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轻松应对初中英语中考策略

时间:2022-07-11 05:15:29

浅论轻松应对初中英语中考策略

摘 要:中考英语温习计划是一次系统性的知识整理过程,是将教材内容的重新整理,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检测与提升的试金石。而老师和学生在复习中面对的难题比比皆是。如何在中考前进行有效地完成英语总复习?如何在这紧促有限的时段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联系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应对中考复习的师生们提供了几点策略,希望能帮助师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

关键词:中考;英语;复习;策略;阅读理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若想制订出一套适用于全新的中考复习方案,老师需要共同总结。本人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结合数年的授书经验,判断出中考英语的温习要突出目标性,重视综合性,体现开放性。总的来说,英语复习分为三个方面:听力、阅读、写作。针对不同的方面老师应该制订出不同的复习

计划。

一、保持警惕,听力不能掉以轻心

各省市的中考内容各有差异,有的省市不考听力,而有的省市听力也要算入总成绩,所以老师不能趁改革就放松对听力的学习要求。相反的,老师应该重视听力的训练。听力一般在考试中占20%至30%的成绩比例,而听力题一般不会出现什么偏题怪题,往往都是送分题。虽然说是送分题,但有些学生依然不能得全分。老师要加强平时听力的训练,不能让送分题从学生手边溜走,天上掉的馅饼一定要接上。老师要纠正学生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意识到听力的重要性。

训练听力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多练,老师要利用好早读的时间,“一日之计在于晨”,学生在早上是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这时候完成听力训练,可以巩固他们对英语接受能力的熟练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听力练习的答题技巧。早读的听力练习不仅能加强学生听力练习的准确度与熟练度,经过大量的听力练习后,学生多少也能改正做题迟钝的缺点,语言的掌握程度也会逐渐熟练,在考试时也能运用自如。

二、总结经验,阅读轻松,得高分

完形填空一般占30%的分数比例,一般题目会设定20个空来让学生选词填。完形填空得分程度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提高,因此老师也要给学生灌输不同的文章类型来丰富学生的题库,从而训练与培养学生做题的题感。完形阅读也存在答题的小

技巧。

首先要根据词义与语法规定,有些动词需要和一些特殊的介词搭配;有些动词只能和一个介词搭配,而有的动词与不同的介词结合组成的短语又具有不同的意思。例如compare若与to搭配就是比喻的意思,而与介词with搭配就是作比较的意思。put根据不同的介词有很多不同的用法:put off,put up, put out,put away等等。学生要根据课文的大意来选择正确的搭配。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要不断积累,在平时的积累中就注意总结介词的特殊用法,从而在完形填空中得高分。

其次要联系上下文答题,用通俗的语言就是要求学生来“猜”。不是靠运气瞎猜,而是要根据上下文,推测作者的感情,揣测出题人的出题目的,推断知识的考查点。例如,有一篇完形填空题在第一题就设下了一个空,询问了一个盒子的材料,直到阅读全文才直到这个盒子是木制的,因此选wooden。学生要这样科学而有道理地推断出一个答案来。完形填空属于偏难的题目,老师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带领学生一起做题,手把手传授做题经验与技巧,才能使学生在中考中的完形填空取得优异的成绩。

做阅读理解之前要提前阅读题目,带着目的来阅读文章,从而大大缩减考试花费的时间,学生也能节省时间的精力来做别的部分。最难的阅读题往往是给文章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学生应该根据文章的重点来权衡哪个题目更加合适。例如有一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是介绍一个新产品的研发过程。选项里有A.The process of invention与B.The application,文章强调的是研发的过程,因此应该选择答案A。难度较高的阅读理解需要学生反复阅读与推敲,在反复阅读后一般都能揣测出作者的用意与合适的答案。

三、背诵积累,模仿借鉴写佳文

学生往往平时积累的高级单词也不能适当地运用,作文中还会经常出现语法错误与中文化的表达。因此,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平时背诵积累些好句、好段。例如,学生若要写关于品质品德方面的内容,不如运用一句:No pains,no gains.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这样显得学生的英语水平很高,也可以使作文增色不少。

英语的中考复习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能靠突击来提高分数,但重要的还是平时的积累。具体的一些方法与诀窍还需要老师共同探讨。本文基于阅读教学基本方法加上具体实例进行阐述,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技巧作出简单的分析,望能对教育教学者们的中考复习计划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陆敬源.让复习型导学案魅力无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0).

[2]刘良华.我国学导式教学实验范式的形成和发展[J].教育科学,1995(4).

上一篇:简析新课标高考历史卷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下一篇: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