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分析

时间:2022-07-11 09:22:44

莱芜市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分析

摘要:文章在总结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相关研究基础上,根据计量经济学方法,从人力资源数量、不同产业人力资源数量和人力资源素质的角度,对莱芜市人力资源状况与莱芜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在发展区域经济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的政策与建议。

关键词:莱芜市;人力资源;区域经济;经济发展

一、引言

(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概念

经济学上,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包括劳动者数量和劳动者质量两方面。区域是一个经济意义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区域是一个系统。而区域经济是指一定的地区以及地区间的资源配置和利用。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首先,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决定因素;其次,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最高;最后,人力资源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当然,在此过程中,人力资源的诸要素应当与区域经济对人力资源的要求相适应。人力资源的诸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素质、各产业的人力资源状况以及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在西方经济学中,人力资源被作为一种经济学思想由来已久,如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弟(1676)就将战争中士兵的伤亡和武器等军械的损失进行比较,这被认为是首次运用了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概念。

二战后,最早从事人力资源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明塞尔(Jacob Mincer),他在《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1958)、《在职培训:成本、收益和意义》(1962)中着重分析了个人收入分配与其所接受培训之间的关系。另一位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最早创建了人力资本的理论体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P.M.罗默(Romer)和R.E.JR.卢卡斯(Lucas)致力于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新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罗默认为知识积累是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卢卡斯在《论经济发展机制》(1988)中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归结为人力资本。

中国对人才的重视自古有之,“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国内学者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代表性的学者如:赵曙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徐作良《现代人力资源概论》,张文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廖泉文《人力资源发展系统》等。

二、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分析

(一)人力资源数量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与否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增长。我们建立国内生产总值、从业人员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回归模型。

lnG=c(1)*lnT+c(2)*lnL+c(3)

其中:G表示国内生产总值,L表示社会从业人员,T表示固定资产投资额。

(二)产业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不同产业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找出不同产业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构建模型,L1、L2、L3分别表示三次产业从业人数。

lnG=c(1)+c(2)*lnL1+c(3)*lnL2+c(4)*lnL3

(三)人力资源素质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构建国内生产总值与专业技术人员间的回归模型,GL表示专业技术人员,PL为非专业人员数(L-GL)。

G=c(1)*T+c(2)*GL+c(3)*PL

构建国内生产总值与科研教育投入之间的回归模型,其中,JT表示教育科研投入。

lnG=c(1)*lnJT+c(2)

(四)人力资源的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区域,人力资源部分处于稀缺状态,进而提高了生产成本。外来人力资源的流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可以建立国内生产总值与新毕业中专学生数的回归模型,NL表示新毕业中等专业学生数。

G=c(1)+c(2)*JT+c(3)*NL

三、莱芜市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定量分析

(一)改革开放30年莱芜人口发展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莱芜市人口发展历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人口总量控制增长阶段(1978-1990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全市总人口104.01万人,1990年为117.78万人,年均增长下降1.0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0年的20.28‰下降到1978年的9.4‰。80年代后一度下降到6.61‰。二是人口总量平稳增长阶段(1991-2000年)。进入90年代后人口总量增长保持稳定趋势。2000年总人口123.19万人,比1990年增加5.41万人,年均增加0.54万人。三是人口总量低速增长阶段(2001-2007年)。2001年至今,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控制在5‰以下,人口发展步入低速增长阶段。

(二)现状分析

1.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2007年莱芜市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一降两升”的特点:一是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二是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5.37%,与2000年相比上升了2.46个百分点。三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2.人口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2007年莱芜市6岁及以上受教育人口111.02万人,占全部人口的87.57%,比2000年提高2.08个百分点。在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2007年文盲率为6.94%,比2000年下降1.88个百分点。

3.人口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从2007年抽样调查结果看,莱芜市劳动力参与率为75.84%,与2000年相比增长3.46%。就业人口的总量方面,据推算,2007年莱芜市16岁及以上就业人口共计79.46万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2.66万人,增长3.46%。

(三)实证模型的求解

1.莱芜市人力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见表1)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借助eviews软件建立国内生产总值、从业人员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可以看出,从业人员对该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要远远大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

2.莱芜市产业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我们建立莱芜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从业人数回归模型,如图3、图4、图5所示。可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对经济发展贡献不显著,我们剔除L1,建立地区生产总值和二、三产业的回归模型。由此可知,莱芜市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更大。

3.莱芜市地区生产总值与科研教育投入(见表2)

我们构建国内生产总值与科研教育投入之间的回归模型,如图6、图7所示。可见,教育科研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很显著。

四、对策建议

一是推进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就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城镇化发展过程,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就是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容量大,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莱芜市要进一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挖掘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特别是注意发展商贸、交通、信息咨询、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行业。三是加大投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从就业的发展来看,延长受教育时间,提高受教育年限,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的要求。今后要继续扭住教育不放松,要在巩固和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整个人口的文化水平,提高就业人口的劳动技能,以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带动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以人的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刘思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张向前.福建省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2(2).

3.胡永远,刘智勇.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04(2).

4.边雅静,沈利生.人力资本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2).

5.许和连,元朋,祝树金.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研究进展述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145).

6.谭永基等.经济管理数学模型案例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上一篇: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及问题探究 下一篇: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