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去华生平研究及其作品赏析

时间:2022-07-11 10:26:14

袁去华生平研究及其作品赏析

摘 要: 袁去华,江西奉新人,为南宋时期词人。与韩元吉、洪迈、张孝祥等人同时,著有《适斋类稿》八卷和《宣卿词》一卷,《全宋词》收其作品九十八首。他先后做过善化、石首县令,后卒于任上。其作品在当时亦较为出彩,有多种钞本。在内容上,作品主要有爱国词、怀人词和抒发感情之作,亦有作品流露出其隐居、逃避现实的思想,这方面词受陶渊明影响较大。

关键词: 生平资料 词集版本 作品鉴赏

袁去华,南宋词人,与韩元吉、洪迈、张孝祥等同时代词人,《宋史》无传。《全宋词》仅曰:“袁去华字宣卿,奉新人。绍兴十五年(一一四五)进士。善化知县,又知石首县。有袁宣卿词一卷。”[1]故收其词九十八首。考之他书,可补充相关资料。

一、关于袁去华的生平资料

袁去华生卒年尚不可考,只知他为绍兴乙丑进士,其九十八首词中,所提年最晚为《柳梢青》(一《水萦回》),词人在小序中说:“钓台。绍兴甲子赴适南宫登此,今三十三年矣。”绍兴甲子为一一四四年,故此词当作于淳熙三年(一一七六)。又据同治版《奉新县志》所载袁去华《和丰桥记》里提及“淳熙丁酉仲秋”修桥一事,并说“明年七月桥成”,可知淳熙五年(一一七八)他尚健在。又词中有《雨中花》:“百岁今强半”可知,年龄当在五十岁之上。

关于袁去华作品,清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八中记载“《适斋类稿》八卷,奉新袁去华定卿撰。(案:《文献通考》作“宣卿。”)绍兴乙丑进士,改官知石首县而卒。善为歌词,尝赋《长沙定王台》,见称于张安国,为书之。”[2]此书卷二十一:“《袁去华词》一卷,豫章袁去华宣卿撰。”[3]《文献通考》卷二四〇《经籍考》中记载与《直斋书录解题》基本一致:“《适斋类稿》八卷,陈氏曰奉新袁去华宣卿撰,绍兴乙丑进士,改官知石首县而卒,善为歌词,曾赋《长沙定王台》见称于张安国,为书之。”[4]又卷二四六《经籍考》七十三:“《袁去华词》一卷。陈氏曰豫章袁去华宣卿撰。”[5]除此之外,清人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一二〇集部也有关于袁去华的详细记载:“袁宣卿词一卷,旧抄本。宋豫章袁去华撰。案袁去华,字宣卿,江西奉新人。绍兴乙丑进士,改官知石首县而卒。善为歌词,尝赋《长沙定王台》见称于张安国,著有《适斋类稿》八卷。《书录解题》著录其词,四库未收,朱竹垞辑《词综》搜罗甚富而云只字未见,则流传之罕可知矣。”[6]由此可知,袁去华著有《适斋类稿》八卷和《宣卿词》一卷,而前者已失传,《全宋词》所收其九十八首词从《四印斋汇刻宋元三十一家词》中辑出,而其中有一首《柳梢青》(草底虫吟)互见于张孝祥《于湖集》。

据《奉新县志》载,袁去华在善化任知县时,“岁饥,郡守督赋方急,去华抗言,所治饥馑,当议赈恤,不当征比。守衔之,阴中以事谪醴县丞,迁知石首县卒”。《全宋词》中有其《满庭芳》,题下记:“八月十六日醴陵作”。或当是此时所作。由此,可大约知袁去华任职事迹:他早年曾在善化作知县,随后因抵制苛捐杂税遭人陷害而贬到醴陵县做辅佐官,最后才升至石首县仙人,最终死于任上。

二、关于袁去华词集刊本

袁去华词现今虽只有九十八首,但古代却有其词集刊本。《袁宣卿词一卷》,见《直斋书录解题》,有清初《典雅词十四种》本,今已归国家图书馆藏;清初钞本,归苏州市图书馆藏;清劳权钞《典雅词十种》,国家图书馆藏;清赵典辑《唐宋元三朝名贤小集二十九种》(清乾隆嘉庆间赵氏兴凤阁钞校本),湖南图书馆藏;清钞《宋六家词》本,国家图书馆藏;清道光蒋氏别下斋钞《宋九家词》本,国家图书馆藏;清钞《宋八家词》本,国家图书馆藏;清十万卷楼钞《宋五家词》本,天津图书馆藏;清刘喜海辑《宋元人词》本,稿本,上海图书馆藏。《宣卿词》一卷,有四印斋汇刻《宋元三十家词》本,夹行间有校记,半塘翁跋。其他,《秘阁书目》有《袁去华集》,《善本书室藏书志》卷四十有《袁去华词》一卷。饶宗颐在《词集考》中曰:“今传四印斋刊本,从皕宋楼出,殆即《静嘉堂书目》所载汲古影宋《典雅词》十四种之《宣卿词》也。缪艺风有善本书室旧藏《典雅词》,后归北京图书馆。四印斋刊《宣卿词》一卷,九十九首。夹行间有校记。半塘翁跋,引皕宋楼转录《直斋书录解题》语。”[5]

三、袁去华词作品赏析

正如《直斋书录解题》所记,袁去华学问渊博,文笔精健,尤长于词赋。

在《全宋词》所收的九十八首词中,最为出众的是他的爱国词。袁去华处于金人步步入侵,朝廷日渐腐败的南宋,外有金统治者的野蛮政策和残酷掠夺,内有南宋统治集团主和派卖国求荣、苟且偷生的罪恶行径,这些都激起了词人内心的愤慨,也唤起了他立志抵御外辱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这种郁闷复杂的心情与他豪壮的气概融合在了他的词中,使其词带有一种沉郁苍凉的气质。这种气质在他的《水调歌头》(雄跨洞庭野)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双凤里,落日伴人愁。

柴桑高隐,邱壑岁寒姿。北窗下,羲黄上,古人期。俗人疑。束带真难事,赋归去,吾庐好,斜川路,携筇杖,看云飞。六翮冥冥高举,青霄外、矰缴何施。且流行坎止,人世任相违。采菊东篱。正悠然、见南山处,无穷景,与心会,有谁知。琴中趣,杯中物,醉中诗。可忘机。一笑骑鲸去,向千载,赏音稀。嗟倦翼,瞻遗像,是吾师。门外空馀衰柳,摇疏翠、斜日辉辉。遣行人到此,感叹不胜悲。物是人非。

词的上阕,词人登上定万台,遥想当年西汉定王刘发来到此地时,旌旗飘扬,千军万马气势如虹,那豪壮的歌声似乎此诗仍在耳畔。而一转眼,顾看眼前,当年繁华时的靡靡之音早已不再,只能感叹一声“兴废两悠悠”。下阕先写作者眼前之景,高树已枯,大江已去,只有词人自己这样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誓死报国却无地可施展自己的雄心,只能“空白九分头”,一夜之间,金人已攻陷决赛,北宋君王的陵墓都沦陷,对此,词人只能对着落日消遣着自己的愁情。这首词怀古伤今,由过去的繁华之地叹息今日的衰败之寒,而更令作者心寒的是自己空有一颗报国之心,却只能放置一边,任由自己满头黑发在自己的焦虑中一点点变白。此情与岳飞《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着一呼即应的默契。正是此人真挚的情感才会让同为爱国此人的张孝祥“称之”。

这样的情感不仅仅只在这首词中出现,在《水调歌头·送杨廷秀赴国子博士用廷秀韵》一词中,亦有“看取纶巾羽扇,静扫神州赤县,功业小良平”这样自信满满的壮志雄心;在《水龙吟·次韵呈吕帅张漕》中这种强烈的必胜之心表现的更是强烈:“自武侯蜕迹,羊公缓带,功名事、更谁继……笑谈间、生擒元济。非熊未兆,封留终在,同功异世。刻就丰碑,万山直下,不须沈水。”

总之,袁去华这一系列的爱国词和后来者辛弃疾风格接近,因而有人将其划为辛派词人。蒋克己认为:“虽然《宣卿词》的艺术成就就总体而论不如苏辛,但内容范围比苏辛更为广泛,而接近于幸词。其主要风格也是豪迈奔放。袁去华的豪放爱国词列入辛派词人是受之无愧的。”[8]

其次,在袁去华的词中,有不少数是怀人、抒发感情之作,较有代表性的是《剑器近》:

夜来雨。赖倩得、东风吹住。海棠正妖娆处。且留取。悄庭户。试细听、莺啼燕语。分明共人愁绪。怕春去。佳树。翠阴初转午。重帘未捲,乍睡起、寂寞看风絮。偷弹清泪寄烟波,见江头故人,为言憔悴如许。彩笺无数。去却寒暄,到了浑无定据。断肠落日千山暮。

此作前三句有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之神韵,二人均不叹息海棠被无情的夜风夜雨所蹂躏,而是欣赏一夜春风之后更显妖娆的海棠,也正是这海棠,让词人觉得似乎时光也被它留住而停驻不前了。之后,作者在莺啼燕语之中又感叹自己的愁绪,不仅与前面“且留取”呼应,同时也引出了作者的惜春之情。“转午”即树荫转过正午位置,表示太阳即将西落,这在其他词人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如苏轼和李煜的《虞美人》两者,都用“庭阴转午”。这里,作者“乍睡起、寂寞看风絮”表明了自己孤单的凄凉处境,同时将之前伤春的“愁绪”与接下来的“怀人”联系起来。“偷弹”三句写相思之情极深,词人在另一首《安公子》中亦有“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之句,都是借助东流的江水,请其将自己一片深衷,满怀幽恨,带给伊人。这里面有盼望,亦有作者用笔墨都难以书写的幽怨。末句刻画暮色中的落日和山峦,似乎也和词人一同感伤着,更绝思念之情不能自已。

袁去华词中还有一部分表现了词人不愿为功名利禄所累的思想,可以看出词人对东晋陶渊明的仰慕之情。《归字谣》中,词人就明确表示“陶元亮,千载是吾师”。作者此类思想不独见于某首词中,而是几乎处处可见,现举较有代表的一首《六州歌头·渊明祠》:

这首词一方面感叹“物是人非”、“人世任相违”,表现了作者对宋朝当时昏庸无能的愤慨,而另一方面,在这样的处境下,作者又十分羡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安逸生活,也渴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平稳安然地享受到“琴中趣,杯中物,醉中诗”,更希望自己能像《庄子》书中所描写的高人那样“忘机”。从这首词中,一方面看到一个爱国无门的作者,另一方面又有一个无奈与现实生活而想隐居的作者。词人的这种思想屡见于他的其他作品中,如“且就竹深荷静,坐看山高月小”(《水调歌头》)、“念岁月侵寻,闲中最乐,饱外何求”(《木兰花慢》)、“富贵功名,本来无意,何况如今”(《柳梢青》)、“一笑留残照。世间万事蝇头小”(《惜分飞》)。

近人薛砺若在《宋词通论》中对袁词评价颇高:“极豪爽幽畅,为稼轩并时的一位高手。”[9]唐圭璋先生在《宋词三百首笺注》的自序中也提到袁去华的词“浑成”[10],就是指袁去华词的一气呵成。正是词人内心激昂的情调、作品中广阔的意境以及词人典故的运用,才形成了这种“浑成”的风格。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3]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5]马端临.文献通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6]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饶宗颐.词集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蒋克己.袁去华词浅析[J].江西社会科学,1989(6).

[9]薛砺若.宋词通论[M].上海:上海书店,1985.

[10]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自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上一篇:汶川和玉树地震前MODIS卫星红外异常分析 下一篇:采用GB 50018—2002计算壁厚小于2 mm的受弯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