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诗境 悟诗情

时间:2022-07-11 09:20:29

古诗教学有利于学生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那么新课标下的古诗教学如何引领学生真正体会诗情诗境,领略其形之美神之韵呢?

一、初步感知,走近诗境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要诵读儿歌、诗歌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在诗歌教学之初,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充分自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后来“诗情画意,情境交融”的前提。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等诗歌,较浅显易懂,学生初读诗后,引导他们自看插图或互动交流,学生就能初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当然,这肯定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和意境,而朦胧正是“美”的开始。

二、结合背景,走进诗境

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说:“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历史背景,这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和钥匙。如陆游的生平绝唱《示儿》一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无限眷恋和不能亲眼看见的伤感遗憾,感情是复杂的,这对于不了解当时时代背景的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如果让学生了解我国南宋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诗人当时的情感,学生心中那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此时,还有谁不被诗人的爱国情怀所打动?所谓“情动而辞发”,有感情的诵读就顺理成章了。

三、多层次诵读,感悟诗境

一是“自读”,让学生在了解诗歌背景的基础上,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只要求能读通读正确就行。

二是“评读”,在初读的基础上,师生初步交流互读,从师生互读、评,再读、再评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诗歌意境,要求能从读诗到吟诗。

三是“范读”,老师的范读,既可以引发学生兴趣,又能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

四是“品读”,古诗教学中,采用大声朗读、加手势吟诵、配乐诵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特别是配乐吟诵,能引领学生将听觉与诗境、诗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如在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配上舒缓、蕴藏离愁别绪的《送别》乐曲,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那依依惜别的场景。

四、品味诗眼,体味诗情

“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点铁成金的灵丹,自然指古诗中的点睛之笔――“诗眼”。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唤起想象、联想,进入古诗意境。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个“异”字点出了寄居外乡之苦,一个“倍”字突出了节日思亲之深,对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也就不断地内化了诗的意境,体味到诗歌情感。

五、拓展诗境,升华诗情

用语言描述古诗的句意,无疑只现了皮毛,未见其血肉。教学时,多给学生思维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多谈谈自己的联想和感受,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学生可以畅谈读诗后的感受,想象诗句以外的景象。如《回乡偶书》中孩子们会笑着问什么,诗人怎样作答呢?可以让学生为诗歌增补几句,哪怕缺少韵脚,这难道不是诗情的内化与升华?

深藏与古诗中的内涵与底蕴太丰富了,如果我们读悟结合,体验诗歌所蕴含的鲜活意境,在感悟意境的基础上去体味诗情,在教学中也就能更好地引领学生享受诗歌的魅力。

上一篇:使用分析天平时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浅谈科学教学中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