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者 第1期

时间:2022-07-11 03:57:51

画面气氛的营造

最近热映的《听风者》是一部套路比较成熟的谍战片,此类题材的拍摄,有必要强调画面的精致设计,才能让镜头组合看起来充满神秘感。因为题材而设计相应的镜头风格,这是一名导演在开拍之前就要想到的,无论故事多么紧张好看,无论演员表演多么细腻独到,没有好的画面感,影片的整体效果会大打折扣,电影电视,毕竟是音画的艺术,当然,这一切都寄托于一个好剧本。

因此,一个好剧本,配上好的摄影,才是天衣无缝的完美组合,关于此片剧本不是我要说的重点,咱们还是结合影片的风格和情节,看看,怎么用画面的效果来渲染气氛,把握情绪。

巧妙的前景设置

《听风者》作为一部谍战片,其情节和内容尤其重视神秘感的营造,让观众在不断的琢磨和好奇中,逐步导入影片的情节铺陈。此片在镜头的前景搭建上,下了很大功夫,前景虽然在景深之外,有时候只是模模糊糊的影像,但就是这种若即若离的虚幻感,使得观众的视角就像一个偷窥的旁观者,或者说是一个始终跟随故事中人物脚步的人,这种临场感借助前景的虚虚实实,表现得非常到位,起到了很好的观众参与效果。

同时,前景物也是现实环境的辅助体,可以用虚实之间的过度方式,展示环境的透视,让画面的立体感增强,而某些前景也有暗喻的作用,暗喻某种情绪或者某种可能的事件,当然,在技术上说,使用较大光圈或者中长的焦距,可以轻松达到这种画面感觉,而不需要移动机位,即可由大特写的浅景深直接拍摄大全景的大景深,这样拍摄的镜头,虽然景别跳跃较大,但看起来依然流畅顺滑,给观众的感觉也是张弛有度。

电影的镜头剪辑和电视不同,有时候,更多强调的是艺术感的画面衔接,不一定按照电视拍摄的景别相近剪辑方法,这种跳跃只要运用得当,并不会显得不合逻辑,反而会让观众情绪在集中收看的环境中产生视觉的冲击。

利用环境元素构图

巧妙利用环境中的相关元素,参与到构图中,这是图片摄影常用的手法,电影拍摄之所以被称为摄影而不是摄像,其主要含义在于,电影更接近图片摄影,更善于使用摄影中的手法,只是把静态的构图动态化方式来进行表现,所谓电影看上去比较美,就是因为这种精致严谨的构图所带来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本片中,摄影师把生活环境中的窗口、剧场的整体环境、剪影、远近高低的环境对比关系等摄影技巧准确把握,如果不是电影的动态画面,这些镜头单帧截取出来,也是一幅幅不错的剧照,只是这个剧照不以人物为主,更强调的是摄影元素对画面的整体气氛的交代。

我们拍摄DV作品,也要学习电影拍摄中这种非常严格的构图态度,非常有必要多掌握有关摄影的基础构图原理,用更高的要求和更唯美的画面,来营造自己的电视画面,用摄影的艺术之美,感动观看的人,这是好的故事好的题材,能够更好让观众接受并为之动情的必要技术手段,虽然我们不提倡做技术控,但没有技术,可能会糟蹋了好的内容。

善于掌握光线的光比

我们知道,电影中常用的布光方法多以侧光/逆光/侧逆光等反差较大、空间立体感较强的光法为主,这些光法与电视的散射光完全不同,可以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和烘托环境气氛,当然,以前用电视摄像机想这么拍,技术上是有难度的,一则,数字摄像机的画面运算使得质感不足;二则,摄像机传感器相对35mm电影的胶片和传感器来说小得很多,在画面的景深和复杂光线的控制中都捉襟见肘。

而近些年,大画幅摄像机日趋走红,这些从DSLR单反开始的大画幅视频拍摄,到广泛普及的各种规格35mm或者APS-C规格的摄像机,都可以作为新视频摄制的有力武器,而成本并不太高。

这些大画幅摄像机,厂家喜欢叫做摄影机,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引导电视拍摄向电影拍摄模式进化,从而提高画面的欣赏性。

因此这类大画幅摄影机有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画面的进光量大幅增加,从而提高了画面质感的表现力,而画面中的景深更容易实现深浅控制。同时,大画幅的另外一个好处也非常明显,那就是画面的动态范围也极大扩展,以往传统摄像机我们不敢过于放开反差较大的光比,因为总是无法找到明暗过度很好的综合曝光。

大画幅则相反,它的传感器本质上可以容纳更多的光线信息,其动态范围可以扩展到13个左右的挡位差级,这个时候拍摄光比较大的画面,相对来说要容易很多。

大家通过这些画面截图可以看出,这些画面都是大画幅35mm规格的中长焦镜头加上大光圈拍摄,电影摄影师可以大胆使用逆光和暗部的补光,我们看到了层次丰富,影调优美的现场气氛,这都是和布光分不开的,而这些独特的光线,会直接影响到人物气质的表现和当时故事情绪的渲染。

我们可以利用手中的大画幅器材尝试拍摄这些画面的感觉,使用中,可以用摄像机的不同GAMA预置模式,拍摄素材以大动态范围为主,不要追求画面的高饱和度,稍显灰暗的画面,在后期调整时可以有更大的自由空间。

如果要更进一步,可以在一级调色时模拟自己想要的电影风格,在二级调色时,改变画面主体的影调,其实没什么难的,大家不妨从布光开始,改变自己的电视拍摄习惯,结果会得到更好的效应。

环境气氛的渲染

生活中的场景,我们经常会习以为常,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而看电影画面、普通的环境,却让人过目不忘,这就是在拍摄中要想到的技术问题。

其实,片场中大多数场景都是需要用打光、补光、遮光等方式去营造光线,营造光线的时候,先要确定主体亮度和曝光数据,之后,确定使用的光圈,这样可能控制画面景深,然后,根据所有的画面气氛需要,进行光源的设计,这一组光源在普通的环境中,利用强烈的反差,来增加立体透视的效果,要的是整体的画面感,而不是主要人物面部的照明。有时候,电视拍摄者习惯把人物面部作为重点来进行照明,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只要不是人物面部需要,大多时候应该把人物放置在环境中,让环境整体光线来展示人物,这样的画面整体感和真实感更强,看上去更自然。

环境气氛渲染中,还有一个常用的道具就是烟雾效果,大家可以从这个丛林的画面中看到,一直弥散着若隐若现的烟雾,既增加了画面的神秘气氛,又有一种浪漫唯美的信息,如果配合烟雾的设置和灯光的辅助,这种气氛会很容易营造出来,甚至很简单的场景内,都有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当然,您需要购买几块烟饼,非常便宜。

善于使用轨道和摇臂

轨道和摇臂是影视拍摄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器材,我们可以使用它们,创作具有运动感的画面,来改善众多静态镜头切换之间的拖沓和冗长。

这个镜头使用摇臂从较高的视角,逐步下摇到中近景,在下摇过程中,改变水平方向运动,围绕主体进行拍摄,一个镜头实现了从整体环境交代到人物近景的转变,看上去流畅自然。

这是本片结尾的一个长镜头,也是导演非常精心设计的镜头,可以看做本片摄影的完美收场,这个镜头使用一个大摇臂,从俯视角向下逐步摇摄到眼平视角,并继续拉起,移开主体,进一步扩大场景,实现了远—近--远的极其完美的过度,而人物的表演也自然生动,所有的画面细节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是典型的长镜头加摇臂的运用,对于本片的最后气氛,起到非常好的渲染效果,值得学习。

听风者:交叉的平行剪辑

《听风者》的剪辑师叫彭正熙,相信很多人对他不甚熟悉,但殊不知此位正是大名鼎鼎的《无间道》三部曲的剪辑师,想当初一部无间道,前后时空变幻的扑朔迷离,引起过影迷们无限的遐想和漫天关于剧情的大讨论。而彭正熙自己也借此建立了一线剪辑师的地位。他的剪辑,以情节的缓慢铺陈见长,而这一部《听风者》自然也不出所料,几条线前后扑叠,然后在剧情最后,汇聚出一个爆炸性的重叠结尾。这次,我们就借助电影的结尾,来学习一下像教科书一般精准的“交叉的平行剪辑”。

故事讲述解放初期,残余敌特人员意图颠覆新政权。为监听敌台而设立的神秘部队701专门负责密码的破解,并借此信息破解敌人的恐怖活动。在这场看不见的战斗中,演绎着一场腥风血雨的谍战传奇。误打误撞进入701的盲人调琴师何兵(梁朝伟)凭借自己特殊的听觉成为了701“唯一的眼睛”,女上司张学宁(周迅)把这个亦正亦邪的人物造就成决定701存亡的“关键武器”,但在一次关键任务上,何兵听错了一个电码,暴露了张学宁的身份并最终导致了她的牺牲。

而接下来的一幕,就是整个701在获得新的监听情报后,终于在一次建立空军部队的开幕式上,直接捣毁了敌人特工的暗杀行动;而同时,这又是献给牺牲的张学宁葬礼最好的礼物,因此剪辑师把这两段既有前后因果关系,又在情感上紧密相连的段落进行了时空平行剪辑。这也是我们要重点看一下的段落。

上一篇:浅谈紫砂壶的成形工具 下一篇:“滇中第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