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费用若干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2-07-11 08:41:01

关于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费用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要:无形资产在为企业创造利润的过程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企业如何对无形资产进行会计处理,从而使企业的财务报告能更完整、公允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尤其是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准则》(以下简称无形资产准则)的颁布,旨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我国证券市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从总体上来看,无形资产准则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充分体现了稳健性原则,从而使得某些上市公司想利用无形资产来粉饰会计报表更加困难.但是,无形资产准则中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笔者认为有失妥当,应进一步加以探讨。

一、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无形资产准则规定: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一)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二)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三)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四)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五)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符合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政策支持,使企业获得了税收优惠,有利于企业进行更多的研究与开发。但从会计确认和计量角度来看,存在如下问题:

1.不符合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由此看来,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将研究与开发费用的研究阶段作为当期损益处理,显然歪曲了企业的财务信息,造成企业在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虚减当期利润,也可能使企业当期的盈利转为亏损;由于研究阶段的支出没有计入成本,从而使得开发阶段资本支出的摊销费用减少,进而又虚增了企业利润。这难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有悖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原则。另外,若将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费用化,企业管理者为追求短期的盈利指标,会不适当地削减研究开发支出,这不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更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违反了会计核算应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期间相关的,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期间相关的,应作为资本性支出。企业自创无形资产时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是为了成功获得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需要跨越这些支出所产生的收益,不仅与本会计期间有关,也与以后几个会计期间相关,应作为资本性支出处理。而我国无形资产准则把研究阶段的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即作为收益性支出,显然不妥。

3.不符合配比原则

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费用、成本应当合理配比,同一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和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内予以确认。而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即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在满足相关条件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将研究与开发费用作为当期损益,这显然严重低估了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使得无形资产为企业创造收益时,分摊的成本远远少于实际获得所耗费的总成本,与以后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配比产生了差异,不符合成本与收益配比原则。企业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目的是让企业未来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它与未来各期的收益密切相关,该项费用支出也理应与未来收益相配比。

二、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设想

国际上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有3种不同的意见: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研究费用应当计入损益,而开发费用则应资本化;英国会计准则认为,研究与开发费用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可以资本化;而美国会计准则则主张将其计入当期损益。国内学者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确认提出了如下的处理方法:(1)全部费用化,即发生的所有研究与开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2)全部资本化,即发生的所有研究与开发费用计入无形资产,以后再予以摊销;(3)有条件资本化,即将无形资产达到技术可行性之后的支出资本化,此前的支出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4)追溯资本化,即在研究与开发的无形资产制造出商业上可行的产品之前,先将其支出全部费用化,待制造出可行的产品之后,再将先前费用化的支出资本化,同时将此后发生的支出全部资本化。然而,“有条件资本化”方法中的“条件”在具体实施中比较难以掌握,操作过程中也存在很大的主观性。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认为技术上的可行性只有在开发的后期才能确定,而此后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相对较少,因此,只对技术上达到可行性之后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进行确认,就不能客观地反映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至于“追溯资本化”方法,显然会造成费用的重复确认,而如果对以前的会计报表进行重新编报,那么从成本效益来看,也是不足取的。

笔者认为,研究与开发费用应全部资本化,会计处理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同时满足谨慎性原则、配比原则和历史成本计价原则3项要求;二是如何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投入情况,在利润表中反映出各期研究开发费用抵减利润的情况。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不妨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借鉴固定资产核算时采用的“在建工程”账户,设立一个“在建无形资产”账户,来归集各项研究与开发费用,待研究开发项目结束后,再将其转入“无形资产”账户。二是在研究开发尚未结束的会计期末,借鉴应收账款核算时所采用的备抵账户,设立一个“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账户,以避免未来研究开发失败时对当期利润造成巨大影响。

具体的账务处理过程如下:(1)在研究开发过程中,用“在建无形资产”账户归集发生的各项费用,借记“在建无形资产”,贷记“原材料”(应付工资、累计折旧等)。(2)在会计期末,估计研究开发失败的可能性,按一定比例计提“研究开发失败准备”,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3)若某研究开发项目结束并获得成功,按该项目所发生的实际成本结转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同时将已计提的“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转回,借记“无形资产”“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贷记“在建无形资产”“管理费用”。(4)若某研究开发项目宣告失败,按其已发生的费用扣除已计提的“研究开发失败准备”后,余额结转计入当期损失,借记“管理费用”“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贷记“在建无形资产”。

这样的会计处理,既不影响企业的资产指标,也不影响企业的利润指标,有利于激发企业投入研究开发的热情,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一旦研究开发成功,无形资产无疑增强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一旦研制失败,说明企业前期投入无果,虽然削弱了企业今后的财务实力与经营业绩,但可以刺激企业的创新意识,使其不断地去研制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挑战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在研制成功后的价值是其全部实际成本,真实地反映了它的价值和企业的财务信息,有利于企业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利用和管理,既符合真实性、合理配比原则,又符合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且在会计报表中易于列示。

参考文献:

[ 1 ] 朱光龙。由无形资产准则引发的几点思考[J].财会月刊,2001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财会[2006]3号)

[3] 张斌。对研究开发支出会计处理方法的改进[J].上海会计,2001

[4] 李从峰。企业自制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处理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04

[5] 傅晋豫。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浅议[J].财会月刊,2002

上一篇:经济金融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增值税改革对企业损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