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急诊绿色通道下采用血管内介入灌注的临床疗效

时间:2022-07-11 12:30:00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急诊绿色通道下采用血管内介入灌注的临床疗效

【摘要】 目的 分析急诊绿色通道下血管内介入灌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非绿色通道组)和观察组(绿色通道组), 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相关时间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急诊室-治疗结束时间(DTTE)、急诊室-导管室时间(DTL)、急诊室-会诊时间(DTC)时间为(111.2±14.6)、(52.8±13.6)、(6.6±2.7)min短于对照组(150.5±15.2)、(79.6±9.3)、(12.5±6.8)min,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16.7%,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绿色通道;灌注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9.044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供应血管闭塞, 血管供应区脑功能因缺血缺氧损伤导致的神经症状, 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较高, 是危害患者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1]。目前, 促使闭塞血管开通是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 其有助于濒临死亡脑细胞、神经功能的改善及恢复。脑组织在一定时间的缺血后, 经血液灌注仍未恢复的情况下, 脑结构和功能损伤可进一步加重。而为缩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急诊时间, 尽早实施血管内灌注介入治疗促使患者健康恢复, 需要医院多科室共同协助, 开通急诊“绿色通道”, 从而赢得宝贵时间, 以便促使临床疗效有效提升。因此, 2010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建立急诊绿色通道, 采取血管内介入灌注疗法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 并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纳入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年修订)的诊断标准[2];起病时间0.05), 可进行比较。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常规采取血管内介入灌注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绿色通道模式下进行血管内介入灌注治疗, 患者在被送至急诊室途中, 由120医务工作者通知神经科医师等候会诊, 与患者家属签订手术协议书后, 将疾病患者送至导管室, 期间迅速完成如下工作:评估病情, 溶栓前化验, 影像学检查等。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症状发作-入院急诊时间(SOTD), DTC, DTL, DTTE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疾病相关时间比较 观察组SOTD为(3.2±0.4)h, 对照组为(3.3±0.5)h,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97, P>0.05);观察组DTC为(6.6±2.7)min, DTL为(52.8±13.6)min, DTTE为(111.2±14.6)min, 对照组分别为(12.5±6.8)min, (79.6± 9.3)min和(150.5±15.2)min,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464、12.5999、14.4437, P

2. 2 两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10例(16.7%);观察组患者均未出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91, P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 是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致死性疾病的第1位[3]。时间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积极、充分地促使闭塞血管完全或部分开通, 对疾病患者生命的抢救具有重要意义。血管内介入灌注治疗是挽救死亡脑细胞, 减少梗死范围, 改善神经功能的重要方法, 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指出:患者在发病3 h内实施治疗, 其临床效果更为显著[4]。然而, 医院的诊疗工作比较繁琐, 传统管理模式下急性疾病的理想治疗时间无法得到保障, 造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因诊疗时间过长而延误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诊救治面临难题:急诊医生多是各科轮转医生, 易造成接诊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鉴别和诊断出现错误;神经科、急诊科和导管室科室之间的工作并不协调, 易延误救治时机;“先收费后治疗”现象不利于患者的早期救治。对此, 本院开展“绿色通道”, 在急诊绿色通道模式下实施血管内介入灌注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 其优势主要包括:神经科医师全天候应诊, 各项检查在接诊后立即实施, 治疗费用可在术后补交;神经科、急诊科各科室协同合作, 在“120-急诊室-术前疾病评估-手术签字及准备-导管室”的绿色通道模式下实施救治, 有效缩短了疾病发作-导管室、症状发生-治疗结束的时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梗死组织的核心部分可在3~6 h内死亡, 其周围组织的缺血缺氧性损伤是可逆性的, 短期内促进血流恢复, 可有效恢复缺血缺氧组织的机体功能。但在再灌注治疗期间, 超过有效时间窗可导致脑损伤进一步加剧, 易引起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本研究观察组患者DTTE、DTL、DTC时间短于对照组,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16.7%,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脑部缺血时间越长, 脑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就越高, 建立急诊绿色通道, 在最短时间内开通闭塞血管, 控制患者再灌注损伤显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蓉, 王琰, 蔡美华, 等.低灌注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83例相关因素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13):2894-2895.

[2] 陈婷, 郭大静, 赵建农, 等. 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2, 28(7): 1290-1294.

[3] 王松海. 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10):2857-2858.

[4] 张树峰, 刘中光, 李曼, 等.去氧肾上腺素与多巴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神经介入手术中应用的比较.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2(10):107-109.

[收稿日期:2016-02-29]

上一篇:诺和锐30强化与诺和灵30R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 下一篇: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宫腔填纱对剖宫产产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