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与教学论的统一性

时间:2022-07-11 09:02:32

论课程与教学论的统一性

摘要:课程与教学论的统一协调是高校课程建设的理想状况,具有了统一的目标后,才能更好地为高校课程设置与教学水平提高起到推动作用,才能对高校的教学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论;教育资源;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113―02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内涵及其影响

1.课程与教学论的含义

课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了实现教学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课程与内容以及教学进程,包括了各学科的教学计划、教学目的及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狭义的课程就是指某一门学科,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课程都是狭义的。综合广义与狭义的含义可以得出,课程是指学生所应学习的所有学科和保证教学进程顺利完成的总和。

教学论又称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规律的学科。由教学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计划、目标、地位、实施方法、教学手段等一系列相关的内容组成。是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方向与建议,也确保其顺利完成。

目前高校的各专业本科、硕士段基本都开设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从理论上研究教材教法内在规律,试图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方式。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更加注重研究其涵盖的各专业的教学理论,肩负着将理论运用到具体教学中的使命。

2.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学科教育培训由来已久,学位制建立之初国内重点师范院校就开始培养数学教育、物理教育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学的教材教法,由于学科没有具体划分开来,研究的方向较为笼统,自然出现了学术层次偏低的局限性,而且课堂的具体操作性不大。

到了1983年,国务院第二届博士授予点学科评议会议召开,决定将各学科的理论研究称为“学科教学论”,各学科的教法更名为“学科教学论”,研究方向也更加偏向于各学科。到了1997年,教育部明确地将学科教学论与课程论、教学论统一调整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对象更加明确,涵盖了各专业的教材教法和教学规律,以及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性。

3.课程教学论研究对教学的影响

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零散的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缺少系统的、具体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后来引进了不少国外的教学理念与思想,无论是“构建主义”“经验主义”,还是后来的“社会改造主义”教学论都对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改进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在国内教育思想缺乏的情况下,国外的教育理念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但是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了“水土不服”等现象,急需发展的中国教育已经不满足于现状了。因此在上世纪国家教育部队教育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将课程与教学论进行细分,就是希望通过行政手段的划分,促生出更适合中国市场的教育教学理论,以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

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统一性

1.研究对象的统一性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有区别的,课程主要研究各学段所设置课程的合理性、必要性,以及与之前学段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性。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段课程的设置要体现独特性和必要性,比如中文专业开设“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数学专业开设“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为什么要在不同的专业中开设类似的课程,是由教学理论决定的,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不能统一而论,区分开来是很有必要的。而“教材教法”则是从具体学科出发,充分考虑学科的不同点设置的。但是两者的研究对象都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征、接受情况以及特定年龄段的学情情况。课程与教育理论都要在研究上回归本质,从个体的学生入手,做到研究方向不同,研究方法不同,但是研究对象是统一的。

2.评价标准的统一性

任何事物的好与坏都要有评价的标准,而且不能脱离实际,评价课程与教学论是否统一也是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要看学生的整体接受情况,以及对课程的满意度,并通过试卷检测、问答检测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学理论指导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检验的最好方式就是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及接受情况,与教师利用什么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

将学生作为检测的标准,是课程与教学论评价统一性的要求,以不脱离课堂为前提,以增强学生接受能力为目的,努力寻找二者的融合点,是新时期课程与教学论评价统一性的前提。

3.本土化与外来化的统一性

我们曾经接受过很多的外来教育思想,这些“洋化的”“外来的”教育观点、理念在经过传播后来到中国,生存的土壤发生改变,面对学生的个体情况发生改变,国家的国情发生改变,能否摸索出一条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的标准显得很重要。

学习他国的教育思想,研究他国的教育方式,目的也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无论是本土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还是“洋化”的教育思想,必须要结合当下的时代特点,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个体特征,才能产生互补的效果。

三、课程与教学论两者统一性的重大意义

1.探索适应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发展新需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如何参照以往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所取得的成果,根据我国现在基础教育大力改革的国情,针对曾经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与课堂教学脱节等不足,采取有力的措施,进一步提高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水平,更好地培养出具有更高专业水准的毕业生显得非常迫切。

从高等院校来看,各学科的教学论专业都是分散在自己的院系,其操作方式也是彼此独立的,各学科间缺少必要联系,研究方向也比较单一。如果以课程与教学论的统一性为前提,让各学科间的交流与研究更频繁,在彼此的研究间兼顾到各学科间的关联性,必然能有更大的收益。

2.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流派

课程与教学论流派是在各自学科发展过程中,借鉴其他学科、其他国家的教育理论体系逐步形成自身学科的理论特点的。教学改革以后,各学科不断加大课程与教学论的自我反思,在反思自身不足中寻找新的出发点,已经逐步摆脱来了理论“洋化”的现象,一批立足中国本土教育体系、有世界水准的教学理论相继产生,这与课程与教学论的统一性研究是分不开的。国内不少研究团队对情景教学、主体教学、交往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将课堂作为具体研究场所,从而研究出具有宝贵价值的,既有理论性又有操作性的课程与教学论体系,并在各自学科得到广泛的运用与推广,对教育改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改革的先行军

教育改革制度的实施,需要有强大的理论作为依托,需要有具体的教育践行者用自己亲身教育感受检验教学改革的合理性,需要社会综合检测教育改革是否合理,是否起到了推动教育发展和教学水平提升的作用。很好地利用当下教育改革的有利机会,努力研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让课程与教学理论相互促进、相互指导,必定能够起到教育改革先行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熊明安.中国教学思想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刘克兰.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易森林,欧阳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05(05).

[5]张传燧.论教育传统与教育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07(03).

上一篇:专题演讨式主动学习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东北二人转的“俗”性和发展困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