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读百遍 其义自现

时间:2022-07-11 03:56:18

数学阅读能力是指通过对数学中的文字、表格、图形等表象材料的阅读、识别、判断,从而获取相关数学信息的能力.数学阅读能力对数学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提高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学好数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对教材的阅读能力,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新课标最大的变化是大大减少了教师讲解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阅读教材,从而获取知识.比如教材中有《图形的认识》这一课,如果让教师讲解,可能会觉得无从讲起,因为教材上的文字部分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图形也非常抽象.我们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说说他们对图形的认识,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举出一些实际的例子,从而加深和检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二、培养学生对数学题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解决数学题

数学考查学生能否掌握知识的最大途径就是让学生解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训练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解决数学题并不能局限于得出答案,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从题目的已知条件获取解题的钥匙.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题的阅读能力.

第一,培养学生对文字性数学题的阅读能力.有很多学生能够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但在解应用题时却有较大的麻烦.其实这是因为他还没有学会阅读题目,还没有学会从文字中获取信息,说到底就是他们的阅读能力还不够.如在分式的应用中有这样一题:甲、乙两地相距48千米,某人实际行走速度比原计划加快1/3,使得从甲地到乙地早2小时到达,求此人的实际行走速度.这一题学生如能通过阅读题目获取如下几个信息,那么解题将会更加便捷:(1)这是一个行程问题,因此所存在的数量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2)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实际用时=计划用时—2小时;(3)计划用时=路程÷计划速度,实际用时=路程÷实际速度,实际速度=(1+1/3)×计划速度.

当然,对文字性数学题的阅读能力有时体现在对个别文字的阅读和理解上,要求我们对数学题目中的字句进行“咬文嚼字”.比如讲解“直线、射线、线段”时,“两点间的线段”与“两点间的距离”的差别很大,一个是表示“几何图形”,而另一个是表示“线段的长度”.再如“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如果改为“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交点”就不准确了.因为“有且只有”强调了其存在性和唯一性,而“有”仅仅只是强调了存在性.

第二,培养学生对图形的阅读能力.在几何中,图形是呈现几何题已知条件的重要载体,能否读懂数学图形、识别数学图形是解决几何题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几何图形能够直观呈现几何题中的角、线段、线与线之间的关系,通过读图,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出它们的数量和位置关系.例如,已知:ABC和BDE均为正三角形.求证:

图1

AD=CE.从此题图形中我们应能获知:ABC和BDE均为正三角形,则在图形中有AB=BC=AC,BE=BD=DE,∠ABC=∠DBE=60°,而要证明AD=CE,只要证明AD与CE所在的ABD和CBE全等就可以了,通过这样的读图,我们可以很快地将已知条件在图形中的表象找出来,从而将要求证的问题在图形中表现出来,进而解决问题.

第三,培养学生对表格的阅读能力.表格是数学中呈现一定数量关系的重要方式,通过表格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数据之间的变化与联系.这样的情况在初中数学中的函数问题中出现较多.如下表呈现了某城市的出租车路程与价格的关系.

请你用函数式表示出价格与路程的函数关系.

在此表格中我们发现价格是随路程的变化而变化的,但在路程小于等于3公里时,所付金额是不变的.因此,我们可以将此种类型的出租车的起步价确定为3公里7元钱,此后,每增加一公里(不足一公里的以一公里计算)价格就增加0.7元,因此价格与路程的函数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7+0.7(x-3),y表示最后所付金额,x表示所走里程,且x必须要大于3.在此题中,我们如能从表格中获取上述信息,将轻而易举地解决这道题.

综上所述,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数学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应成为文科学习的专利,教师应该在数学学科中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数学写作能力.

上一篇:让思维“活水”在问题教学中“升华” 下一篇:初三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