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七子:血缘》看现代西方科幻小说

时间:2022-07-11 03:40:26

从《第七子:血缘》看现代西方科幻小说

虽然《第七子:血缘》(7th Son:Descen)于2009年10月出版,但早在三年前,这部作品就成了美国科幻小说迷们的宠儿。《第七子:血缘》是美国作家J.C。哈钦斯(J.C.Hutchins)构思的科幻悬疑小说三部曲《第七子》的第一部,其第二、三部分别名为《第七子:谎言》(7th Son: Deceit)和《第七子:毁灭》(7th Son: Destruction)。该系列小说最先是以有声读物的形式在网上流传,被誉为史上最畅销的播客小说(Podcast Novel)。《纽约时报》还特意借此刊出报道,对这一新兴的文学热潮作出了评述。J.C。哈钦斯原是佛罗里达州迪尔菲尔德比奇市的新闻记者。早在2005年,他就完成了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第七子:血缘》。起初,他将小说原稿送给文学人,希望他们能联络到合适的出版商出版小说,却屡遭拒绝。碰壁35次后,哈钦斯决定开始主动出击,用音频编辑软件将小说录制成音频文件,并在Podiobooks网站上陆续发表,逐渐赢得了广大网友的喜爱。自《第七子:血缘》在网上现身以来,下载次数至今累计已有200多万次。在网络上火爆之后,三部曲立刻受到各出版商的青睐,终于由Martin’s Press正式出版。

《第七子》主要讲述的是七个克隆人摧毁其克隆母体所策划的惊世阴谋。《第七子:血缘》开篇就是美国现任总统遇害身亡,为了揭开总统死亡之谜,七个居于美国各地的男人被绑架到高度机密的政府机构。他们同名同姓同龄,外貌几乎完全相似。原来,他们都是克隆人,是一个名为“第七子”绝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克隆母体约翰・阿尔法曾在实验室工作,后来却逃离实验室,两星期后尸体在河中被人发现。实验人员本来以为约翰・阿尔法就此死去,可总统受害案件的调查结果预示着溺毙只是阿尔法精心策划的自杀假象。七位克隆人都植有阿尔法14岁以前的记忆。他们不仅基因相同,其情感和智力也毫无二致。该计划负责人解释“第七子”计划的实验目的只是为了对人类先天的自然性和后天育成的社会性进行终极实验――但是故事的背后显然还隐藏着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惟一可以肯定的是,阿尔法正在策划一个惊天阴谋。负责人认为,克隆人有着与阿尔法相同的记忆和基因,必定能找出阿尔法的藏身所在,阻止其阴谋。于是,七个克隆人与阿尔法斗智斗勇,也开始了对自身灵魂的回顾和审视。

哈钦斯对故事的叙事手法和语言显然做了不少功课。作为刚出道不久的新锐作家,为了增强故事节奏和趣味,哈钦斯在叙述故事时显然借用了不少丹・布朗的叙事手法。当然,哈钦斯自有其新颖独特之处。故事中科学技术的大胆创想自不必说,阴谋背后对现实生活中政治上权钱交易的映射也显得颇为露骨,叙事的语言也更加生活化。对于科幻悬疑小说来说,从心所欲而又不逾现实的多重幻想才是其最大的魅力所在。

《第七子:血缘》虽然在作品题材与叙事手法上都称不上新潮,但故事中颇具活力的奇思妙想背后却隐含了作者对后工业时代人类生活现状的反思。在科幻小说的领域里,“克隆人”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20世纪30年代,英国作家阿尔杜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在《美丽的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1932)里,就构想出了利用克隆技术批量制造工人的未来社会。1976年,美国科幻作家伊拉・莱文(Ira Levin)的小说《来自巴西的男孩》(The Boys from Brazil)更以奇特想象讲述了狂热的纳粹医生克隆了96个小希特勒以图再度复活元首的故事。而在《第七子:血缘》里,哈钦斯还大胆构想出了对人类记忆的“克隆”。科学家可以将一个人的全部记忆随意“上传”和“下载”,甚至转移至他人身体,实现灵魂的控制和转化。这种对记忆的“复制”,不仅为情节发展提供了矛盾冲突,为克隆人的内心自省提供了极具戏剧性的故事背景,也引发出对生命本质和社会伦常的思考。面对这种异类生命,人们是否能真正将之纳入到“人”的理念之中?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若是可以照既定程序来执行构造,那个人的存在意义又在何处?若灵魂可以在不同个体间自由转移,那个人又何以为“我”。这些疑问虽附带幻想,却是超越性视角的现实存在,也是当前人类社会面对的伦理学命题。

自西方科幻小说产生以来,科幻小说家们就已经开始借助科学幻想将科技时代人类生活的预见、疑问、希望、忧虑进行另类重现,供人思考。儒勒・凡尔纳小说是对科学发明为人类社会带来进步的欢欣礼赞,H.G。威尔斯的作品则是对科技进步之下人类生活前景的深沉忧思。此后科幻小说家们的创作似乎也都是这两种主题的协奏与变调。近二十年来,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早已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和掌控,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型塑力也愈加强大,科幻小说的创作由此也变得更加现实和真切。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太空小说”系列、美国恐怖小说家斯蒂芬・金的科幻小说,都深刻展现了后现代科技文明之下人类生存状况的困境和忧思。仔细审视西方科幻小说的发展,便会发现科幻小说的叙事已由最初乐观主义主导的科学至上,逐渐转变成了悲观主义浸润的“反科学”。科幻小说中所盛行的“反科学”思潮,并不是意味着真的反对科学,更多的则是对科学自身弊病的理性思考,是对科技恶性膨胀之下人类社会和人性本身的批判性观照。

两个世纪以来,西方的科幻小说已从最初的发生时期和“黄金时代”走到了最近的“新浪潮”和“赛博朋克”(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以计算机或信息技术为主题,小说中通常有社会秩序受破坏的情节),其关注的主题也从最初的科技崇拜,转移到了对人类社会与个人前途命运的反思。其创作所围绕的科技、社会与人的三者关系,也越来越聚焦到后者。也许对于外部世界发展无比强大的现代社会而言,个人的内部世界才是当前急需关怀的对象。

上一篇:影子会员:爱奇艺的新烦恼 下一篇:怀同样心愿者,无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