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对儿童行为影响的研究

时间:2022-07-11 09:01:35

动画片对儿童行为影响的研究

【摘 要】动画片日益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找出儿童喜欢动画片的原因,剖析动画片对儿童行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具体表现。最后,针对家长监督指导孩子观看动画片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动画片;儿童行为;暴力行为;不良影响

动画片因为其色彩鲜艳的画面,夸张的人物造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深受广大儿童观众的喜爱。儿童处在人的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动画片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但是动画片中的不健康因素的可能会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也在为儿童的行为发展增添了一些隐患。卡通形象已经嵌入到“零零后”的成长历程当中,成为这一代中国儿童成长的见证。以动画片对儿童行为影响的研究,对于国产动画片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突破,乃至当代儿童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动画片中人物间的语言交流与行为交往给幼儿提供了一种社会交往的行为模式。有研究表明,幼儿观看过那些有和睦相处、乐于助人、合作分享等积极行为参与的动画片后,而对于那些没有看过动画片或者看过消极内容较多的动画片的幼儿,则会产生更多的合作互助行为、分享行为和良好的道德行为。

研究以探讨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和在此过程中涉及的道德行为的影响为目的,最后,针对研究发现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一、动画与儿童行为

1.动画

动画片是19世纪2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融合了了漫画、绘画、胶片电影、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摄影、音乐和文学创作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工业社会是人类寻求精神解脱的产物。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定义为“任何18岁以下的人,或者适用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的人。”联合国将人的儿童阶段分为学龄前(0岁-6岁)、小学(6岁-12岁)和中学(12岁-18岁)三个阶段,并且明确规定任何国家的每一位儿童既是社会与家庭的的一分子,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享有一个人法律赋予的全部权利。我国一般将儿童分为五个阶段:婴儿阶段(0岁-1岁)、幼童阶段(1岁-3岁)、小童阶段(4岁-6岁),中童阶段(7岁-10岁)、大童阶段(11岁-13岁)。本文以3-10岁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

2.儿童行为的界定

心理学家认为行为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系列应答反馈系统,儿童的行为是儿童的感情、思想、情绪、能力和行为动机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是个体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最终导致的肢体表现。当个人的性格、思想和行为习惯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所要求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相互契合,即为良好的适应;当个人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良好行为;反之,当个人行为与周围环境不相符合时,就叫不良适应,其行为也就是不良行为。

二、动画片对儿童行为影响的研究

近年来国产动画片发展较快,动画片对儿童行为的不良影响逐渐凸现出来,引起了社会和家长的广泛关注。未来几年,关于动画片对儿童行为影响的研究必定会取得更多更新颖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动画片对儿童行为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儿童性格的塑造和品质的形成。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聪明机智、善于长跑的喜羊羊,美丽乖巧、爱打扮的美羊羊,鲁莽健壮、爱护伙伴的的沸羊羊,贪吃懒惰但又聪明过人的懒羊羊等等。小观众们能从这些小羊身上看到他们自己所认同的品质,有时甚至能从小羊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2)发扬团体的力量,互相帮助。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小羊们在美丽的青青草原上的生活简单而幸福,他们快乐安逸的时光经常会被灰太狼这位“不速之客”而扰乱,虽然喜羊羊被塑造为足智多谋的的主角,但整部动画非常强调的是小羊们团结合作,互帮互助,运用群体的力量同灰太狼斗争,体现的是同仇敌忾,保卫家园的集体主义精神,每集故事的结局都是小羊们发挥集体聪明才智,以惊险、刺激并且非常有趣的方法打败灰太狼,救出同伴,保卫了青青草原。

(3)拓展思维,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每一集都能让灰太狼或是村长都有源于生活中的现象的稀奇古怪发明。儿童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这些无疑激发了他们的无限的想象力和自己动手“发明”的热情,使儿童养成勤于思考,善动脑筋的好习惯。

(4)有利于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儿童时期,孩子们内心的情感体验往往比成年人来的更为迅速和强烈,对于“对”与“错”,“正义”和“罪恶”的分界也更为明显。动画片的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所表达的情感色彩更为浓厚,这样就能引导他们较早的体验别人的情感,对于其早期道德认知发展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动画片对儿童行为的消极影响

动画片一方面通过英雄人物行为的正义性使暴力动作合理化了,另一方面动画片的娱乐效果使暴力行为造成的后果喜剧化。动画片创作中如何既要使暴力这一视觉元素应用的恰到好处,又要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减少对儿童的不良影响,便显的尤为重要。

(1)施暴主体行为“合法化”。动画制作者通过人为的艺术加工和道德的双重修饰之后,对施暴双方划出正义和邪恶的分界线,使施暴主体的行为合法化。惩恶扬善、保卫家园、为民除害的暴力行为是合乎情理的。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一旦社会体系(大象包大人和老虎泰哥)无法提供正义与公平,那么使用暴力就成为解决社会争端,争取个人权利唯一的手段。

(2)暴力行为结果“喜剧化”。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被红太狼用平底锅打的这种暴力行为被喜剧化,让儿童误以为用平底锅打丈夫甚至是一种“爱”的表现,这些行为都会造成儿童的盲目模仿。

(3)易导致儿童行为判断出现偏差。儿童认知能力发展不健全的情况下会从动画片中学习什么是好人与坏人、该做与不该做、对与错等等。动画片里确定的行为逻辑是“我应该怎么做”,而不是法律依据和社会准则,只强调个人的情感宣泄和英雄主义,而不考虑行为可能会造成的种种后果。

三、家长的建议

儿童在放学后和假期大部分的时间都生活在家庭中,因此家长对孩子观看动画片类型的选择和指导直接决定着动画片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家长应当重视动画片对儿童的教育作用,选择适合儿童观看的有教育意义的动画作品,指导儿童如何观看动画,而不是将动画作为孩子在在家里娱乐的一种工具。

(一)正确选择适合儿童相应身心发展年龄特点的动画片

动画片是我们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它的教育功能不容忽视,动画片的质量很重要。欧美的动画片大多情节轻松搞笑,但是同时不失浓厚的教育意义,如表现亲情的温暖、同伴之间的团结互助、对父母长辈的尊重、乐于助人的品质等等,当然也有少量的暴力元素;日本的动画大师宫崎骏系列都不错,表现的主题也大都为强调人与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为主,揭示人性的美好和善良,对幼儿交往能力和道德行为的启蒙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有些动画片内容较为成熟,且包含有一些打斗、暴力、复仇等情节。家长应针对儿童的心理、智力和行为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为孩子选择适合观看的动画片,是家长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建议家长给1-3岁幼儿观看《米奇妙妙屋》、《爱探险的朵拉》等剧情简单,色彩鲜艳的动画片。4-6岁儿童可以观看《十万个为什么》、《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科学教育和品德教育类动画片。对于7-10儿童比较适合观看《秦时明月》、《棋魂》等较为有内涵的动画片。

(二)合理安排孩子看动画片的时间

合理安排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行为发展意义重大,长时间看动画片正处在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儿童极为不利,除了对眼睛有损害,还会影响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一般情况,3-4岁儿童看每天动画片以不超过20-25分钟,5-6岁儿童不超过25-30分钟。

(三)积极创造条件陪同孩子观看动画片

如果家长有时间,不妨多陪陪幼儿一起看动画片,可以帮助幼儿选择符合其某年龄特点、内容积极向上的电视节目,如选择中央电视台的“七巧板”“动画城”“奇思妙想”等节目。父母陪幼儿在观看时看可以随时提醒幼儿与电视机保持适宜的距离和正确的坐姿,同时可以起到一个“筛子”过滤的作用,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另外也要讲究教育方式和方法,应多理解孩子内心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引导。例如有时候对于幼儿的主动提问、疑惑的地方,应及时给与评论和回答,有时也可以就某些有意义的情节对幼儿进行提问,锻炼其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方建移,何伟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J].浙江教育研究,2010(6).

[2]艾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

[3]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12).

[4]陈文,郑淮.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学观[J].现代教育论丛,2011(10).

[5]蔡黎曼.论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心理学依据[J].教育导刊,2010(6).

[6]陈会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测量[J].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9).

[7]周燕.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11(5).

上一篇:深化 反馈 巩固 迁移 下一篇:2014国考申论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