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电力中长期远景规划研究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07-11 03:10:43

关于开展电力中长期远景规划研究的几点建议

根据国务院、国家计委和原国家经贸委的有关文件的精神,目前国家电网公司系统正在开展电力行业“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及“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电力发展规划”的研究。这是国家电网公司受政府部门委托承办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定要抓紧抓好。现结合当今世界电力发展和我国国情,对规划研究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 电力发展应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电力发展首先应满足市场需求,确保国民经济高速持续健康发展。虽然我国电力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扭转了长期缺电的局面,供需基本达到平衡,发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按人均计算我国的电力生产和消费仍处于很低的水平,尚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1999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87.99亿t标准油,其中美国消费22.7亿t标准油,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5.8%,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不含香港、台湾、澳门地区)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8.75亿,标准油,约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0%,居世界第二位。而1999年世界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为标准油1.48t,其中美国人均消费量达8.14t,我国人均消费量只有0.698t,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不足美国的1/10。同时,我国电气化程度还很低,发达国家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中约占30%,我国只占10%左右。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将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的增长必将推动能源消费的增长,预测到2020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10—13亿kW,期间年均新增装机容量要达到0.35—0.5亿kW。预计到2050年GDP比2020年将会再翻两番以上,需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约在10~15亿kW左右。因此我国电力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吸取上世纪末的教训,在制订发展规划时必须留有充分发展余地,以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2 认真研究能源资源短缺对电力发展的影响

电能的出现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基础,与其他能源形成相比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它在终端能源的比例正在不断提高。但全球用于发电的一次能源是有限的,根据目前已探明的储量和消费量,石油可用45年、天然气可用64年、煤可用200年左右,而我国可供开采的石油、天然气、煤分别是20年、60年、100年左右,一次能源短缺将严重制约我国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进行电力中长期远景规划研究时要做到未雨绸缪。

根据远景发展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GDP达到25000美元。若全国GDP单耗为1999年美国GDP单耗水平(272t标油/百万美元)的一半,则届时我国的能源需求量将达到70亿,标准煤以上,是目前我国能源消费量的6倍;即使届时我国GDP单耗达到目前日本的水平(1999年为96.2t标油/百万美元),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也要超过50亿t标准煤。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比世界平均低,其中煤炭仅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分别约为10%、5%。能源短缺必将成为将来电力发展的“瓶颈”,影响国民经济发展。

3 优化电源结构,合理开发电力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一次能源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煤炭资源储量约为2.6万亿t,其中,原料煤占27%,动力煤占73%。虽然总储量低于美国,但年产量却超过美国,占世界总产量的30%。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76亿kW,其中可开发装机容量接近5亿kW,发电量约2.24万亿kwh,居世界第一位。按发电量计,我国可开发的水电资源约占世界总量的15%,到2001年底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已达0.77亿kW,居世界第一位。风能资源较丰富,10m高度层的风能资源总储量为32.26亿kW,其中实际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kW,到1999年末全国风电装机26.83万kW,目前我国最大的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场的装机容量已达8.74万kW。

我国水能资源大部分集中在西南地区,东部地区水能资源蕴藏量只占全国的7%。

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别山-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地区,占全国总资源量的94%。

全国石油分为六个含油气区,即东部、中部、西部、南部、区及海上含油气区;天然气陆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地资源量的43.2%和39.0%。

风能资源,主要是东部沿海及其附近岛屿;新疆北部、内蒙古、甘肃北部和黑龙江、吉林东部、河北北部及辽东半岛的风能资源也很丰富。

中国具有比较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而地热资源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云南、四川西部。

我国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严重脱离了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主流,1999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构成是:煤炭25.9%、石油38.6%、天然气22.9%、水电2.5%、核电7.5%、其他2.6%;而同期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是;煤炭68.0%、石油23.2%、天然气2.2%、水电和核电占6.6%。这种以煤为主的“低质型”能源消费结构是造成能源经济利用效率低、污染严重、产品能源成本高、市场竞争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因此,应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发展战略,实现向高效、清洁、低碳或无碳排放的天然气、核能、水能、太阳能、风能方向发展。“十一五”规划和远景电源建设目标重点应放在西部水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上,并着手进行新能源开发研究。

4 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约能源

我国不仅是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而且还是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目前全国能源利用效率不到32%,比先进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若考虑开采、运输,我国能源系统总利用效率不到10%。同时我国是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按1995年价格计算的GDP单耗,1999年世界平均为每百万美元270t标准油,而我国每百万美元GDP能耗为908t标准油,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日本的9.5倍,即使按世界银行提供的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也高出发达国家1-3倍。

1999年我国火力发电的供电煤耗为399g/kWh,而日本火力发电的供电煤耗仅为317g/kWh,2001年我国火力发电的供电煤耗降到385g/kWh,仍比日本高出68g/kWh,全年多耗煤炭近0.8亿t,不仅增加了电力生产成本,提高了电价,增加了用户电费负担,而且造成环境严重污染。

我国即将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治理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约能源不仅是我国能源资源短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了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进行电力中长期远景规划研究时应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约能源作为一项国策加以研究,制定措施,落实政策,在积极引进技术、设备的同时,要立足国内,加大科技和人才的投入,改造、更新国内设备,用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合理的手段、最大范围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千方百计地节约能源,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作用,确保国民经济和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

5 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应统筹规划、同步建设

在进行电力中长期远景规划研究时,要避免电网建设落后于电源建设的历史重演。由于上世纪八、九十上代电力严重奇缺而制约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国家曾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电源发展。而电网建设投入较少,因而造成上世纪末部分地区要电用不上,有电送不出的被动局面。

为解决电网建设滞后的矛盾,国家投入几千亿元的巨额资金进行城乡电网改造,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至今仍未彻底解决。历史的教训是沉痛的,在进行电力中长期远景规划研究时,一定要对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进行统筹考虑,同步建设,做到有电能及时送出,要电能及时送来,充分发挥电能经济效益,坚决杜绝窝电。

6 应从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电力市场出发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地理、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电力资源分布不均,迫切需要电力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却缺乏电力资源,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却是能源资源的宝库。因此,在制定电力中长期远景规划是,必须树立全国一盘棋观念。西部地区要利用当地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实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北方煤炭资源丰富就要大力发展火电,东部沿海及京津唐地区缺乏电力资源,可通过输电线路购买电力资源,从而实现能源资源、经济资源的优势互补,达到相互支持、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目的。同时努力实现电力资源“水火互济、南北互供”,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电力市场。鉴于当前电力供应紧张,五大发电集团正在充分利用资金、人力资源的优势,进行电力资源开发,这对加快电力发展将发挥重大作用。但由于失去了统一管理,容易造成各自为政,因此,必须深化改革,加强电力监管,切实维护各方的合法利益。

7 要把加强需求侧管理(DSM)工作纳入规划研究之中

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具有节约电能和转移用电负荷,优化电网运行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节约电力建设投资,改善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抑制电价的上升幅度,减少电力用户的电费开支等重要作用。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系统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国自1992年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以来,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取得了显著成绩。实施DSM,对社会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缓解环境的压力;对电力用户可以减少电力消费,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有利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对电网企业可以缓解高峰时段电网高峰的压力,有利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服务水平;对发电企业可以提高发电设备利用率。因此,要把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纳入电力中长期远景规划研究之中。

8 加大科技、人才投入,积极开发新能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能源是世界各国争相研究、开发、争夺的重点。作为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大国,必须把能源开发、研究作为重要国策来抓。

全国应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有计划地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新能源开发人才,来进行能源开发研究。

作为世界煤炭资源储量大国之一,火电生产在我国仍是主要电力能源,目前我国每年CO2排放量已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3%以上,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排放大国。如果到2050年我国人均能耗达到美国现在人均水平的一半,那时我国年CO2的排放量将占目前全球CO2总排放量一半以上,这是国际社会难以接受的。因此,减少CO2排放量是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国策。

电力工业要通过开发研究高效发电新技术和煤炭洁净燃烧发电技术,实现先进、清洁的“绿色煤电”。

我国一次能源资源虽然短缺,但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水能储量和可开发量居世界第一位,风能居世界第三位,海洋能、生物质能也比较丰富,在充分利用西部水能、天然气资源优质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当地风能、太阳能、地热等资源的优势,开发风能、太阳能、地热等能源。光伏发电是21世纪最有希望达到工业规模应用的新型发电技术;风能发电现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燃料电池、生物质能发电、海洋能发电、地热能发电及储能新技术都要抓紧研究。

在加大基础研究的同时,应尽快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产业化。要开展远距离输电新技术的研究,特别是1000kV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

总之,进行电力工业中长期远景规划研究时,要遵循我国电力工业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方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研究电力负荷发展趋势入手,认真搞好预测工作;要实现电力资源在最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打破地区间市场壁垒,推进“西电东送”的战略;要注重电力的技术进步,提高电力项目效率、环保、节能、节水等方面的性能指标,坚持近期服从远期、局部服从整体,结合我国能源资源短缺的实际情况,加大对新能源资源的开发,为在我国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供可靠的能源保证。

上一篇:构建和谐社会 体现社会公平 下一篇:我国煤炭市场步入新一轮调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