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宏基站选址方法研究

时间:2022-07-11 03:29:55

无线宏基站选址方法研究

【摘要】 智能手机及通信网络的发展,当前宏基站建设也在不断的趋近无线化,随着4G网络的普及,网络部署及市场先机的抢占成为了当前各大运营商网络建设的关键。而由于机房面积、条件等限制很多的基站不得不重新进行选址建设,同样选址还会对后续的施工等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宏基站建设过程中机房、天面及物理位置的选取来综合性的开展研究。

【关键词】 宏基站 选址 机房 物理位置 天面

当前我国的宏基站建设逐渐的走向了无线化,所以基站在选址的时候应该尽量为了后续的施工、维护及基站的优化考虑,从而使成本尽量的得到节约。

一、无线宏基站选址的原则

在选址的时候应该依据无线基站的天线、基站高度、方向角及站间距等各个参数来进行基站的初选,在所选择的宏基站附近50米范围内要避免出现阻挡的建筑物,对于那些楼顶上面积较大的建筑物安装天线的位置首先要分开进行架设,对于那些必须采用集中架设的需要通过对天线到达楼顶的最低高度进行计算之后再进行架设,尽量的避免所发射出的点拨被楼顶阻挡住。宏基站选取应该尽量的避开大功率的雷达站、无线电发射台等,选址位置应方对外接电。

二、无线基站选址考虑的各个因素分析

2.1无线宏基站选址中对物理因素的要求

选址的时候仿真规划的人员需要利用相应的软件选取出较为理想的位置,而选址人员在得到这些位置标注之后就会在基站站址附近选取出理想的位置。在选址的时候首要考虑的就是基站高度及在该区域当中现有基站的均高。比如在某一区域当中基站的天线高度均高为45米,但是所要建的新无线宏基站的高度是65米,那么该区域就不是最好的基站选取位置。再比如,仿真规划人员提供出的无线基站位置是一片空地,而要建设的无线宏基站是一个30多米高等的铁塔,所以就需要考虑该块空地是否可用;另外建筑物的高度等也是考虑的因素。

2.2无线宏基站选址中对天面的要求

若所要建设的无线宏基站位于地面,那么就需要通过地质勘察来确定铁塔的建设条件,假如所选择的宏基站位置处已经有了建筑物,那么基站可以依附在建筑物来进行建设,这时候就需要对其天面是否可用进行判断,而判断的依据是能否进行天支的放置。位于楼顶的天支应该采取的方式为拉线桅杆、附墙抱杆等方式,在众多的方式的昂中楼顶塔的要求是最高的,所以当前所建设的无线宏基站楼顶塔数量也是最少的。在市区进行无线宏基站建设的时候一般采用的天支形式为拉线桅杆,该种形势需要对拉线位置及承重栏竦慕行考察,在选址的时候就需要对桅杆的具置进行确定,需要对其承重墙和梁上的位置进行确定。同时,采用这种天支方式的时候还需要对拉线所固定的位置进行考虑,当前大多数的工程都是将其固定在楼梯外墙上面,所拉线必须有一定的长度,不能过短,具体拉线的长度是依据投影和桅杆高度来进行确定的。

2.3无线宏基站选址中对机房的要求

需要考虑的机房要求主要包括机房承重、机房的用电负荷以及环境要求,机房选址应该尽量的避开民用建筑,以商用、公用建筑为主,对于存在承重问题的机房建筑选址则应该进行加固处理,保证加固的主槽钢位于承重墙之上。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承重存在问题的选址不应该一票否定,土建人员可联合勘察设计人员现场进行勘察,然后制定出具体的加固方案,当实在无法确定能否使用的时候可以另外选址。根据相应的文件要求机房的面积大约在25平方米左右,若无法达到该要求则应该考虑所选的位置是否具有可用性。另外基站还需要符合设备的用电负荷要求,例如24波载的基站若按照每个波载3A的电流进行计算,则用电负荷9.792KW,另外照明、传输、电池充电、空调等都有一定的用电负荷,所以所选机房的用电负荷就必须满足其要求。

三、无线宏基站选址的其他要求

实际上在进行无线宏基站选址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上面所说的三点因素,周围的环境安全性、周边发射台等都是需要考虑的,一方面要保证选址必须远离容易发生塌方、爆炸、易燃或者是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另外一方面所选的位置周边尽量不要有大功率的发射台,避免影响无线宏基站的信号发射。同时还需要考虑无线宏基站对附近居民的影响,尽量远离民居。

四、总结

无线宏基站在建设过程中选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到后续的投入使用及建设成本等,在选址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物理因素、天面要求及机房要求,要保证在和相应标准符合前提下,还需要确保无线宏基站选址位置的安全性及信号的传输,基站的选取的时候应该引入除了对信号弱区域的覆盖之外,还应该满足对周边整体通信信号的改善要求,所以无线宏基站选址必须以科学性出发。

参 考 文 献

[1]胥京宇.德州仪器推出面向小型蜂窝基站及宏基站的多标准[J].世界电子元器件,2012(4):62-62.

[2]田贵宾.创新型3G基站选址方法[J].无线电工程.2012(12).76-77.

[3]宋士.无线宏基站站址选择的经验总结[J].电子世界,2011(8):29-30.

上一篇: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分类探讨 下一篇:度国外主流媒体 关于北京的舆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