南佛教的实际影响力却远远超过了其它五教之中的任何一教。可以说海南文化是在五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多民族融合、多宗教融合、多文化融合的特点使海南文化显得独特且别具一格,为文化和宗教的融合与和谐共处提供了宗教的形而上的支持,同时海南文化也为宗教文化扎根于海南提供了滋生的文化土壤。

谈及海南文化与宗教文化的交融便自然而然地要提及观自在菩萨即俗称的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海南宗教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海南宗教文化中传播最为广泛且最具群众基础的宗教。众所周知,传统的观音菩萨的居所在“南海岸、南海南、紫竹林、洛迦山”,而据《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所载的观音菩萨的殊胜道场则远在南太平洋的印度最南端莫科林岬角的普陀洛迦山[1]。《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所载观音菩萨出巡之南海居所补怛洛迦即指我国海南省三亚市以西四十公里处的历史悠久的南山寺。这也使得我国的海南拥有了与文化俱来的宗教土壤,同时更加促进了海南文化与海南宗教文化的一体化交融与共同发展。我国唐代的高僧大德鉴真大和尚在其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后,漂流至海南,并在南山寺布道传教,将我国鼎盛的汉唐文化与佛教文化一并带入了海南的传统文化之中,并与海南的本土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融合与相互渗透的影响。深究佛教与道教典籍就会发现观音菩萨亦即西游记的傲莱国中传说的可以“闻声救苦”的慈航道人,虽然现在普遍认为是纯佛教人物,但其实脱胎于传统道教中的慈航道人的观音菩萨实际上是亦佛亦道横跨佛道两界的跨界人物。无论是佛教人物还是道教人物,名称与塑像实质上都只是文化的化身而已,都是用来度化世人的手段与方法,其本质都是融于形式的文化象征,亦是宗教与文化的水融之处。

“海南斋戏”不仅是琼剧的始祖,而且也是海南传统文化与艺术得以传承至今的“活的载体”,这种早已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戏剧艺术形式中的极具宗教仪式性的特色对海南文化,乃至琼剧艺术形式中的宗教色彩影响颇深。“斋戏”不仅在我国的海南传承至今,对我国整个南方都有较大影响,因此而在我国的戏剧界才有“北傩南斋”的说法。海南斋戏不仅是海南戏曲的原始形式,也是我国海南文化的原生态形式,其中的祭祀仪式、舞蹈、念唱、咒文等均原汁原味地保持了海南文化的独特的文化特征与艺术特征,其中的表演艺术、独特风格、系统化形式均保有可远溯至汉唐的盛世遗风。斋戏曾与粤剧、潮剧、汉剧并称为岭南四大戏曲,进而与岭南四大剧种中的其他三大剧种平分秋色。海南斋戏文化中的宗教性、仪式性较强,既极具汉代神韵,同时又兼具道家风骨,是海南文化与宗教的最完美的交融之处。

2、文化与服饰的关系

人类历经天造草昧到文明的不断演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与文化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服饰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文明标志之一,这也是“衣食住行”四大生活必需元素之中“衣”居其首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服饰与文化一直与人类的演化与发展结伴同行,服饰既是人类劳动与生活的结晶,更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象征。所谓“佛靠金装,人靠衣装”,衣冠之于人类不啻于金饰之于佛陀。从服饰这一词汇诞生之日起,人类即已经将人类的物质生活的习俗,人类的精神文明的审美情趣,人类的个体差异之间的色彩爱好以及人类的文化情怀,人类的宗教理念,人类的思想心态等尽皆沉淀于服饰之中,形诸于服饰之中。因此,服饰所包囊着的其实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内涵[2]。归根结底,文化才是服饰的根本,服饰则是文化张力的最佳表现以及最为直观的展现。

我国先秦时代的史实中所载的优孟衣冠就是文化与服饰相关的最佳例证,优孟以优者身份,以服饰之形而行文化之实,这实在是服饰之于文化的最完美的发挥与最为精彩的铨释。优孟以孙叔敖的衣冠服饰加以优者的演技对一国之君进行劝谏,这已经完完全全地超越了优孟做为一个优者的戏剧意义,借孙叔敖的衣冠服饰达成的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艺术工作者的工作,而是为这出超越了任何戏剧的历史戏剧增添了更富有积极历史意义的伟大作用,这一点是目前几乎所有的古今中外的戏剧都无法与之媲美的[3]。同时,优孟衣冠也揭示出了我国的文化早在先秦时代即已与服饰密不可分携手同行了,文化与服饰的魅力互相影响、互相依托、互为表里共同为我国的戏剧与文化带来了丰富的营养要素与文明内涵。

纵观世界各国文明都难脱文化加之于服饰的左右力量与强烈影响,例如西方发达国家的西服对于我国的影响乃至于我国的汉唐服饰对于朝、韩、日本以及亚洲诸国的影响即可印证这一点。尤其是我国的沿用于琼剧之中的汉唐服饰更是我国数千年文明的服制的蕴蓄与装饰的积淀,我国的汉唐服饰襦裙线条飘逸、柔美俊朗、优美大方,且“以丝入于衣、以柔合于体、以飘御于形、以神胜于质”不仅在亚洲诸国之中风靡一时,而且在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更是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地开创了以服饰为主导的“丝路文明”。我国的优质汉唐服饰经由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辗转传遍全球,甚至在西方世界里被奉为帝王将相们的奢侈之物,服饰加之于文化的左右与影响可谓一时无两。

源于汉唐的海南琼剧不仅为海南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海南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虽然许多汉唐的痕迹历经数千年的岁月沧桑已经难觅其踪迹,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从海南的琼剧服饰与海南的文化之中窥见汉唐时期的遗韵[4]。海南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仪式中的文化礼仪与服饰之中至今依然清晰可见我国汉唐服饰沉雄壮美的精髓。海南黎族盛装服饰中的装饰性的色彩斑斓的头饰与我国汉唐时期的凤冠形制极为相似,而海南黎族服饰中的普通服饰中的头饰则与我国汉唐时期的巾饰如出一辙。无论是黎族服饰中的普通服饰的上衣,还是黎族服饰中的盛装服饰的上衣,都难脱汉唐时期服饰形制的窠臼[5]。更为有趣的是我国黎族头饰中的巾饰种类繁多,其中的一种在形制上与我国汉唐时期的官帽的形态极为相似,只是颜色上仅为黑白二色,但是,饶是如此,戴于头上仍然能够衬托出庄严、雍容、神秘与华美的简约之美, 足以令人遥想见我国汉唐时期官派的端丽的风姿与威严的礼仪。

3、琼剧服饰与宗教服饰的异同

琼剧服饰中的亮色系的搭配与宗教服饰中的以明亮色系为主的体系不谋而合,这一方面说明了琼剧与宗教之间有着必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海南宗教文化对于琼剧的深远的影响[6]。琼剧服饰中的色系与京剧等其他兄弟剧种中的服饰色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色系更接近于宗教之中的亮色系,尤其是琼剧服饰中的点缀色彩与宗教服饰中的色系一般无异,琼剧中的君王的角色无论是从其扮相还是服饰上来看均与道教中的服饰存在着较大的雷同之处,这也完全契合了琼剧的“以道为里,以佛为表”的艺术精髓,在道佛互为表里之中琼剧演绎了剧中人物的离合悲欢,在此基础之上琼剧还起到了教化人心、劝人向善的积极作用[7]。从琼剧始祖“海南斋戏”中我们可以看到服饰中所延用的古朴庄严的唐风,斋戏中的帽饰则突出了极为强烈的宗教色彩,这不仅显示了文化与服饰的微妙关系,也显示了服饰之中所昭示的类似宗教礼仪的象征意义与形而上的宣教以及隐喻于戏剧之中的开示众生的灵魂启迪。

琼剧服饰与宗教服饰趋同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琼剧中的丑角行当中的家奴、太监等角色的服饰无论是其色系还是其形制,甚至其手持的器具等都与我国的佛道两教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也再次向世人宣示了宗教的对于众生所普施人文关怀,以及宗教的普渡芸芸众生的广济天下、普渡众生、广布恩泽、遍施慈航的慈悲理念,同时也通过与宗教相通的琼剧中的人物的服饰、动作与表演等艺术形式而将佛道两教中的劝善、解脱等一次次地发挥到了极致[8]。将宗教服饰吸纳于琼剧之中不仅是琼剧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一大创新与突破,同时也是琼剧本土化的必然需求,这种做法一方面迎合了本土受众的与宗教影响力的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通过宗教服饰中的象征作用与其仪式性特征等为琼剧的发展与巩固增强打下了坚实的受众基础。

琼剧服饰中的衍生于东方黎族妇女的服饰不仅与我国汉唐时期的文武生公子的服饰的胸部形制相同,而且也与佛教中的服饰的胸部形制完全相同,这种形制以方形的饰边将胸部圆整的线条加以规范,不仅突出了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方中有圆、圆内有方的文化内涵,而且也体现了佛教中的万法圆融与法象庄严的观感,可谓是琼剧服饰与宗教服饰融合的较为完美的和谐与统一。

琼剧中的官服与宗教服饰在其做工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之处,琼剧中的官服全部为绒绣而成,而且琼剧中的各行当的靴鞋等均为薄底。在这一点上与京剧有着极大的差异,同时也与宗教服饰有着较大的不同,琼剧中的部分行当甚至还会穿草履,这一点更是与宗教服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9]。而琼剧中的旦角的服饰更是与宗教服饰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琼剧中的旦角的头饰打扮较京剧等剧种而言更加简约而且不拘形式,这一点与宗教中的重点装饰头部的服饰习惯迥然而异。琼剧之中,旦角的头部装饰效果在某些剧目之中表现得非常简约,比如在琼剧《刁蛮公主》中,戏中的刁蛮公主的扮相即简约到了极致,但是金色的头饰在黑色的盘发的衬托之下虽不夺目却反而显得更加地灵动与活泼,突出地映衬了刁蛮公主这一人物的跳脱的性格。而各大宗教中的人物头饰较少如此简约灵动,宗教中的人物在塑造时非常注重其头部装饰物的衬托作用,因而这种突出头部的服饰装饰与琼剧中的简约传统的头部服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琼剧服饰与宗教服饰的最大的差异之处在于琼剧服饰色彩的多变上,琼剧服饰不仅有我国许多戏剧服饰中所通行的大红等最适合渲染气氛的色系,而且在融合本土服饰的基础上还独创性地发展出了许多以黑、紫、粉、蓝等为主色系的琼剧所特有的服饰,这些服饰一方面出于表现琼剧剧情内涵与外延张力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戏剧服务于本土文化同时也必须根植于本土文化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琼剧中的服饰与流传与我国的海南等地区的宗教等的服饰在形制方面同异并存,然而无论是探求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还是探究二者之间的显著差异,其目的都在于更好地研究琼剧及其服饰之于大众的积极意义与其广泛的历史价值。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二者“服虽略异,戏教同宗”,在服饰的形制上二者存在着许多相同相通之处,相同与相通之处不仅更好地将戏教融冶于一炉,而且还将文化与服饰也以更加有机的形式融会贯通于一体,戏曲中的人文性质的仪式性主题,与宗教之中的天然性质的仪式性主题在根源上系出同源[10]。琼剧能够通过服饰这一关键要素,以形而下的服饰形式做为关联,由形而下的服饰形式将系出同源的戏教二者升华为形而上的艺术形式,这一点在我国的所有戏剧形式中都是较为罕见的,并且极具难能可贵之处。

4、结语

琼剧既是我国南方包括海南在内的广大地区民众的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重要的娱乐形式之一,也是植根于海南本土的民族文化的完美的传承与发扬。琼剧服饰中闪耀着的宗教色彩与宗教服饰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渊源,琼剧服饰是源起于道教而繁盛于佛教的琼剧的形之于外的光鲜的表象,琼剧服饰的形而下的表象传达了其吸纳于宗教的形而上的功善、归真、讽谏等具有积极意义的与时俱进的思想。在琼剧服饰的掩映之下,琼剧未来的发展必将前途无量,琼剧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的依托之下必将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唐・澄观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五册;台北:大藏经刊行会出版社出版,1978年

[2]宗静.图腾在民族服饰中的特征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3]陈小妹. “海公日”与琼剧表演――海南民间节庆的琼剧消费现象个案研究[J]. 戏剧文学. 2013(07)

[4]朱逸辉. 略论海南文化之发展[J]. 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3)

[5]李烈山. 海南传统文化的源流及其特征[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01)

[6]符和积. 海南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融汇发展[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04)

[7]王家忠. 论海南历史文化[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3)

[8]朱,曹小曙,司徒尚纪. 海南文化特质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9]陈明春. 浅谈琼剧的发展[J]. 大众文艺. 2010(03)

[10]薛梅艳. 关于海南文化的哲学思考[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01)

作者简介:曾婷(1980-),女,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陈元芳,女(1979.4-),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文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戏剧研究。

上一篇: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下一篇:分析英语语言学与西方文论之间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