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关税对法经济学的挑战

时间:2022-07-11 12:29:15

碳关税对法经济学的挑战

摘要:随着世界贸易摩擦的加剧,“碳关税”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的热点话题,各国对其态度不一,争议巨大。欧美国家将其作为贸易保护的手段力争推行,而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贸易状况却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从另一角度看,碳关税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为了减少全球的碳排放量。本文以法经济学的视角,通过分析国内碳税与碳关税的成本与效益,从应然层面上提供碳关税合理理论分析以供参考。同时思考了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基于法经济学中利益最大化原则提出了应对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碳关税 法经济学分析 效益 政策

一、碳关税的背景

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的碳关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其最初用意是希望欧盟国家应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以免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特别是境内的钢铁业及高耗能产业遭受不公平的竞争。现今碳关税的一般定义是指,对从未采取相应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的国家进口的能源密集型产品和碳密集型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虽然碳关税呼声愈演愈烈,但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并没有征收范例,只有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在本国范围内征收碳税。

二、征收碳税的法经济学分析

(一)在国内范围征收碳税的法经济学分析

1、法经济学上碳税基本理论的构建

从碳税的基本定义看,有关征收碳税的相关法律制度实质上属于税法中的环境税收法律制度。在法经济学中,可以运用到环境税上的基本原则有:合法性原则,税法中性与宏观调控结合原则,税法效益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任何征税及纳税行为都必须有法律依据,并在法律授权下执行。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的主体具有以下特征:利己,具有理性,在完善的法律制度下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他们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对周围的环境作出合理合法的估计。环境税收法律制度中纳税等固定模式为他们提供了信息,使他们的风险与成本降到最低。另外,税收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手段和杠杆,可以使整个社会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效益。因此环境税法必须符合合法性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征收环境税的作用。

环境税中性是指,法律规定的环境税收不应该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决策,不应扭曲资源配置格局,不应给纳税人产生额外负担,以促使社会经济效益水平和福利水平的提高,维护国内税负公平和税收公平,税收不能扭曲和破坏平等竞争的外部条件。这是征收碳税的关键性原则,如果碳税的征收没有促使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反而破坏了平等竞争条件,在经济学的意义上就没有立法的必要。

税法效益原则中最重要的概念便是制度效益,它是指在一种制度约束下,参与者的最大化行为会导致产出的增加,市场过程是判断是否有效益的标准。又因为制度安排决定市场过程的范围和意义,所以是制度决定了什么是有效益的。法律规范制度活动归根就是有效地利用法律手段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进而产生有效益的结果。

2、立法与效益

同其他环境税一样,碳税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征收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在碳税制度的整个司法环节必须让整个社会所承受的负担最小,同时使产出最大。征收效益是在制度制定以及执行的整个过程中,应该使执行费用,管理费用等成本达到最小。社会效益,是指碳税制度作为一种调控社会经济的手段,可以通过法律的各项措施调整社会资源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状况,从而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增加社会福利。

3、制度优化

目前碳税只在有限的几个国家进行征收,因此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碳税制度基本上没有成立。由于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外部环境的限制性因素,例如征收主体不明确,市场机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信息不对称等,要做到税收制度最优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应该规避障碍,尽量建立次优的税收制度。

(二)征收碳关税的法经济学分析

有了以上在国内范围征收碳税的法经济学理论基础,我们可以用以分析征收碳关税的合理性。从本质上说,碳关税不仅是一项法律制度,它更是一国政府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不只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更多的是通过征收碳关税,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以削弱其竞争力,改善贸易条件。另外征收碳关税的本质也是为了均衡各国的减排成本,防止碳排放的加大,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碳关税不同于只在国内征收碳税,我们必须借助关税的基本理论,加上碳关税所具有的特殊性,进而分析碳关税在法经济学上的意义。

1、碳关税的基本关税效应

碳关税作为进口税的一种,同样适用关税的一般分析方法。对于只能接受价格的小国来说,征收关税并不能改变小国的贸易条件,但是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使得贸易量减少,降低了该国的福利水平。对于大国来说,其进出口量的变化可以引起国际交换价格的变化。大国征收关税会减少贸易量,但会改变其贸易条件。因此大国福利的绝对增加还是减少,是在综合比较贸易量减少导致的国民福利减少与贸易条件改善导致的国民福利增加之后,由净福利来决定的。

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比较碳关税所带来的福利效应,做如下假设:(1)只考虑大国的情况。(2)大国分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

首先从产品竞争力看。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中碳密集型产品所占比例较小,而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主要产业为制造业,因此碳密集型产品比重很大。如果发达国家只单方征收碳税,会增加产品成本,被发展中国家未将碳排放费用内化的产品大大削弱竞争力。因此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本国碳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虽然贸易量一定程度减少,但是净福利是增加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虽然同样征收了碳关税,但是由于进出口产品的结构所限,会对出口造成较大影响,减少国民福利。

其次,对于生态环境来说,如果发达国家只在国内征收碳税,会使得一部分排放量较大的企业迫于边际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将生产转移至境外,而环保立法较弱的国家的产业结构会逐步向污染性靠近。这样生产转移后,会增加立法标准较低国家产品的竞争力,使全球的碳排放量进一步增大。而征收碳关税则会对这一现象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2、具体分析

(1)制度的合法性原则。首先,征税要考虑到经济上与法律上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征税与否主要取决于是否有收益。碳排放税的征收既具有收益性,又具有公益性,具有可税性。但征收碳税会降低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甚至会产生转移生产的替代结果,所以政府必须谨慎地制定碳税收政策。而征收“碳关税”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既能使产品竞争力提高,又能起到减少全球化碳排放的作用。但只有将其合法化后才能将功能完全发挥出来。目前依据WTO规则,“碳关税”的合法性依然不明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碳关税同样应符合环境税中性原则。欧美国家建议征收碳关税,其目的有二。一是希望给碳密集型产品建立一个更加平等的竞争平台,二是希望能够促进全球的节能减排。但是一旦实施,其本身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会使各国纷纷制定对本国有利的相关政策,产生使国际资源不能得到最有效利用而造成的净损失(金都巴克称之为“死负荷损失”)。 如果没有建立完善的国际碳关税制度体系,制定最适当税率,很有可能发生关税战,那将导致整个社会的利益丧失,既不符合法经济学中制度的效益,同时也违背了碳关税制定的初衷。

(3)根据制度效益原则,制度决定了什么是有效益的。碳关税的征收,其征收效益体现在增加了各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本国的就业机会,国际收支得到改善;其经济效益体现在,可以促使完全依赖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家改善其经济产业结构,促使各个国家寻找新能源新技术,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增大社会产出的同时减少碳排放量,其社会效益显而易见。

三、碳关税的利益纠纷

目前世界各个国家对于碳关税的态度黑白分明,即欧美国家支持征收碳关税,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基于各国的经济及政治立场。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近几年来一直处于衰败趋势,加上其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又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征收碳关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其现有的经济压力,减少新兴经济体国家带来的压力。而对于新兴经济体国家,虽然近几年来经济实力增强,但也有资源禀赋单一,人口众多,能源结构单一,技术落后等硬伤。再加上这些国家进出口贸易比重较大,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又无法短期内将大量投入到基础建设的社会保障资金抽调出来投入到节能减排当中,实施碳关税将会对其造成很大的打击。

四、带给中国的思考

(一)碳关税带给中国的影响

1、负面效益

中国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出口大国,征收碳关税给中国带来的打击是巨大的。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实施“碳关税”,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出口产品所面临的关税可能会达到26%,出口量可能会下滑21%。出口量减少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进而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例如居民福利下降,失业率上升,经济条件恶化。

2、正面效益

根据上文的分析,征收碳关税对整个社会有正面效益,对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的出口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又居高不下,一旦欧美对我国征收碳关税,我们必然会措手不及。所以从另一角度看,征收碳关税可以一定程度上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约束我国企业的碳排放量,提高其环保意识,甚至可以敦促司法部门尽快完善我国环境税法制度。

(二)如何应对“碳关税”

根据国际能源署2008年的预测,如果各国按照现有政策情景和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发展,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增加45%。目前中国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世界总量的20.3%,到2030年,这一比重将达到28.9%。如果中国继续维持现状,一旦碳关税在WTO的合法性确立,会给我国带来严重的打击。因此中国与其一味反对,不如积极制定政策来面对。

(1)从自身出发进行改革,开发国内市场、加快产业升级;要制定政策鼓励低碳化产业部门,使高科技产业、服务业加快占领市场;要加快技术创新寻找新能源,并提高现有能源设备的利用率。因此,技术创新正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我国并不缺少创新型研究与人才,关键是要建立起把基础研究推向市场的机制,要加快制度革新,给新能源和低碳技术创造一个更健康的市场。虽然这样做的成本之巨使中国难以接受,但产业结构的改变是早晚都要面对的问题。中国不如借此机会加大产业升级的力度。

(2)开征国内资源税,尽快完善国内环境法的体制,并将征收费用于治理国内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将污染费用内部化,而不是在贸易条件恶化的同时将污染问题留给自己。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政策,限制“两高一低”产品的出口,也可以逐渐转变企业的生产结构。

(3)增加主动性,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碳排放规则的制定与讨论,为将来争得更多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李九领.关税理论与政策,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

[2]吴立波.“自愿性减排”与“碳关税倒逼”,文汇报,2010

[3]宏结.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刘大淇,张剑辉.税收中性和税收调控的经济法思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2002

[6]杨唐盛.环境税收的法经济学分析――兼论我国的环境税收体制.江西财经大学,2004

上一篇:增值税转型对现代企业对外投资战略影响分析 下一篇:农一师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探讨