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心意五行拳源流考

时间:2022-07-11 08:38:40

看了张方先生关于戴氏心意五行拳源流考证的文章后,心中有不同的意见,因此忍不住有话要说。张先生的文章近年来写了不少,其中观点我亦有赞同,但信口生花处也不时有之,故难以全盘接受其论点和论据。

本文本拟名为《形意拳五行拳源流考》,因为对于形意拳的五行拳我曾经着意探寻过其渊源,并形成了系统的答案,然基于张方先生从戴家拳的角度去看,也无不可,毕竟戴家拳是形意拳的上游,为保持统一起见,本文也从戴家拳着眼看,故另名为《戴氏心意五行拳源流考》,反正要讨论的主体都一样,不曾多也不曾少。

一、从老三拳说起

张先生之前有文《戴家心意三拳》谈及心意老三拳的来历,信口杜撰历史已经初露端倪,今在此一并商榷。

老三拳“钻、裹、践”是心意六合拳的原传内容,在多个心意拳支系里面都有传承,之所以叫做“老三拳”,就是流传久远的缘故。都知道心意六合拳保守,传承面不广,则心意六合拳的技法之一的老三拳更是知者甚少,正因无知就出现了信口开河、张冠李戴、淆乱拳史之人。首先声明,笔者对张先生的“戴隆邦集八家以上的拳法,再创戴家心意拳”以及“戴隆邦创钻、裹、剪三拳,劈、钻、崩、炮、横五行拳”之说完全持不同意见。首先,严格讲戴隆邦是否练习心意拳尚难确定,郭华东先生曾撰文《戴隆邦与心意拳无关》,若言“无关”可能太过,但是历史上只有传说戴隆邦请李祯师傅教其二位公子练习心意却是公认的事。因此,学练心意拳的是戴家公子,三拳也好,五拳也罢,学也好,创也罢,都是戴家公子的事,戴隆邦创拳之说无从说起。再者,“三拳”、“三棍”俱是心意拳古传之法,又何来后人创造之说呢?因为传播有限,三拳之法并不广为人知,直到王芗斋先生有机缘学习了心意六合拳之后将它公布出来,才使很多人包括形意门人眼前一亮。王芗斋先生的《拳道中枢・大成拳论》中说:“形意拳当初有三拳,且三拳为一动作,所谓践、钻、裹,若马奔连环,一气演成,为三种力之合一作用也,至于五行、十二形亦包括在内。”钻、裹、践分说是三拳,合说乃一势,所谓“连环一气演”,即是说出手一动三种力尽在其中。心意拳每一动作出手必钻,出手必裹,发力必践,三力合一,三势合一,方为如法,此即心意拳的三拳之法。

其实王芗斋先生公开的秘诀不止这些,还包括了心意拳中真正的五行拳!《拳道中枢》中又云:“五行原为五种力之代名词。”在心意拳里面五行拳原为金力、木力、水力、火力、土力五种不同性质的拳力,具体说即拳急如火、拳活如水、拳稳如木、拳硬如金、拳沉如土,是为心意拳中的五行拳。此五行拳是心意六合拳五行思想的实际体现,人秉五德生五脏,即由五脏生五气,故拳力亦分为五种。所以,“五行拳”之名并非形意拳而后有,只不过被形意拳拿去后,旧瓶装了新酒,久而久之人们只知其酒,不知其瓶矣。买椟还珠,此其一例。

《少林拳谱杂俎・内外五行说》云:“内五行者,五脏是也。五行要顺者,五行配五脏,五脏配五手、五脚也。”张先生以此当做是戴隆邦创五行拳的理论基础。我的问题是,《黄帝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篇》有完整细致的五行学说,戴隆邦为什么不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呢?更古老的,在《尚书・洪范》、《礼记・月令》中都有完备的五行学说,戴隆邦为什么不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呢?《心意六合拳谱》中亦曰:“金木水火土,内对人五脏,外应人五官。”又曰:“内五行要发,外五行要随。”又曰:“心动如火焰、肝动如飞剑、肺动沉雷声、脾动力加攻、肾动快如风,五行顺一气,放胆即成功。”又曰:“六合要合,五行要顺,四梢要齐,三节要明。”又曰:“天地交合,云蔽日月,武艺相战,先闭五行。”又曰:“五行真如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又曰:“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和全。”心意六合拳的理论重心,首先是“六合”,其次是“五行”,再次是“阴阳”,最次才是“起落进退”。心意六合拳谱中关于五行的论述比比皆是,相信戴某学习时也听李祯老师反复解说过。这不更是现成的理论基础吗,又何劳外求?至于把《少林拳谱杂俎》中的内容作为“戴隆邦创五行拳的出处”,实在是捧着金碗碗讨饭,多此一举啊。

五行学说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础,心意拳可以以之练拳,其它门派亦无不可,不仅仅是武术,中华医学、堪舆星象、音乐艺术、政治兵法等亦无不以此为基础,怎能都说源自于少林呢。故不能因为少林拳有五行分类,就下结论是出于少林拳,将少林拳视为中国武术之源本身尚待商榷,我更倾向于“少林武术出天下”,少林武术本是中国武术的汇总所在,而不是源头宗祖,总不能让关羽、张飞学技于少林寺吧,否则卫青、李广的文治武功又从何而来?

二、形意五拳皆来源于心意原传

心意拳的五行拳被形意拳重新定义,重装了新酒,我们就品味一下滋味如何。

说句实在话,所谓的新酒也并非新酿,都是心意拳中原有的东西,仅仅是换了下瓶装而已。劈、钻、崩、炮、横五拳在心意六合拳里面都有原型,都可以找到出处所在。这是我把形意五拳和心意拳对比后得出的结果。

劈拳来源于心意拳之斩劲。劈拳和斩手基本相同,但劈拳发力多高,而斩手高有斩眉、低有斩裆,高者日望眉斩,低者曰栽捶,此不同斩法在不同支派心意拳的四把捶中都有出现。劈拳也和落手鹰捉相同,心意拳出手讲究“起钻落翻”,鹰捉起手即是钻,落手即是劈,拳谱日:“把把不离鹰捉。”有些形意拳将鹰捉作为母拳,就是在于鹰捉起手落手皆是拳,完整的体现了形意拳的理法思想。李文彬先生在讲尚式形意拳时说:“各家形意拳都将鹰捉误认为劈拳了,尚派形意拳还有一趟鹰捉作为形意入门的筑基功夫。”从李先生的这句话中我读出了下面两点:其一,鹰捉做劈拳是诸多形意拳习练者的共识;其二,尚派形意在五拳之外,还有一套独立的鹰捉练法。有落手必有起手,拿鹰捉来练劈拳不能算错,但尚派又将鹰捉独立出来训练,这样更加接近心意拳的原传,将鹰捉为“体”,劈拳、钻拳作为“用”,此练法更具层次,也更为科学合理。至于张方先生的“戴家的劈拳是在原传心意把‘单把’的基础上完善起来的”一说不敢苟同,至于“‘单把’又称之为‘劈把’”则是头一次听说。张先生又练习了少林太祖长拳的“斩”法,那么既然源于“斩”法,为什么戴放着现成的“斩手”不用,而非要从“单把”里面改造呢?再者,单把有很多种,比如虎扑单把、熊形抄把、熊形塌把等等,心意拳从周口袁凤仪先生之后多喜练塌把,大概张先生所说的单把即是指此,说句实在话,我看不出塌把比鹰捉和劈拳有更多相似的地方。诸多的形意拳家都认可劈拳和鹰捉的关系,您又何劳非要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呢?

钻拳来源于心意拳的钻劲。拳谱云:“起钻落翻”,心意拳起手必钻,不仅手钻,身子也要钻,心意拳发力多是斜向上

拔根而起,此即钻劲。心意拳里面有一拳式叫做望眉钻,绝类钻拳。信手可拿来的东西。戴氏创拳又何必舍近从远,从少林拳的“五手崩、带、转、拿、钻”中寻源呢?

崩拳来源于心意拳的崩劲。崩劲即往前的劲。拳发崩劲时即名崩拳。崩拳名称在心意拳里面也时常提到,也是心意六合拳古传套路“六合崩劲”的主要内容。

炮拳来源于老三棍的“炮棍”,无论劲力还是外形动作都是直接脱胎于炮棍一式。习过心意老三棍的人都会知道这一点,读者若有不知的,请向张方先生请教即知。少林炮拳之说不提也罢,望文生义太过低下,在小学里是要被先生打手板的。

横拳是心意拳里面原有之式。横拳在心意拳四把捶里面又被称为“头拳”,头者,第一也,威力、地位可见一斑。谱云:“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这是练习横拳的指导思想。横拳由下而上为提挎崩劲,拳路既不见横,手法也未见横置,何称“横”为?因为此拳发生的动力来源于身法横顺之力,身法一横则横拳自生,如闲云出岫,一任天然而成。横拳的命名源于内劲而非外形上,标名准确而涵义深邃,有着天生高贵纯洁的灵魂。横拳本于身体,具有先天的劲力优势,正因为如此,横拳的好坏是评价心意拳功夫的显性指标之一。由身动带手动,天然形成拳法的整劲,威力自当非同小可,头拳之誉得无宜乎!无独有偶,太极拳里面也有此式名为“掩手横拳”,与心意拳了无不同,又在河南话中“横”读“洪”音,又“肱”亦读“洪”音,因此陈氏太极拳中写做“掩手肱捶”。有人因此曾推测心意拳之横拳源于少林洪拳,哎,又见望文生义,不提也罢。张先生以为“在戴家五行拳中,横拳是戴家三拳中‘裹拳’的变种”,呜呼,戴先生又何劳放着现成的马不骑非要把牛给转基因呢?!呼吁今人不要过于低估戴氏先祖的智商。

而今五拳既成,皆在原传心意拳之内。既有明师的耳提面命,又有心意拳谱的全面授予,转辑少林拳谱之举岂不是愚痴可笑。

三、五行拳的始创探源

师从李祯学习心意六合拳的人是戴大闾、戴二闾和郭威翰,形意五行拳的创立则是由戴大闾、戴二闾、郭威翰、李洛能四人共同完成的。根据高降衡的《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记载,戴家公子和李洛能等四人在一起练功,“四人日究其技,行功弗辍”,十有余载,各自功夫大成,此后戴家和李洛能才各自具有了相同的五行拳,可见此五行拳正是四人共同的作品。是否可能戴家人创立了五行拳然后把它教给了李洛能呢?此说看似可行,问题是,戴家怎么可能只教自己刚创编的五行拳而不传其它内容呢?唯一的解释就是,李洛能参与了五行拳的创编,所以情有独钟,不仅情有独钟而且是亲身验证,所以李氏授徒皆以此为核心了。只传自己验证过的东西,李洛能教出高徒也在情理之中啊。搞清楚了形意五行拳的来历,对于张文抛出的“戴隆邦修订了心意拳,还创立了三拳和五行拳”之说,莫不如痴人说梦一样,不听也罢。

戴家公子向李祯学习心意拳是在赊旗店,李洛能向戴家学习也是在赊旗店,那么有无可能李洛能也向李祯学习拳法呢?向来戴家和形意拳界只有李祯教戴家公子的传说,只有李洛能求学戴家的传说,却没有李洛能向李桢学习的传说。从形意拳和戴家拳的拳学体系看,可以肯定传说真实,李洛能必未得李祯的传授。戴氏心意保留了心意拳完整的体系,而形意拳却另树一帜,具有不同的内容和体系,其原因就在于――戴家继承的是李祯的拳法,而李洛能传授的是自己体证过的拳法,所以内容体系才完全不同。所幸的是,戴家拳里面也保留了同李洛能五行拳相同的五行拳法,一方面证明了李洛能学拳戴家的事实,也表明了创编五行拳必有戴家人的参与,否则只有李洛能一人完成的话,五行拳留在戴家拳学体系里面的可能性将极微。

形意拳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五行拳当然功不可没,但是还须认清一个事实――五行拳是心意拳之后形成的体系,他的存在不能抹杀和取代心意拳原有的功法体系。遗憾的是,现代形意拳界莫不以五行拳为形意拳的基本元素,将目录拳、十二形拳全部肢解为五行五拳,牵强之处在所难免,不当之处时而有之。过河需要筏,到岸不用船,五行拳只当渡河之筏可矣,若还抱住不放不免有累赘掣肘之虞。同样,在戴家拳里面五行拳同样地位尴尬,原来的五行五力被固定的五拳所取代,五行拳原本随心所欲、法无定方之神韵几乎丧失殆尽。更糟糕的是受形意拳的影响,用五拳来解释其它的拳法又使原传的拳法遭侵蚀不全。戴氏五行拳在戴家拳里面犹如鸡肋一样,取舍两难,只因为没有摆正它的位置。

四、帽子太高防折腰

张方先生赞叹戴氏五行拳“顾打合一”,高明之至,我的问题是,形意拳至今哪家不讲顾打合一呢,怎么只成了戴家的专利?抬高自己也不要贬低别人,这应该是做人的基本品德。鹰捉先起手再落手,落到胸前定式,此即三体式的大形,将此瞬间作为永恒,一个姿势站下去即为三体式桩,站累了进半步换换手,即右边一三体式,左边一三体式,循环不停即为练鹰捉。三体式和鹰捉一静一动,互相结合,这本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搭配,所以尚派形意将二者并称为筑基功夫。张先生文中也认为鹰捉是三体式的活步练法,我还以为见解略同呢,不料作者笔锋一转,说鹰捉是养生功法,不是技击功夫,用之治疗感冒可以,用之打人则不可。尚派传人李仲轩先生最善鹰捉,与人交手只用鹰捉一式就制敌于当下,你还说鹰捉不能技击吗?不能技击又何以被尊为“形意母拳”呢?心意拳最擅长的其实不是单把,而是鹰捉,否则“把把不离鹰捉”岂不成了空话!心意拳最常见的一句话说“拳功一体”,不知为何张先生学的心意拳却反其道而行之。不得其真而传欤?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欤?或者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应该明智的选择闭嘴。

张方先生不仅对于形意拳误解甚多,对于心意拳误解更多。请看张先生原文:

五行拳的出现使心意拳从原始的大开大合、单纯追求刚猛迅捷,上升到了劲力由内而外,拳法变化灵活,在技击风格上将巧妙的柔化与沉厚的内劲融合为一。实事求是地评价戴隆邦在19世纪中叶对心意拳发展的功绩:将一种从大枪术和少林拳演化出来的外家功夫,升华到了刚柔相济、大巧似拙、内劲完整、技击与养生并重的新武学!

我不知道张方先生从何处得知心意拳“大开大合、单纯追求刚猛迅捷”,难道戴氏心意的柔和还不能使你全面认识吗?心意拳有刚劲,刚则疾如闪电,动则崩翻,亦有柔劲,柔则柔若无骨,形如流水,然而刚劲、柔劲皆非心意拳所求,刚柔相济之劲才为上乘。戴氏心意的柔也并非是受五行拳的影响,其一,五行拳早已有之,何必非到戴家之后才有所影响呢;其二,如前文,现今的五行拳并不是戴家拳的主体,李洛能等创立时如此,而今依然如此。在戴家拳里,五行拳喻之鸡肋并不为过,对其任意拔高,是捧错了臭脚。心意拳是最早提出并具备内劲理法的一个拳种,详见雍正一十三年王自诚的《六合十大要・十日内劲》一章。若以“内劲”作为内家拳的标准的话,心意拳当之无愧为内家,又怎么说是“从大枪术和少林拳演化出来的外家功夫”呢?首先,众所周知心意拳是从大枪术中演化而来,并未有证据是脱胎于少林拳;再者,姬祖“以枪法化拳法”创立的已是刚柔相济、大巧若拙、内劲完整、技击与养生并重的武学,戴隆邦又升华了什么呢?(而且戴隆邦绝非是五行拳的创立者。)实事求是地评价,戴隆邦的贡献无过乎为儿子找了个好师傅,当然也聘请了其它拳派的师傅。

作为戴家拳的传人,有抬高师祖地位之心情有可原,但罔顾历史而无节制的拔高戴隆邦的地位和贡献,需防帽子太高会折腰。借用我的老师的一句话:尊重历史,也是对先辈最大的尊重!

上一篇:少林响鞭(连环霹雳鞭)鞭谱 下一篇:谈谈心意六合拳的“中节”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