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抢红包背后的心理

时间:2022-07-11 03:03:25

疯抢红包背后的心理

2015年2月11日10点,支付宝下血本砸6亿元红包。2月12日晚9点半,微信“摇一摇”红包准时开抢。一时间,万千网民沉浸在一片“咔嚓”声中。随后几天里,在各种QQ群、微信群、微信朋友圈里,“红包口令”层出不穷。

中国人过年自古就有发红包的传统,网络红包则是现代科技与传统习俗的结合,用快速、新鲜、刺激的玩法,吸引了万千公众的参与。这背后究竟透视了国人怎样的心理?

心理成本从心理角度看,抢红包付出的成本很小,却有以小搏大的可能性。

只要摇一摇、戳屏幕,不付出一分钱就可能抢到几元乃至数百元。这很容易激活人们原始的动机,引发从众行为,其中也不乏不劳而获的想法在作怪。但是,当心理成本提高时(比如需要付出一定的金钱),玩这种游戏的人就会少很多。商家正是利用人们这样的心理成本计算方式,来推广他们的产品或新的网络支付模式。

社交需要除了时间成本低,网民还有一大特点:喜欢图热闹。收发红包是一种社交行为,也是春节期间促进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传统活动,更是一种寻求人际联结的方式。一抢一送之间,说明人们在社交群体中需要存在感,以及渴望交流的内心愿望。

稀缺心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和哈佛大学的森德希尔・穆莱纳桑提出了“稀缺心理”概念,指的是当我们感到缺少某种东西时,思维会集中在眼前的迫切需要上,进而全面调动起热情和能力,做事更专心,还会更敏锐地去捕捉这类字眼和信息。快过年了,很多人眼巴巴地等着拿年终奖,他们的注意力更易捕捉到“分红”“红包”这样的字眼。

口红效应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强烈的消费欲望会转向比较廉价的商品,起到心理安慰作用。比如在20世纪初美国大萧条时期以及2001年遭受“9・11”恐怖袭击后,口红销量都直线上升,这一现象被称为“口红效应”。从2014年开始,中国经济发展放缓,一些人的收入相对降低,没有购买大件商品,手中反而会出现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商品或做一些“廉价却能产生心理安慰的事情”,比如发红包、抢红包等。

把“抢红包”当成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业余放松一下无可厚非,但有的人数十次与红包擦肩而过,郁郁寡欢;还有人误入陷阱,泄露了个人账户等信息。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有抢红包那时间,不如学点儿东西,勤劳致富才是正道!”而且,网络红包再火,也代替不了亲情的温度。

(摘自环球网)

上一篇:必须收藏的8条育儿计划 下一篇:高考历史小论文的应对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